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清朝:清圣祖康熙

在中国历代的帝王星河中,康熙是璀璨夺目的一颗。在位61年,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康熙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代皇帝,因为缔造了“康乾盛世”,以及在维持中国领土完整方面的作为,成为中国最受景仰的帝王之一。

据史记载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只有7岁(虚岁8岁)的康熙,在太和殿举行正式登基仪式。父辈交给他手中的大清王朝,是一个庞大而危机四伏的江山,反清势力和分裂割据的活动四面八方而来。这样的时代,正呼唤一位政治巨人的出现,来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秩序。少年康熙,以他日后的文治武功证明了,他很好地承担起了这一角色。14岁亲政,16岁除掉辅政大臣鳌拜,20岁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而后招降郑氏收复台湾、平葛尔丹以定蒙古、重创俄罗斯而重夺雅克萨,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康乾盛世至此开始。

临朝亲政首惩鳌拜

1667年康熙即位后,为避免亲王独断的情况,设立了四位上三旗的辅政大臣,他们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之初,在通力合作下完成国内统一,修改“逃人法”,废黜十三衙门。但后来终于发生了皇太后所不愿见到的事情——索尼年事已高,苏克萨哈与鳌拜不合,而遏必隆因与鳌拜同旗于是结成党羽。

康熙六年,索尼病逝,康熙决定亲政。但鳌拜不愿将大权归还康熙,于是趁苏克萨哈请辞之际为其罗织罪状,将这个唯一能钳制他的人除掉。此后,鳌拜更加为所欲为,毫无忌惮。如此,使得康熙不得不设计摆脱鳌拜的控制。

康熙先通过索尼之子索额图拉拢部分朝臣,继而又选拔一批少年组成宫廷卫队。康熙八年五月,康熙以各种名义将鳌拜党羽派出。随后,康熙请鳌拜进宫,趁其不备令宫廷卫队将其擒住。进而公布鳌拜罪状,将鳌拜集团彻底瓦解。 从此独揽大权,这是康熙一生成功的起点。

运筹帷幄撤平三藩

1673年,康熙帝力排众议,决意撤藩, “三藩”是分封在南方的三个藩王,均为明朝降清将领,在打天下中立下汗马功劳。“三藩”中以吴三桂为首,握有重兵,逐渐成为了一股可以与清廷抗争的力量。康熙除掉鳌拜后,决定削平三藩,强化皇权。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请求回辽东养老,让他儿子尚之信承袭王爵。康熙认为时机成熟,撤销了尚氏的藩王之位。并将计就计,奏准吴三桂、耿精忠的撤藩请求。十一月,吴三桂首先起兵,以复兴明室的旗号反清。不久耿精忠、尚之信也分别起兵,掀起了三藩之乱。

康熙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等人处死,表示了平乱决心。康熙十五年,清军开始反攻。十月,耿精忠投降,将趁机攻占其原属地的郑经赶回台湾;康熙十六年五月,尚之信投降,三藩联盟宣告瓦解。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大势已去,为振奋军心于湖南衡阳称帝。八月,吴三桂病死,其孙吴世璠即位,退守贵阳。康熙十九年,尚之信被康熙赐死,耿精忠兵权被夺。康熙二十年,清军攻克贵州,将吴世璠困于昆明。十月,吴世璠自杀。

康熙在这场战争中初步显示了军事领导才能,运筹帷幄,果断机智,成功策反了王辅臣等人,结束长达八年的三番之乱。

勤政爱民

康熙处理军国大政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勤”,另一个是“慎”。

康熙一生勤政,从14岁亲政以来,每天御门听政,一年四季,无论冬夏,没有例外。听政的时间,一般在早上八点左右,所以又称“早朝”。康熙的御门听政,严寒酷暑,从不间断。他说:“一岁之中,昧爽视朝,无有虚日。亲断万机,披览奏章。”即使在康熙十八年发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御门听政。康熙从亲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节、重大变故外,几乎是没有一天不听政的。

康熙理政不仅“勤”,而且“慎”。康熙一生谨慎,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反复调查,慎重决策。

康熙自幼熟读五经四书,雅好文学,手不释卷,尤其崇拜朱熹,特别提倡朱子理学。自亲政以后五十年间,勤政爱民,事必躬亲,孜孜图治。康熙常说:“事不谨,则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则贻千百世之患,故予之从政,不论钜细,即奏章之内,有一伪字,必加更正,而后发出。”在他统治之下,真正做到了国富民强,民生康乐的地步。

康熙是一个有成就的帝王,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使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