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07年,上位第十四年的晋灵公,决定对反对派大臣赵盾下手了。
这对君臣反目成仇,颇让人意外。
因为,晋灵公正是赵盾力排众议一手扶起来的。
赵家是晋国世族。赵盾他爹赵衰[cuī],跟晋灵公的爷爷、晋文公重耳有同逃之谊,所以赵家在晋文、晋襄两朝一直位高权重。赵衰死后,赵盾接位,晋襄公临终时,就把当时才三岁的太子夷皋托付给赵盾,指定赵盾辅佐他。
扶夷皋上位的过程,也颇为曲折。一开始,包括赵盾在内的晋国权臣,都觉得他太小,上位会有隐患。朝中各方势力都有自己的心水人选,赵盾也派人到秦国去迎接夷皋的叔叔公子雍回来接位。可是,夷皋他妈穆嬴一闹二哭三上吊,祭出晋襄公托孤遗言,甚至抱着夷皋跑到赵盾家中撒泼,逼得赵盾回到最初选项,铁腕镇住其他权臣,不惜出尔反尔得罪秦国,把夷皋扶上晋君之位。
夷皋,就是晋灵公。
可以想象,晋灵公的童年应该过得很不快乐。模糊的记忆中,他妈抱着他撒泼打滚的时候,赵盾和众大臣肯定面目狰狞,这事给他留下多大的童年阴影,怎么估算都不为过。穆嬴应该也没少告诉他,要不是你妈我豁出去大闹,你雍叔一回来,咱母子会死得很惨。都怪你赵盾叔,要不是他从中使坏,你妈我也不至于丢脸丢到全世界。
在如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理不扭曲、行为不变态,那是不科学的。换一般家庭,也就养成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熊孩子,让周围的人头疼。晋灵公可是一国之君,他一开始反叛,全国百姓可就跟着倒霉了。
晋灵公的暴行,见《左传·宣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建奢华宫殿;喜欢从高台上用弹弓来射行人,看他们躲避弹丸的狼狈不堪样;御厨把熊掌蒸得不够烂就端上来,他尝了一口,当场把御厨杀了,还把尸体装在筐里,让宫女顶在头上,从朝堂上招摇而过。
仅从以上记载来看,相比而言,晋灵公的残暴指数,在历代暴君排行榜上都很难进前十。但赵盾肯定把肠子都悔青了——为了你能上位,我得罪秦国,背了十几年黑锅,到头来却是扶了一个变态。
可是,已成人的晋君,已不是当年那个抱在他妈怀里的三岁小儿了。自己立的国君,含泪也要臣服下去。和赵盾有同样想法的大臣士季,抢在赵盾之前去进谏,晋灵公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我错了,我改还不行吗。
过后,依然故我,真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典型。
赵盾无奈,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表达对晋灵公的批评和规劝,晋灵公终于受不了了。
有没搞错,我好歹也是一国之君,再这么下去,谁敢保证你不会把我拉下去。
杀心顿起。
怎么杀?
雇刺客,暗杀。
君要臣死,一句话的事,何须这么折腾?
春秋时期,还没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再说,晋国军政大权还在赵盾手里,赵家势力根深蒂固,杀赵盾,先得安个罪名,可不是说他贪污腐败就能服人的,弄不好还会引火烧身。
就这样,春秋时期第一个载入史册的刺客闪亮登场了。
刺客名鉏麑[chú ní]。作为职业刺客,是不能有政治立场的,但相信晋灵公雇他时,会对他进行一番洗脑,说你要杀的人是个野心家、阴谋家、叛徒晋奸卖国贼,寡人为了晋国百姓,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你这次去不叫杀人,叫锄奸,是爱国行动,不管成败,都将载入史册,晋国人民世世代代都会感谢你。
当然这只是猜测,不管如何,鉏麑接了晋灵公的单,开始实施暗杀了。
整个过程,《左传》是这么写的: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鉏麑凌晨潜入赵府,没想到府中各门大开,赵盾穿着朝服,坐在堂上打瞌睡。
那会儿也没闹钟,很难准时起床,赵盾怕早朝迟到,提前起床,洗漱完毕,穿上朝服,一看时间还早,便坐着等。因为没睡够,犯困,坐着坐着就打起盹来。
《公羊传》的记载,细节多了一些:
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入其闺,则无人闺焉者;上其堂,则无人焉。俯而窥其户,方食鱼飧。
刺客到了赵府,大门敞开,没人守着;进内院,小门也没人;走上厅堂,厅堂上也没人。从窗户偷窥,见赵盾正在吃饭,桌上只有鱼,没有什么山珍海味——身为晋国重臣,大门小门都没人把守,吃饭只有鱼,生活如此俭朴,跟晋灵公有天渊之别。
《史记·晋世家》根据《公羊传》补了一句,鉏麑眼里,赵盾“居处节”,就是居住环境很简陋。
洗脑千遍,不如亲眼一见。按《左传》的记载,鉏麑退出来,自言自语:“多么兢兢业业的官员,真是百姓的好公仆啊。杀了这样的人,不忠于国;不杀,违背君命,失信于君。不忠不信,两者必居其一,还是我自行了断吧。”
于是,头撞树而死。
明朝冯梦龙写《东周列国志》,就开始加戏了,说鉏麑临死前还冲着赵盾的门喊了一句:“我鉏麑也,宁违君命,不忍杀忠臣,我今自杀。恐有后来者,相国谨防之!”
《东周列国志》是演义,随意演绎也正常。《左传》的问题在于,鉏麑死前想什么,史家是怎么知道的?钱鍾书先生曾解释说,这叫“代言”,就像小说、剧本中之的独白,想当然罢了。
史书到底能否使用“代言”,这是一个问题。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既然要自杀,为什么不干净利落抹脖子,偏要“触槐”,万一力量加速度不够,只是撞晕过去,岂不尴尬。
所以《公羊传》写的是“遂刎颈而死”,抹脖子死的。
如此一件历史大事,各家记载虽异,结果是一样的:刺客被赵盾感动,自杀身亡,晋灵公暗杀反对派的行动首次失败。
失败就算了?
怎么可能。
“灵公闻之,怒,滋欲杀之甚。”(《公羊传》)
刺客自杀的消息传来,灵公大怒,更想杀赵盾了——这样的人不死,对我的威胁实在太大了。
于是又有了第二次暗杀。
“众莫可使往者,于是伏甲于宫中,召赵盾而食之”(《公羊传》)。这次不敢派谁去了,怕重蹈覆辙,于是在宫中埋伏好刀斧手,以请吃饭的名义,宣赵盾进宫。
没想到,这次暗杀又失败了。
对比一下,还是《公羊传》写得详细:
赵盾之车右祁弥明者,国之力士也,仡然从乎赵盾而入,放乎堂下而立。赵盾已食,灵公谓盾曰:“吾闻子之剑,盖利剑也。子以示我,吾将观焉。”赵盾起,将进剑,祁弥明自下呼之曰:“盾!食饱则出,何故拔剑于君所?”赵盾知之,躇阶而走。灵公有周狗,谓之獒,呼獒而属之,獒亦躇阶而从之。祁弥明逆而踆之,绝其颔。赵盾顾曰:“君之獒不若臣之獒也。”
车右,就是乘坐马车时坐在右边位置负责安保的武士。赵盾的车右叫祁弥明(《左传》作提弥明)是晋国著名大力士,他应该是觉察到什么,寸步不离跟着赵盾进宫。赵盾上堂跟灵公吃饭,他就站在堂下候着。吃到差不多的时候,灵公对赵盾说,我听说你的佩剑是一把名剑,给我看看,我好好欣赏一下。
这就是典型的下套了。后来《水浒传》中高俅让林冲带刀入白虎节堂,一样的套路。
赵盾不防有他,站起来就准备拔剑给灵公看。这时祁弥明在堂下大喊道:“赵盾,你吃饱了撑着吗,为什么要在国君面前拔剑?”赵盾猛醒过来,从台阶上跳下。灵公一声令下,他豢养的一条猛犬从屏风后蹿出,跟着从台阶跳下,追咬赵盾。祁弥明迎上去,飞腿一踢,把那恶犬的脖子踢断了。赵盾回头对灵公说:“看来,你的猛犬不如我的猛犬。”
埋伏好的甲士也冲出来了,按《左传》的说法,提弥明在搏斗中牺牲,甲士杀向赵盾,其中却有一人反水,舍命把赵盾抱上马车,并为他驾车逃出宫去——书中暗表,此人就是赵盾某次打猎在山上救活的饿得快死的人,后来当了宫廷侍卫,舍命相报。
就这样,晋灵公对赵盾的两次暗杀都失败了。君臣彻底撕破脸,赵盾完全有能力反击,但他应该是为了晋国的稳定考虑,也不想担个弑君的罪名,于是选择逃亡。
没想到,赵盾还没出晋国国境,晋灵公就被人杀了。
《公羊传》载:“赵穿缘民众不悦,起弑灵公。”《左传》载:“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赵穿是赵盾的堂弟,宫廷侍卫队长,见灵公倒行逆施犯了众怒,还多次想杀赵盾,忍无可忍,趁着某次在桃园负责守卫时,将灵公杀了,然后将赵盾迎回来。赵盾当机立断,派赵穿到周都洛阳接回晋灵公的叔叔公子黑臀,立为新的国君。
一国之君,应对批评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反躬自省,诚心改过。脑残如晋灵公,以为把批评者消灭了,批评的声音自然就会消失。没想到,当他决定暗杀批评者时,自己的命运也就决定了——最终横尸桃园,灵公成了凉公。
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