你在这里

为了讨偶像欢心,权力竟如此任性

读史的乐趣,就在于总能发现一些难以置信的历史事件,简直让人怀疑真是当代人穿越过去干的。

比如《史记·赵世家》,就记载了一位君主为了应援偶像,出手大方到差点误国的事。

赵烈侯,战国时期赵国正式的开国之君。为什么说正式?因为“三家分晋”虽然是在赵襄子手头完成的,但直到50年后,赵烈侯(赵襄子的曾侄孙)上位第六年,周天子才正式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有了权威认证,真正意义上的赵国、魏国、韩国这时候才正式出现。

司马迁在《赵世家》中分给赵烈侯的镜头很少,重点只讲了这么一件奇葩事:

烈侯好音,谓相国公仲连曰:“寡人有爱,可以贵之乎?”公仲曰:“富之可,贵之则否。”烈侯曰:“然。夫郑歌者枪、石二人,吾赐之田,人万亩。”公仲曰:“诺。”

赵烈侯是个乐迷,喜欢听歌,有一次他对相国公仲连说,我最近迷上两个偶像了,想让他们大富大贵,可以吧?公仲连说,打赏可以,封官什么的就不合适。赵烈侯说那就这样吧,郑国的歌星枪与石,我太喜欢了,给他们一人一万亩田吧。公仲连说行。

你没看错,我也没胡扯,赵烈侯确确实实粉爱豆,那爱豆还不是本国的,而是郑国的“枪与石”。

Rock and Gun?难道那时候就已经有摇滚乐了?

开个玩笑,我知道您跟我一样,一看就想到著名的“枪炮与玫瑰”了。其实,枪与石是两个郑国歌手的名字,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注释:“枪与石,二人名。”

这就叫无巧不成史。

那么,赵烈侯为什么不粉本国爱豆,偏要捧郑国歌星?

一点都不奇怪,因为那时候的郑国,就像今天的韩国一样,是个流行音乐大国。

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既是诗也是歌,分风、雅、颂三大类。颂就是主旋律,雅就是严肃音乐、传统音乐;风,就是民歌、流行歌曲。而风按国家分有十五种,其中,郑风曲目最多,也最流行,深受各国百姓喜欢。

可以这么说,那时的郑风,就是今天的韩流。

但是,郑风虽然最流行,却跟曾经的日韩、港台流行歌曲在中国大陆的遭遇一样,被斥为靡靡之音,特别是以卫道士面目出现的儒家,更是逮着机会就踩郑风。比如《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颜回问孔子,治理国家要注意什么,孔子说:“实行夏历,乘坐殷商的马车,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乐和武乐,摒弃郑国的歌曲,远离谄媚的小人。因为郑国的乐曲太三俗,而谄媚的小人会危害国家。”

“郑声淫”,除了说郑国歌曲有很多小黄调之外,淫还有一个意思是过度、泛滥,不加节制。也就是说,郑国的流行歌曲表达欲望、宣泄情感完全不加控制,听多了会让人沉溺进那种情绪里,导致精神萎靡不振。就像“股之白且腴兮,麦之润且沃兮,何女之匪留兮”,一听就欲火焚身。

还有,《礼记·乐记》中,魏文侯问子夏(孔子高足,当时是魏文侯老师):“敢问溺音何从出也?”溺音,也是指淫靡的音乐。魏文侯问子夏说,现在流行的那些靡靡之音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子夏举了几个例子,打头的就是“郑音好滥淫志”,里面有不少绘声绘色讲述男女偷情、野合的内容,听了会让人“淫于色而害于德”,就是这些黄色歌曲会毒害青少年,让人民群众失去斗志,破坏道德建设。

话虽如此,各国朝廷倒从没用行政命令禁止郑风的流行,更不会设立什么“偷听郑歌罪”,只是说祭祀典礼等严肃场合不能奏郑音,正人君子最好也不要听。

可见,“郑声淫”是当时各国的共识,普通老百姓听听无所谓,有身份的贵族、君子听它们,丢不起那人。

那么,身为国君,赵烈侯为什么敢公开表达他对郑国歌星的喜欢?

前面说了,赵是一个新兴国家,三家分晋本来就是一个不按牌理出牌,彻底砸烂传统秩序的重大历史事件,就算没有名存实亡的周天子的承认,也已既成事实。所以,作为“新晋”国家的开国君主,赵烈侯以此表示对正统的蔑视,是符合行为逻辑的。

当然,郑风好听,容易入脑,也是重要原因。

问题在于,一个爱豆给一万亩田,如此慷国家之慨,也太过分了吧。

分封制之下,对于君主来说,国就是家家就是国,全国土地都是他的。而且,赵家出手这么阔绰也不是第一次了,大概八十年前,赵烈侯的祖先,著名的赵简子生了病,请名医扁鹊来医治,为了表示感谢,也赐给扁鹊一万亩田。

春秋战国时期的亩,单位面积大约是现在的1/3,一万亩,折现在也有三千多亩了,这么大一块地,别说给一个歌手,就是给一家快撑不下去的房地产公司,也能起死回生。跟这样的大手笔相比,砸几百万搞一场灯光秀根本不算什么。

让人更意外的是,一国之君,想打赏偶像,竟然要征求相国的意见?按我们的惯性思维,他把偶像都授予大将军衔,也没人敢说三道四呀。

错了。一来,先秦时代的君主,并不能跟秦制帝王一句顶一万句相比,卿大夫、相国(邦)等权臣跟君权之间的制衡,一直存在着;二来,深入了解赵国历史就明白,赵氏家族能从马夫一路飚升为上卿,后来又立国,除了英主辈出,几乎每一代都擅于发掘人才、重用人才,听得进忠言,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所以,相国公仲连直接就怼回去:“给钱可以,给爵位不行。”为什么不行?在当时来说,爵位、官号,要不是世袭的,要不就是立下战功,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仅仅是歌唱得好就可以封爵,以后谁还为你上战场卖命?

赵烈侯虽然被偶像迷昏了头,但忠言还是听得进去的,既然不能让偶像“大贵”,那就退一步,一人给一万亩田吧,赵国那么大,两万亩田湿湿碎。话说到这一步,公仲连也只好答应了。

让人更没想到的是,这事后来竟反转了。

司马迁在写了“公仲曰:诺”后面,又跟了两个字:“不与。”答应了,就是拖着不给。原因还是前面说过的,只是歌唱得好就可以得到一万亩田,这让全国臣民怎么想?如果大家都以此为榜样,赵国进入全民卡拉OK时代,谁来保家卫国?但人家毕竟是国君,都退一步了,你还再顶回去,面子就下不来了。君臣要是因为这样的事闹僵,对国家也不是好事。

所以公仲连只能用拖字诀。过了一个月,赵烈侯又问起此事,他再次敷衍说,正派人在找合适的地。

赵烈侯也执着,过了一段时间又问,地给了没有。这一次,公仲连不知怎么回复好,干脆称病不上朝。

这就尴尬了。看到这情况,一位大夫就对公仲连说:“君侯其实是想治理好国家的,只是实在缺乏经验。我看他崇拜歌星,都是闲的,您不如向他推荐几个人才,为朝廷补充新鲜血液,新人会有新点子,他有事干,就不会老想着听歌了。”

公仲连觉得有道理,就按那大夫的推荐,把三个人才引荐给赵烈侯,赵烈侯也欣然接受了。

这三人,都是既有能力又有口才,一个向赵烈侯灌输怎么行仁义、施王道,另一个建议,国家要强大,必须建立人才选拔制度,保障各级官吏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第三位则建议应该厉行节约,不要大撒币……赵烈侯茅塞顿开,全部采纳,特别是第三点,对他触动更大,所以他即时通知公仲连说,给我爱豆送田的事到此为止,别再搞了。

就这样,一场因为权力任性造成的国家危机,被化解于无形之中。

赵烈侯在位九年,颇有建树,司马迁重点只写了这么一件事,说明这事很重要。弱肉强食的时代,一个新国家,如果君主一上来就这么任性,那就会朝不保夕。赵烈侯能够像他的历代先主一样,听得进忠言,及时改正错误,算是为新赵国开了个好头。

所以,并不是君主声色犬马就一定会亡国,关键看权力能否得到制衡。如果他不独断专行,听得进忠言,粉个把歌星,还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2021-12-04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