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没有大熊,大明有可能提前玩完

大明宣宗年间,陕西神木,某秦姓士兵随军南征,过五龙山时,外出打猎,山中迷了路,越走越深入,四周尽是悬崖削壁,密林深涧,虎啸猿啼,急得团团乱转,忽见一背阴大石,积雪未融,石下有洞,洞口光滑,明显有野兽出入。

秦某更是惶恐,爬树攀藤,走投无路,忽闻一阵腥风刮过,不知从哪里蹿出一只大熊,熊掌一伸,一把抓住秦某,转身就走进洞里。

但见洞中有一亩多宽,偶有日光泄入,地上铺着一寸多厚的禽类羽毛。大熊将秦某放在地上,又返身出去,顺手将洞边大石一挪,堵住洞口。

秦某躺在“毛毯”上,瑟瑟发抖,心想大熊得到我这样的食材,肯定会带些同类来分享,看来,命该如此,死无葬身之地了。

绝望之中,洞口大石一动,大熊回来了,左掌拽着一死鹿,扔在秦某面前,拍拍秦某,脸上竟有嬉笑之状,又撕下鹿肉,大快朵颐,还不忘递一块给秦某。

秦看出大熊无恶意,肚子确实也饿了,遂拿出随身所带火具取火,并捡来洞外落叶,点燃了,烤起鹿肉来,顿时满洞飘香。大熊闻到香味,扔下手中吃剩的鹿肉,尝了一口熟的,频频点头,雀跃不已(果然,熟食是从畜生到人的第一步)。

既然吃了人食,何妨再干点人事,反正,熊熊欲火还在燃烧着。

于是,“入夜,(熊)即拥秦卧”(原文)。

初读至此,心里替秦某一紧,大熊如此庞然大物,秦某如果没有大局观,那可真是生不如死……可接下来一句,却让人三观尽毁,“数月竟产一男”。

原来大熊是母的,估计山中熊竟无一个是雄性,它才如此饥不择食。

生出来的熊孩子,“自腰以下×毛如蝟”,即腰部以下的绒毛就像刺猬那么硬。

秦某家中已有妻子,但未生育,大熊为他生下孩子后,秦某“意亦良得”,毕竟喜当爹了。大熊对熊孩子也有慈母般的爱,用它那甘甜的乳汁把他喂养大,教他学说话……哦不对,说劈叉了,教大熊和熊孩子学说话的还得是秦某,大熊再怎么扮慈母,也不会说人话。

不过,在秦某教孩子说话的过程中,旁听的大熊也渐通人语。再加上,一日夫妻百日恩,大熊应该是觉得,本熊都为你生孩子了,你应该不会逃走了吧,于是,洞口不再设防。

人兽异途,此间再乐,秦某也会想家。只是牵挂熊孩子,觉得就这样抽身离开,不配为人父;带着熊孩子跑,也跑不了多远。所以,秦某还是选择留下,继续跟野兽敦人伦。毕竟,不管人人还是人兽,日久真的会生情。

就这样,洞里一呆就是四年。人类的孩子,四岁走路还不稳,熊孩子四岁就跟八九岁一样,健步如飞。秦某觉得时机成熟了,便趁着某次大熊外出,拉上熊孩子,出洞狂奔数十里,遇到几个猎人,跟着他们寻路回家。

当年,秦出猎一去不回,所有人都以为他被野兽吃了。这次突然归来,还带着一个健壮的熊孩子,全家喜出望外,秦某也正式给熊孩子取名钟岳。

秦钟岳年纪尚幼,离不开熊妈妈,几次要回山寻母,被秦家人拦住,号啕大哭,甚至绝食抗议。如此一年年过去,秦钟岳越来越健壮,喜欢骑射,能力挽千钧,英勇无敌。

转眼到了十二岁那年,某日,秦钟岳带上弓矢,骑马离家,黄昏仍不见归家。秦某家人四处寻访无踪,知道他肯定是寻母去了,却不敢往山上追——毕竟还是孩子,上山必死,痛哭不已。

没想到,几天后,秦钟岳竟背着熊母回来了,对父亲及家人说,那天他出了门即问路往五龙山,路上饿了就射鸟兽裹腹。最后到了榆林东南边,遇见一樵夫,说他知道大熊所在,便把秦钟岳带到洞口,然后就地消失。秦钟岳进洞不久,大熊从外面回来,抓住他就要啃。秦钟岳反手握住熊掌,哭喊道:“娘,我是你儿!”三言两语,把情况说明,并解下裤子,腰下蝟毛为证,大熊这才相信,将熊孩子紧紧抱住。秦钟岳请大熊跟他下山,大熊不肯,秦钟岳苦苦哀求了几天,才勉强答应,只是让秦钟岳背着她,才敢现身人间。

正说着,大熊见到秦某,大怒,一把将他扑倒。秦某跪地叩头谢罪,秦钟岳也陪跪哭求,大熊才怒目而止。秦某站起来,请出其妻,拜见熊姐姐,大熊居然也懂得叉手还礼。

从此以后,人熊一家亲,过上了幸福的人兽生活。

没完,到了明天顺二年(1458),孛来(蒙古喀喇沁部领主)武装南下进犯神木。其时熊孩子秦钟岳已是青壮年,在乡间振臂一呼,聚集一批乡勇,到定边投军。蒙古号称马背上的民族,终是干不过战斗熊族,秦钟岳大展熊威,孛来一触即溃,败退至河套一带,被秦钟岳生擒,带回定边。总兵将秦钟岳功劳上报朝廷,朝廷封他为榆林参将。

十几二十年后,明孝宗弘治年间,火筛(蒙古右翼蒙郭勒津部领主)又侵犯边境,秦钟岳再次率领明军大破火筛,被升为左都督同知(世袭)。天恩浩荡,秦钟岳乘势替熊母请封,明孝宗也真的下旨封诰命。圣旨到那天,秦钟岳牵着大熊出来接旨,大熊披上朝廷命服,按礼谢恩,人模熊样,只是没有下跪。

皇权面前,畜生看起来还是比人有骨气。

后来,太后得知此事,好奇心大发,专门从北京驾临神木,一睹熊诰命真容,还赐它号为熊太君。从此,所有人都称大熊为熊太太。

故事见清代笔记《埋忧集》。

最后,作者朱翊清还煞有介事地说,熊太太的故事,我是听一个友人说的,觉得真是奇闻,不传播太可惜了,于是就写下来。

查了一下,《钦定四库全书·陕西通志卷十三·神木县志》载:“柴沟,在县西。明天顺二年,孛来入寇,神木总兵张敛败之于柴沟,即此。”

证据确凿,那一年确实发生过孛来入侵被明军打败之史实。

作者又说,听说这事《子不语》早写过,我这篇,不知跟《子不语》重合度有多少,如果没什么区别,删掉就行了。

还颇有版权意识的。

那时候找书确实不像现在那么容易,我替他找了一下,果然,袁枚的《子不语》卷十九,也有一篇《熊太太》,很短。

首先,时间、地点不一样:

清康熙年间,紫禁城三等侍卫伍某,某次跟着皇帝到木兰围场(内蒙古境内)打猎,因追逐猎犬,不小心坠入深涧,整整饿了三天,以为必死无疑。绝望之际,忽有一大熊过涧,将他抱了上去。

伍某以为大熊肯定要吃他,吓晕过去。没想到,大熊把他抱入山洞放下,还摘来野果、抓来猪、羊喂他。跟上一个故事一样,伍某吃不了生肉,大熊便抓来一堆树叶,点燃了,烤熟再给伍吃。

时间一长,伍某也不怕大熊了。尴尬的是,“每小便,熊必视其阴而笑”(原文,阴即是阳阳即是阴),这才知道是一头母熊,对人类的小器官颇感性趣……来都来了,伍某“遂与成夫妇,生三子,勇力绝人”。

后来伍某想下山回家,大熊不许;三个熊孩子长大想回家,大熊却答应了。长子叫诺布,后来当到了蓝翎侍卫(正六品武官),想念人父熊母,便派大队人马到山上,请出人父熊母,用豪华马车接回家。

伍的家人也接受了熊,称它为熊太太。有人上门求见,熊太太也能“叉手答礼”。

就这样,熊太太在伍家“养”了十多年,比伍某更早离世。

最后,袁枚言之凿凿说,这位熊太太,“学士春台亲见之,为余言”。

春台,翰林院侍读学士,袁枚的朋友。

所以,你还不相信这是真的吗?

你看,两个故事,一明一清,大同小异,都可冠名为“帅哥与野兽”;换个套路,就是“男子失踪十几年被好心熊收留并跟熊生儿育女”的故事。

从故事内容来看,确实,大熊全过程都没有用强,被收留的男性每次都是自愿跟熊敦伦的。

可见,爱不分种族,也不分种类。

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个故事中的大熊,都分别为明、清朝廷作出卓越贡献。

《埋忧集》版大熊,生下的熊孩子能抗击侵略,驱逐外侮,成为大明英熊;《子不语》版大熊一口气生了三胎,为康乾盛世作出人口贡献,大熊孩子还当上蓝翎侍卫,时刻保卫大清皇帝,让他能高枕无忧,更好地为大清百姓服务。

可惜,那熊孩子没能活到1644年,否则,朱由检就不用走后门上山看风景了。

2024年12月14日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