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庐山会议实录(13)

7月9日下午的讨论,主要集中于综合平衡问题,记录本上没有具体写是哪一个人的发言,记了这样一些意见:综合平衡中最重要的比例是积累与消费。积累率苏联是25%左右。其次是工业与农业、劳动力分配。工业内部轻与重、原材料与加工业等。关于轻重缓急,重重急急,六保户都失灵,专案(指必须保证的)变悬案等,大家意见甚多。认为越跃进越要有后备,越要留有余地。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公式,共产主义社会还是需要的(列宁的话)。农业“八字宪法”也包含比例关系。主观能动性须根据客观规律办事。统计很重要,去年多假统计,因此也就导致假计划。去年规律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群众说:共产党九年半讲真话,为什么这半年如此爱听假话?1958年那种突击性决不能经常,要根据经常现象做计划。有节奏的均衡生产,鼓足干劲应当是经常的能持之以恒的干劲。领导经验不能代替农民经验,农民说,“不同意的事情,做起来手软”。衣服可以几年不做,饭不可以一天不吃。农业要很慎重,一点不能冒风险。由此可见,大家头脑基本上是清醒的。

7月4日,刘少奇参加了中南组的讨论,有不少插话,最后还讲了这样一大段话:1958年跃进,吃了1957年的库存,预支了1959年的。因此1959、1960年都要补课。领导看好的多,而且估计偏高。去年二类苗比一类苗好,过于密植,施肥不当。产量有的红旗队低,白旗队高。1958年最大成绩是得到教训,比跃进的经济意义大。全党全民都得到了深刻教训,也证明了可以大跃进。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这么多乱子,是破坏性的。斯大林似说过,平衡有了破坏,才知其重要。聪明人是碰了钉子知道转弯;没碰钉子就知道转弯,是难以办到的。不要犯长期性、全国性错误;暂时性错误非犯不可,犯了有好处。全党全民取得经验,同个人取得不同。全民炼钢,亲身体验。碰了钉子转弯,就是正确领导,就是马克思主义。王明路线,短促突击,损失完了,还不知道转弯,要让历史来总结。对去年问题,当前形势,毫无悲观抱怨之必要;因为有了教训,认识就大大提高了一步。有些半成品还有用。对小高炉、小转炉,吸取双轮双铧犁经验。工厂达到设计能力,要时间;快,也要时间,欲速不达。双轮双铧犁的完善,还有个过程,何况小高炉、小转炉。去年的经验教训,不是以前七八年能取得的。

大家注意,不要泄气;泄一点也难免,以不泄为好。要不要革命?革命就要出问题,不能怕出乱子。不要责备下面,所有错误和问题都由省地县担起来,省委主要担起来,干部也不要老检讨了。很显然,这时刘少奇虽然谈到教训深刻一面,仍是以“革命”的名义来为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辩解。

7月6日上午,朱德在中南组讲了如下一段语重心长的话:要认识农民还有私有者这一面。对农民私有制要看得重些。办公共食堂,对生产有利,但消费吃亏。供给制是共产制,工人还得发工资,农民就那样愿意共产吗?

食堂自负盈亏,公家吃总亏,办不起来不要硬办,全垮掉也不见得是坏事。

现在,有些农民不安定,想进城,不盖房子,不买家具,养猪、种菜比以前少了,有了钱就吃掉,这不好。我们应当让农民致富,而不是让他们“致穷”。农民富了怕什么?要让农民自己想办法过好日子,兴家立业。家庭制度应巩固起来(按:毛泽东1958年有过废除家庭的思想,几次讲过这样意思的话),否则,有钱就花光。原则上应回到家庭过日子。如不退回到家庭,粮食够不够?食堂要吃饱、吃好,人心才能稳定。总之,要让农民富裕起来,不会成富农路线。这是有关5亿人口安定的问题。多年以来,陈云同志对粮食抓得多么紧。北戴河一高兴起来,是从粮食多了出发的。工业主要是大炼钢铁搞乱了,其他乱得不太大。苏联依靠经济核算制,商品规律,生产总是越来越多。多搞粮食,变成鸡鸭肉蛋,可以出口,换回东西。各省不要搞工业体系,但工业方向是重要的。

会外漫谈

大跃进期间历次中央会议,我同田家英来往最多,交谈也最深。我们在延安就比较熟识。1941年后,他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国内组,我在《解放日报》评论部。我们对历史与杂文、诗词都有同好。从1948年起,他就担任毛主席的专职秘书。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住在中南海。1952年我调来北京,主管水电工作,跟他隔行隔山,但并未因此减少我们间的共同话题。我在悼念家英的文章中曾写道:大跃进期间的交往,就不仅限于摆摆龙门阵,或者跑跑琉璃厂了,而是经常议论时政,忧心国事,臧否人物,乃至推敲文件。这是真正的交心,当然也是危险的交心。所谓“危险的交心”,就是有时难免对主公(这是我们谈话时,他对毛泽东的尊称)有所议论:除谈论老人家独到的长处外,还谈到短处。如说主公有任性之处,这是他有次同中央办公厅负责人谈到深夜时两人的同感。他还谈到主公常有出尔反尔之事,有时捉摸不定,高深莫测,令人无所措手足,真是很难侍候。今天跟上去了,也许明天挨批,还喜欢让人写检讨。田家英还说了这样一件事:反右派前,为鼓励鸣放,当时批评了放手发动群众的阻力,有来自党内的。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