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850年前,北京城挖开了燕太子丹的墓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刺客故事,后来成为了很多影视作品的创作源泉,也就是上了《史记》的荆轲刺秦王。

今天我们聊聊荆轲的幕后老板,燕太子丹。

燕太子丹其实姓姬,一个根红苗正的姓氏。所以,他的名字应该叫姬丹——搁今天的话,他会获得同学们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绰号。

如果当时秦军不那么凶狠的话,从秦国逃回燕国的姬丹,应该会顺顺当当地在如今的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当他的燕国国王。但是他们没能扛得住秦军的进攻,所以姬丹决定派人刺杀秦王嬴政。

非常遗憾的是,刺杀失败,秦军大举进攻燕国,并且攻破了房山区琉璃河镇。姬丹和他的爹姬喜无奈逃往辽宁辽阳,准备以空间换时间,跟秦军搞持久战。

但是臭不要脸的秦军穷追不舍,姬喜眼看着燕军一败再败,决定甩锅给儿子。公元前226年,姬喜砍了姬丹的人头送到秦国去赔罪,希望获得嬴政的原谅。

嬴政倒也算是耿直,原谅了姬喜四年。公元前222年,秦军攻破辽阳,活捉了姬喜。

史书上没说姬喜最后的结局,不过既然被抓了,按照规矩是要送到咸阳去作为男二号亲自参加投降仪式的。

至于他的儿子姬丹,脑袋是肯定被送去了咸阳,但是身子扔哪儿去了,史书上也没说。

父子二人的去向,于是就成了一个谜。

到了一千多年以后,属于金国国土的燕京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里流行着一个说法:姬喜和姬丹的墓,就在这里(可能就在今天的法源寺一带),被大家称之为“两燕王墓”。

海陵王天德年间(约1150年前后),他决定迁都燕京,把这儿定为金国的中都,于是在辽国南京城的基础上开始扩建都城。很不巧,两燕王墓正好在辽国南京城东边的城外,被划到了拆迁范围之内。

不得不说,海陵王这个人虽然为人残暴而且不讲道理,但是文物保护意识还是很强,他竟然下了一道命令:不要动姬喜和姬丹的墓。

于是,这两座古墓得以保存到了金国中都的都城里,作为金国文物保护示范单位,供人参观和瞻仰。

又过了近二十年,到了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的时候,时任皇帝金世宗就没那么强的文保意识了,他看着自己皇城里的两座坟墓,越看越不顺眼——非亲非故的,呆在自己的家里,不讲究。

当然,金世宗也没那么野蛮,一股脑给人挖了,他的意见还是很折中:继续向东,迁到城外去。

一听说要挖燕太子丹的墓,喜欢看热闹的官员和中都百姓都来参观发掘现场。

很快,姬丹的墓就被挖开,灵柩上写着“燕灵王旧(那时候旧和柩通用)”。燕灵王是谁?大家伙儿都愣了——也不怪女真人,那时候他们对中原历史实在是不熟悉。

这时候,一个名叫蔡珪的汉官站出来了。

蔡珪,祖籍河北正定,算是金国当时的首席文化人,辩博号称天下第一。他慢悠悠地说:“这个燕灵王,不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国王,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刘建。这个墓不是战国时期的,是西汉的。”

大家伙儿还不死心,说,不是有两座墓嘛,说不定另一座就是了。

于是,另一座古墓也被挖开,结果依然不是姬丹的,而是西汉的另一个燕王(不知道算是刘邦的远房叔叔还是侄儿,有争议)、燕康王刘嘉的墓。

为了给这件事盖棺定论,蔡珪还专门写了一篇《两燕王墓辩》。

那么,这两座汉墓是怎么被以讹传讹说成是太子丹和他爹的墓的呢?

原因是因为盗墓贼。

迁坟的时候,大家一经发现了这两座墓都有被盗的痕迹。很明显,不知道哪个年代的盗墓贼把进入墓室之后看到了灵柩上的“燕”字,然后就说了出来。

那时候的燕京比不得今天的北京,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家伙儿关于“燕国”最深刻的记忆,无非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燕太子丹,于是就把这座坟安到了他的名下。

至于另一座,想都不用想,安排给他爹燕王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因为燕太子丹的儿子已经不是燕王了。

其实,稍加分析就知道,身首异处死在辽阳的姬丹,和亡国被俘到咸阳的姬喜,基本上是不可能葬到北京的。

即便是要葬,也会选在房山琉璃河,而不是西城法源寺。

2019-06-26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