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给所有客卿下了一道逐客令,大意是说,秦国不再使用外来人士,因为里面有间谍,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只能保守的选择,在国内学宫里培养自己的人才。
这事,据说和一位曝光的间谍有关。
当年,嬴政上位不久,一位水利专家从韩国风尘仆仆来到咸阳。
他叫郑国。
没错,韩国人,姓郑,名国,跟春秋时期曾经小霸过的那个老牌诸侯国同名。
巧的是,那个叫“郑”的国家,早在一百三十年前,战国时代刚开始就被灭了——灭郑的,正是当时刚从晋国分出来的新兴国家:韩国。
那会不会“郑国”是郑人之后,取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郑国?
不太可能。郑和韩本都是姬姓诸侯,韩灭郑一百多年了,经过一代代的淘洗,再根深蒂固的国族记忆,都会随风而逝。再说,春秋时期,郑国也曾通过武力手段把郐、东虢、胡、戴等小诸侯国变成郑国“自古以来的神圣领土”。弱肉强食年代,弱国被灭,朝楚暮秦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没几个人会太把它当回事。
所以,“郑国”应该只是单纯叫这么一个名字而已。
历史车轮不停的转,郑国入咸阳时,韩国也面临被灭的命运了。
早在嬴政的曾祖昭襄王在位时,秦吞并天下之心便已路人皆知。六国不争气,如一盘散沙,合纵抗秦虽曾取得辉煌战果,最终仍功亏一篑。嬴政上位时,秦国的军事准备已成熟,吞并六国,如箭在弦。秦军出关,韩国首当其冲。所以,韩秦必有一战,天下皆知。
如此微妙的时刻,作为韩国人民培养的水利专家,郑国跑到秦国干什么?
要知道,农业经济时代,粮食收成决定一国GDP,也决定一国军力。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专家是每个国家都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可以想象,当郑国离开韩国出奔秦国时,有多少韩国人在骂他是韩奸,说不定连锄奸令都发出了。
但是,书中暗表,郑国不是逃亡,不是叛国,而是负有特殊使命入秦的。
《史记·河渠书》载: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闲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关键字“欲罢之”的“罢”,通“疲”。韩王知道秦国迟早要全面进攻韩国,于是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假装为秦国的水利事业出谋划策,建议秦国将咸阳北边的泾河凿穿,修一条长达三百多里的水渠,引泾河水入洛河,用来灌溉农田。这是一个空前浩大的工程,韩王的如意算盘是,秦王如果采纳郑国的建议修渠,必定劳民伤财,国力大消耗,秦国会被拖垮,或者,至少十年之内不可能再发动大型军事行动,韩国有了喘息之机,致力发展,就不再惧秦了。
一句话,让郑国去秦国卧底,行“疲秦”之计。
秦国一向都有接纳各国人才的胸怀,郑国以水利专家的身份成功进入秦廷,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此渠若凿成,关中千里沃野,至少可提高多少多少倍粮食产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此时嬴政刚上位没多久,十三四岁,朝政大权基本掌握在他妈赵太后和隔壁吕叔叔——即嬴政的“仲父”、秦相吕不韦手里。赵太后原来是邯郸歌姬,估计也不懂政治,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才是真正的秦国No.1,他懂政治,也懂得水利搞好是一本万利的事,见郑国自信满满的样子,相信了他,当场拍板决定,任命郑国为工程总指挥,举全国之力开始凿渠。
可是,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郑国“疲秦”的真实意图败露,“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史记·河渠书》)。秦人发现郑国是韩国间谍,想杀了他。
郑国的间谍身份到底是怎么暴露的,史料欠奉。“秦欲杀郑国”之“秦”,到底是嬴政本意,还是吕不韦的主意,也不得而知。只知道,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郑国在秦廷上说了一句话:“始臣为闲,然渠成亦秦之利也。”(《史记·河渠书》)
在《汉书·沟洫志》中,郑国的话多了两句,更显得真诚:“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我的初始目的确是想为韩国续几年命,但这条渠如果修成,对于秦国来说,则是“万世之功”。
于是,“秦以为然,卒使就渠”。前面说过,水利工程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确实是利大于弊,秦国决策者不但没杀郑国,还让他继续把渠修好。
差不多花了十年时间,渠成水到,农田受益面积四万多顷,粮食产量真的提高了很多,从此关中沃野千里,秦国更富强了,最后吞并了六国。为了纪念郑国的功劳,就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不得不说的是,秦灭六国时,第一个就是韩国。这时候,韩国人想骂郑国是卖国贼也来不及了,因为他们全都成了秦民,开始歌颂起秦始皇的伟大来。
但是,之前当郑国的间谍身份曝光时,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向嬴政建议:“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闲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史记·李斯列传》)各国来秦工作的人才,大部分都是为了他们的国家来当间谍的,请把这些外籍人士全部赶走。
于是,嬴政立即下令逐客。
逐客令一下,来自楚国的客卿李斯也在被赶走之列,为自己也为秦国,他在离开秦国路上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从秦穆公重用“外籍人士”由余、百里奚等人说起,追溯了“外籍人士”为强秦所作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强有力的论证指出,下逐客令,只会让秦国自绝于天下。嬴政读到《谏逐客书》,醒悟过来,下令终止逐客,并派人把离开咸阳的李斯追回。
但是,嬴政下令逐客是因为间谍郑国这一说法,后世受到诸多史家质疑。
清代史家、《史记志疑》作者梁玉绳如是说:“逐客之议,因嫪毐,不因郑国。郑国事在始皇初年。”嬴政下令逐客,并不是因为间谍郑国,而是他妈赵太后跟奸夫嫪毐的丑事曝光。
证据同样在《史记》里:
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秦始皇本纪》)
嬴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此时郑国渠已快完工,而郑国的间谍身份曝光并得到赦免,却是工程差不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也就是五六年前,“方是时,吕不韦专国,不韦亦客也,孰有敢言逐客者乎?本纪载于吕不韦免相之后,得之矣”。(孙士毅《四库全书·史部二·大事记》)当时卫国人吕不韦还在主政,名义上他也是客卿,谁敢提议逐客?《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嫪毐出事吕不韦被免相之后,才是正确的。
再说了,真在那时候下逐客令,不但卫国人吕不韦得走,刚让嬴政他妈尝到甜头的赵国人嫪毐也得走,你想那老妇人能同意吗?
还得再提一嘴,之前曾扒过《吕不韦列传》相关记载:
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啖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
嬴政他爹死后,他妈赵太后跟曾经包养她的吕不韦旧情复炽,欺负嬴政年纪小,两人常在宫里肆无忌惮共建和谐。嬴政年纪越来越大,他妈却欲壑难填,吕不韦也老了,身体各种不自如,满足不了那老妇人,也怕嬴政发现了祸及自己,便从邯郸海选了一个“大阴人”(此阴即阳)嫪毐为门客,在他府上当着众宾客的面,让嫪毐表演绝活——用他的“大阴”插进桐木车轮里,撬动车轮转动,进退自如,故意让赵太后知道,吊她的胃口。果然,那老妇人得知有这么一个天赋异禀的男人,心痒难已,命吕不韦想办法把他弄进宫来。吕不韦便买通了负责给太监净身的相关官员,把嫪毐须眉拔掉,扮太监进宫让那老妇人享用,自己“全身”而退。
可是,吕不韦千算万算,也算不到嫪毐跟那老妇人生了两个孩子后,野心膨胀,被封长信侯还不如意,竟然觊觎最高权力,想搞政变推翻嬴政,结果自己被车裂被夷三族,牵连吕不韦也被嬴政罢相,最后甚至被迫自杀。(当然如果没有此事,嬴政迟早也是要摆脱吕不韦控制的。)
至此,嬴政恨意难消,想到嫪毐、吕不韦都是外籍人士,方有逐客之举。
也就是说,秦廷下逐客令,主要还是因为太后的奸夫操纵太自如,而不是外来人士中有间谍。
可见,有时候撬动历史车轮的,并不是权柄,而是尘柄。
2025年0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