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宋代为什么没有大型农民起义?是朝廷对百姓好吗?

前几天我发了一个关于《水浒传》的公众号以后,有客官就在后台问我:宋代为什么没有爆发那种大型的农民起义。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所以专门来跟大家聊聊我的理解。

在聊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两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我认为“农民起义”这个说法并不太准确,他不单纯的仅仅是由农民来发动的对抗政府的一种大型的军事暴动,而是由小商贩、小手工业者、小地主等人参与和组织的,我认为应该称之为“平民起义”会更准确一些。

也就是说,这种起义是在没有政府背景和没有军方背景的这么一种情况下爆发的一种起义,他既不是哗变也不是政变,就纯粹是用底层的百姓组织起来的一种暴动。

第二个概念呢,就是什么叫“大型的”。我理解的大型啊,除了它的时间跨度特别长,几年、十几年这种,还有就是它的地理跨度也特别大,按照我们今天的行政概念来说,跨越了几个省或者是十几个省这么大的一种范围啊。

从这个角度来说,比如说什么陈胜吴广、黄巾军、黄巢、朱元璋、李自成这种,就算大型的农民起义。

我们看宋代比较知名一点的农民起义,王小波和李顺主要是在四川,方腊主要是在浙江,钟相杨幺主要是在湖南。

前两者的时间都比较短,最多撑个两三年就被剿灭了,钟相杨幺稍微长一些,也是因为宋高宗在跟金国打仗,腾不出手来解决这个问题,等腾出手了以后,岳飞瞬间就搞定了。

所以,我觉得这位客官提出的这个结论是成立的,整个宋代的确没有出现过比较大型的农民起义。

至于这个原因呢,有客官在后台说,都是因为宋代的统治者对百姓比较好,所以百姓觉得没有必要去造反,还达不到被逼反的那个程度。

其实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误解。因为根据我的了解,两宋对于百姓的压榨是非常严重的,除了在夏秋两岁之外,还有很多额外的、随机的征收。

此外,宋朝对盐、茶、酒这些需求量特别大的生活必需品都是采取了专卖制度,由国家来管控生产、销售整个环节,利润非常之高,也就表示着百姓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除了正常的税之外,有两个我称之为“断子绝孙”的手段。

一种叫做支移。以前老百姓上税的时候,只需要在当地政府指定的位置缴纳粮食、布匹、物产交过去就行了。但是等到宋朝跟其他国家打仗的时候,朝廷就会要求这些老百姓就送到战场附近,西打仗就送到西北,河北打仗就送到河北。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这种交通运输条件下运输成本是非常高的,甚至于高过本来物品价值的很多倍。而且在那个时候,运输过程中风险是相当大的,病死、冻死、饿死、累死,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

于是,政府就主动提出,让百姓多出一份钱,由政府来组织专门的运输队送到钱去。当然,这笔钱有多少,全凭官员说了算。这样一来,老百姓就多交了很大一笔钱。

第二种叫做折变。本来我一个种田的,我上税应该上大米对吧,我种什么我就交什么嘛。但是官府不这样,你是种田的,你家里面大米多,我偏偏就不要你交大米,我要你交牛羊。

我没有怎么办?就只能用低价把我的米卖出去,然后去高价把牛羊买过来,而且往往收购这种低价米和销售这种高价牛羊的都是官府管控的部门。这一来一去,一边压低一边抬高,又把农民的收入又狠狠地盘剥一部分走。

而有时那些官吏还会特别讨厌,你缺什么他就找你要什么,你有什么他就不要你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生活相当困苦,我说句不好听的话,宋朝的百姓是有造反的条件和需求的。但是为什么造不起来大反呢?

就是因为宋太祖建国以后设立了一项措施,他把因为天灾人祸导致的饥民全部都填充到部队里去。

这有这两个好处,第一个是增加了军队的人数、减少了灾民的数量,第二个是把那些稍微有一点战斗力的健全的青壮年都吸纳到部队里面去了,导致部队的青壮年和地方的青壮年之间的人数差距越来越大。普通老百姓想要造反的时候,找不到那么多数量的青壮年,即便是找到了,他们也会在那些训练条件更好、武器装备更精良、人数更多的军队的镇压下,很快就扼杀在摇篮里面。

所以宋代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是在一个州、一个县,几十个人、上百人这样的小规模,而且一旦稍微成点气候,那起义队伍里面肯定是吸纳了从军队里面逃出来的士兵,有他们的支持和加入,才能够形成更强一点的战斗力。

所以说,宋代为什么没有大型农民起义,不是老百姓在政府这里享受的比较高的福利待遇,而是他们没有能力组织一支可以跟政府军队对抗的起义队伍。

2025年05月03日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