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祥瑞,是古代社会讨好皇帝的一种常规操作,目的就是为了替皇帝证明,在他的英明统治下,“诸福毕至”,“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整部《宋史·五行志》里面,记录了很多祥瑞,今天我们单说一个单独的品类:灵芝。
不管从数量还是品类上来看,你都能看到民间和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在这件事情上花费的心思。怎么说呢,你仿佛看到了一部《宋代基层厚脸皮内卷史》。
《宋史·五行志》里第一次出现献灵芝,是宋太祖的建隆二年,亳州献了一株。
在这个时候,情况还显得比较含蓄,属于常规操作,宋太祖本人也没有拒绝。当然,只要皇帝没有拒绝,那就是鼓励的意思,大家伙儿接着献吧。
瓶颈很快就出现了,因为大家都献灵芝,无非就是数量多少的区别,献到后来,灵芝越多就越不值钱,所以,聪明人就开始往造型上卷。
宋太祖开宝七年,陈州节度使党进献上了一根分了四十九叉的灵芝,怎么说呢,感觉有点像现在超市里买的平菇了。
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党进作为北宋初年的知名文盲,能够想出这样的花招,说明在那个时代,识字跟做官没什么必然联系。
党进敢于献平菇,就把其他人憋住了,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华山一个道士开始在颜色上面下功夫:他献了两株,一株黑色,一株白色,恰如太极阴阳。
你以为就难倒其他人了吗?并没有,一年之后的太平兴国五年,真定府开始在造型和地点两个方面同时下功夫,他们说当年宋太宗北伐的时候在真定住过的行宫大梁上长了一株灵芝,形状像荷花。由于是沾染了“龙气”的地方,他们不敢动,知府给画了一张图送上来。
好了,你够狠,大家一起卷吧。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各种各样的灵芝层出不穷。
太平兴国六年,广州献上了分出九叉的黄色灵芝,代表着官家黄袍加身,九九归一;
太平兴国七年,湘阴县万寿寺的松根上连续长出灵芝,又是万寿又是不老松,祝官家长生不老,宜兴县献了一株灵芝,紫茎黄盖,富贵无比。
献实物的,献图画的都有了,你以为就难倒了大宋王朝的艺术家了吗?宋太宗雍熙二年,灵州知州找人用木头刻了一朵灵芝来献,又直观又利于保存,还是三维立体的。
当你以为大家都卷不动的时候,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厚脸皮继续开动自己的脑筋。
宋真宗咸平二年,剑州声称驿站大梁上生了一株灵芝,一根茎上开了三朵,黄白交替,煞是好看,但是没有实物,只好画了一张图。
咸平四年,潍州在造型上下功夫,献了一株长得像佛像的灵芝。
大家气坏了,真的,到了咸平六年,相州献上了一株造型堪称完美的灵芝:颜色紫黄,长一尺多,分成七叉,每一叉都像张开五指的手,最上面一个叉,活灵活现地像一只凤凰。
灵芝祥瑞内卷高潮,发生在宋真宗天书降世的大中祥符年间,根据本人的不完全统计,从大中祥符元年到九年期间,全国各地一共给宋真宗近二十一万株灵芝,这些灵芝的特点如下:
数量集中,最多的一次发生在大中祥符六年,一次性献了九万五千一百本,浑如一个蘑菇种植基地;
造型奇特,有宝山形状的,有飞禽形状的,有瑞兽形状的,有像神仙的,有像佛像的,有像珊瑚的;
颜色各异,有黄色的,有紫色的,有金色的,有各种颜色杂糅的,有几种颜色渐变的;
地点不同,有长在寺庙的,有长在道观的,有长在神祠的,有长在民家的,有长在柏树下的,有长在石头上的;
习性不一,有两株连理的,有蔓延成片的,有贯穿草木的,有采后复生的。
总而言之,恕我直言,以我的想象力,实在是想象不出更有创意的献灵芝方式了,就差太上老君本人扛着一柄芭蕉扇一样的大灵芝送到开封了。
你以为这是顶峰了吗?不够的,顶峰出现在宋徽宗的政和五年,密州发现的灵芝,“弥漫山谷……或附木石,或出平地,有一本数十叶,层迭高大,众色咸备”。
这一次献了多少呢?三十万株,每一万株为一纲,全部送到了开封——也不知道后来金兵攻陷开封之后,有没有拿过来煮平菇肉片汤。
2025年0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