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民国:马革裹尸的戴安澜

戴安澜,又名衍功,自号海鸥,人称“海鸥将军”。系中华民国十大抗日将军。

1904年11月,戴安澜出生安徽无为练溪乡风戴村,安徽自古出文人,戴安澜七岁上私塾,熟读文史,虽为军人却与众不同,却对琴棋书画样样熟通。

1924年戴安澜投奔国民革命军。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卢沟桥事变”后,戴安澜率领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8月,被提升为第七十三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

1939年1月,在湖南湘潭,戴安澜接替杜聿明升任第五军第二00师师长。11月,挺进桂南,参加昆仑关大战,战斗中,日军付出了重大代价,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被击毙。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戴将军初到昆仑关部署阵地时,即发出豪言壮语,说:"中国古时有上无三鼓夺昆仑之佳话,吾拟元旦夺取昆仑关。"后来果然如期攻夺。何应钦代表蒋介石主持召开南岳会议,检查昆仑关战役,高度赞扬戴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各报记者在国内外报刊上报道大战经过,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固守同古 初显胜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3月,戴安澜率第200师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从云南浩浩荡荡向缅甸境内挺进。

3月18日,远征军先头部队进驻缅甸南部的同古(东瓜)地区,同日军第55师团展开激烈战斗;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决心,于当日晚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带头立下了 “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他说:“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并宣布了如下命令:“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21日,同古城北的永克冈机场被日军占领,守城的200师后路被断。28日夜,日军派出小股部队突袭200师指挥部,师长戴安澜手提一挺机枪,率部与日军作战。激战通宵,司令部全体官兵的子弹全打光了,刺刀也拼弯了,危在旦夕。幸亏天亮时,一营援兵赶到,师部才化险为夷。

同古一战,第200师以仅9000人的队伍,竟抗击两万多日军达12天之久,使日军遭受了南侵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挫败。这也是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首次胜利。

马革裹尸酹壮志

尽管远征军捷报频传,但由于中、英、美三方矛盾重重,作战先机尽失,第一次远征败局已定。腊戍、密支那被日军占领后,蒋介石命令指挥官杜聿明把部队带回国,可回走的路已全被日军切断,摆在眼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密支那以北方圆几百公里的原始森林——当地人都闻之色变的“绝地”野人山。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副总司令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命令销毁全部机械化辎重,率部闯入野人山。此后无数没有倒在日军枪炮下的将士倒在了这片茫茫不见尽头的热带丛林中。

杜聿明后来在《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一文中回忆这段逃亡经历:“官兵死亡累累,前后相继,沿途尸骨遍野,惨绝人寰。”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数字,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兵员为10万人,伤亡总数达61000余人,其中有近5万人是在撤退途中死亡或失踪的。

部队主力遁入野人山,担任后卫的200师被敌人分割开来,伤亡惨重。5月18日,在通过日军封锁线时,戴安澜不幸胸腹各中两弹,八天后,因伤口溃烂感染,牺牲在缅北一个叫茅邦的小村庄里,年仅38岁。此时200师只剩下不足3000人,士兵砍来木头,将戴安澜的遗体火化后放进简易棺木,一个月后终于翻越高黎贡山进入国境。

在200师回国的路上,沿滇缅公路有很多官员百姓佩戴黑纱,默默哀悼,一位老华侨献出棺木以供戴将军盛殓。戴安澜的遗骨途经保山、昆明、贵阳、柳州等地,1943年4月1日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举行了有1万多人参加的国葬仪式。蒋介石的挽词是:

“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1942年10月16日,国民党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29日,美国国会也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1枚,戴安澜成为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