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大清系列之四:康熙皇帝趣事(上)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好学习的帝王。一生手不释卷,勤勉好学、弘扬中华文化,寒暑无间。

少年时,祖母孝庄太后见他读书废寝忘食,就劝他说,别人读书是为了考功名,你又不需要功名,为什么还这么刻苦念书呢?康熙在《庭训格言》中说,‌‌“凡事可论贵贱老少,唯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康熙还爱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一生临帖一万多份,‌‌“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

康熙不但勤于学习,还善于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他在中南海丰泽园开辟农田,种植水稻和蔬果。当他见到长势超过其他的稻穗,就保留种子继续培养。最终形成了早熟而且米粒色泽微红的‌‌“御稻米‌‌”。康熙南巡乘坐的船,也是他自己设计,并监督制造的。他还把书中的哲理应用于治国,严于律己。这些素质,都为他成为一代明君,奠定了基础。

康熙皇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文化,以及西方国家的文化。他一方面承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敢于吸收新的技术,达到了当时最高的文化素养。

康熙的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族人。他幼年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苏墨尔,孝庄皇后随嫁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跟汉族师傅接受儒家教育。

康熙亲政时,清朝在中原的统治只有25年。在稳固政权的阶段,是推行满族文化,还是继承中华文化?这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抉择。事实证明,康熙不但敬重和推崇中华文化,而且在位期间,主持编纂了多部史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弘扬了中华文化。

1684年,康熙南巡经过曲阜,特意祭拜孔庙,行三拜九叩大礼,而以前的皇帝大多只行二拜六叩之礼。他在祝文中赞扬孔子道:‌‌“仰惟先师,得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罔不钦崇。‌‌”

康熙皇帝重视史籍,下令编纂《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以及测绘《皇舆全览图》。这些书籍都由康熙亲自主持编纂,并时常过问进展。

其中《康熙字典》收录47035字,字数超过以往历代的字典。直到1915年的《中华大字典》出版,字数才超过了《康熙字典》。《康熙字典》的每个字条下包括了读音、字义和例句。其中例句尽量采用最早例句,因而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部字典历时6年编成,康熙亲自命名为《康熙字典》并为其写序。

康熙喜好唐诗,出行时经常携带唐诗阅读。他委派曹寅(曹雪芹的祖父)编纂《全唐诗》,不但囊括了过去的诗集,还收录了许多碑文。《全唐诗》历时一年编成,收录48900余首诗,作者2200余人。

康熙委派三皇子胤祉和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前后历时五十年编成。这部类书包括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这六个类别,总计一万卷,分订为五千册,字数达一亿字,成为流传至今最为完整的一部类书。清朝的梁章钜评价《古今图书集成》说:‌‌“能贯穿古今,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密法,靡不具备,洵为典籍之大观。‌‌”

康熙还著有《御制文集》(三集)、《御制诗集》、《几暇格物编》等传世,留下1147首诗词。他一生弘扬中华文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御赐‌‌“郎山峪‌‌”

有一年,康熙皇帝扮作一位药材商人,带着两名侍从来到京东一带微服私访。这天,3人来到直隶永平府北部山区的一个村庄,这里群山环抱,林木葱茏,周围山岭、坡坳的山岩红如丹朱,远看如彤云缭绕,近看似烈焰腾腾,景色十分绮丽。康熙和两名侍从走进村庄后,便问村民这个村庄叫什么名字。村民们说,因村庄四周山坡上到处是朱红色的山石,人们便称它为‌‌“朱石岗‌‌”。康熙又问村人姓氏,村民们告诉他,村里4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十之八九姓朱,张、王、李三姓不过十之一二。

康熙听了心中迟疑,‌‌“朱石岗‌‌”乍一听跟‌‌“猪食糠‌‌”差不多,这里又住着一群猪(朱),而他这个大清皇帝年号叫‌‌“康熙‌‌”,‌‌“康‌‌”字又与‌‌“糠‌‌”字同音。‌‌“糠‌‌”是‌‌“猪食‌‌”,他到‌‌“朱石岗‌‌”不就等着被吃吗?康熙越想越觉得晦气,实在是不祥之兆。古人因入犯忌地名而亡者不乏其例:三国时‌‌“凤雏‌‌”先生庞统死于‌‌“落凤坡‌‌”;蜀汉昭烈帝刘备死于‌‌“白帝城‌‌”;大宋名将杨业死于‌‌“两狼山‌‌”……莫非我康熙今日也有灭顶之灾不成?康熙越想越害怕,带着侍从悄悄逃离了小山庄。

康熙安然返回京城,但那个深山里的小村‌‌“朱石岗‌‌”却让他终日寝食难安,左思右想总觉得‌‌“朱石岗‌‌”是大清朝的‌‌“克星‌‌”,恨不得杀它个鸡犬不留,以解除心中之忧。但他毕竟还算是位英明的君主,深知这样滥杀无辜,必然激起老百姓的义愤。经过与几位皇室王爷和心腹大臣商议,康熙最后决定采取绥靖安抚之策。

数日后,一位钦差大臣奉旨带着康熙皇帝赏赐的金银绸缎来到‌‌“朱石岗‌‌”,向众村民宣读圣谕。圣谕说,皇帝微服私访途经朱石坳,亲睹山野小村,穷乡僻壤,人丁不旺,衣食寒苦,深为怜惜。皇恩如天,特命钦差前往安抚,赏赐金银绸缎,修缮房屋,裁制新装,并御赐村名‌‌“郎山峪‌‌”,‌‌“朱石岗‌‌”之名永远废弃不得再用。村民无论朱、张、王、李,一律赐‌‌“郎‌‌”姓,纳入正蓝旗籍,世代享用50里之内所纳皇粮……

这可把朱石岗的村民乐坏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皇帝送来如此厚重的封赠,还让他们从此成了皇帝属下的八旗成员,永享皇粮供养,真是世代富贵荣华了!

‌‌“朱石岗‌‌”变成了‌‌“郎山峪‌‌”,康熙皇帝的心病也就此消除了。因有皇封御赐,郎山峪人立即受到尊敬,成了名显一方的‌‌“贵族‌‌”。永平府历任父母官每年都要带着礼品亲来探访慰问。‌‌“郎山峪‌‌”这个村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村里500多口人仍然是清一色的‌‌“郎‌‌”姓。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