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管子的分散风险投资策略

荀子在《仲尼》篇里说:孔子门下五尺高的童子都以谈论春秋五霸为耻。为什么呢?因为五霸确实令人感到可耻。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杀兄夺位,纵情享乐,挥霍无度,对外欺诈邾国,袭击莒国,吞并三十五个诸侯国。这样阴险狡诈、骄奢淫逸的人,哪里有资格被孔子门人所称道啊!

怎么样,是不是顿时感觉历史是多么黑暗,品德高洁的好人只有倒霉的份,做个无耻之徒才能成大名成大功,对不公平的世界失望透顶?

假如你真这样想的话……还是接着听荀夫子讲课——荀夫子听了你的抱怨后,一脸无奈状:你问为何齐桓公这小子没有灭亡,反而能称霸?唉,因为那厮懂管理呀,他抓住了治理天下的大原则,而别个没抓住,谁有本事灭他呀!

齐小白绝对信任管仲的治国才能,于是忘掉一箭之仇,尊他为“仲父”。要职位给职位,要福利给福利,要封邑有封邑,把整个国家完全托付给他。这些都是正确使用人才的大智慧(注:参考太公钓鱼术),搞管理的大学问。能做到其中一条,就不会被对手消灭。小白全都做到了,不称霸才是没天理啊。尽管如此,他还不是最高境界,话说大君子孔子……(由于时间关系,后面这段掐播。)

管仲是谁?他真有那么大能耐让品行不咋样的齐桓公咸鱼翻身成明君雄主?那当然了,不然我写他作甚!

他的档案里有坐牢记录,而且是最为当权者忌讳的政治犯,甚至还是从国外引渡回来的政治犯。但这不妨碍他成为春秋首霸齐的教练。因为管仲是个长线投资的高手,一切都在他掌控中。

管仲祖上也是周王族成员,注意,不是那个叛乱的管叔鲜,而是旅游达人的周穆王。他父亲是齐国大夫,不知怎么的家道中落了。齐国还有个叫管至父的大臣与管仲是本家。但没听说两人有啥来往(幸亏没来往,因为管至父与当年的反动分子管叔鲜是一路货色)。落魄贵族子弟管仲跟太公一样,实际上就是个穷草根,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持生计。

为了脱贫养家,管仲也在社会底层混迹多年。齐国作为大周王朝的特区,谋生路子还是比较宽的。太公建国时鼓励工商业,齐民商风浓厚。管仲也做过生意,但不知怎么回事,没赚到多少钱。他在齐国军队里干过,但打了三次仗就当了三次逃兵。他还做过公务员,结果三次都被炒鱿鱼……

总之是很像姜太公七十岁前的状况,做什么都失败。

不过,有太公七十相周的励志故事在前,草根管仲当然不用灰心啦。管仲有句豪迈的宣言——“我活着对齐国有利,我死了对齐国不利!”比喜欢钓鱼的姜太公张扬多了。

太公在困顿中转型为学者型间谍,以摧毁旧世界为志向,不这样他也没路可走了。管仲用不着也不可能这样破罐破摔。因为时代不同了,天下还没有乱到需要汤武革命重新洗牌的程度。齐国虽然政局昏暗气象不佳,但大国根基尚在,极具发展潜力。管仲在失败中反思,对怎样振兴齐国有了一套系统的想法。

他没有学太公搞行为艺术吸引眼球,而是采用了更直接的办法——给国君的儿子当家庭教师。这跟后世吕不韦营救秦公子异人一样,在国君继承人问题上搞长线风险投资。一旦自己的学生做了国君,自己就有坚实的平台大展宏图了。

说起来,管仲比太公可要幸运多了。

首先,他落魄的时间不算长。其次,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管仲邀了两个好朋友共同创业。一个是发小鲍叔牙,另一个是召忽。三人一起到齐国体制内打拼,吃的都是家教饭。

齐僖公有三个儿子,老大诸儿(即齐襄公),老二公子纠,老三公子小白。齐僖公指派管仲和召忽做公子纠的老师,却让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谁都没捞着太子太傅的位置。管仲和召忽欣然接受了委任状,但鲍叔牙却有抵触情绪。他搞非暴力不合作,打报告说我病了不能到岗,就这么耗着。

按说,鲍叔牙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老实耿板认真负责,就是一个不争功不争名的老黄牛,怎么他会做出那么“不顾全大局”的事?

说到底,管理者常常忽略一点,老实员工的任劳任怨是有条件的!

老实人吃得亏,受得累,干的多,说的少,但这不代表他们是没想法的木偶泥雕。老实人甘愿吃亏,是为了让单位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老实人愿意卖力干活,是因为他相信单位有发展前途。

鲍叔牙哥仨都是草根,大家说好了要共同进退的,没想到被领导分到不同的岗位。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以后极有可能兵戎相见,那咱们岂不是也要跟着互相残杀?而且我一个对你们两个,这不明摆着输定了么?做这份没前途又伤感情的差事,有什么意义?鲍叔牙一想到这点,就闷闷不乐,消极抵抗逃避现实。

管仲与召忽去看望鲍叔牙,顺便问他:“干嘛不愿做?”

鲍叔牙说:“君上知道小白不是继承人,觉得我水平差,所以才派我去辅佐小白。我不想干了(领导这不明摆着欺负老实人吗?老子不接受)。”

管仲说:“不可,做公家事的人,应该勇于担起责任,不该贪图安逸。况且未来还不知谁做国君呢。你还是先做着吧(理想的工作没那么容易找的,你得骑驴找马)。”

召忽反对管仲的意见:“我们三人对于齐国,就像鼎的三足,缺了一个就立不起来。我看小白一定当不了国君(咱哥仨联手辅佐公子纠即位吧)。”

管仲分析道:“不对,国人讨厌纠的母亲,同情小白没娘。诸儿虽是长子,但那个人品烂得不行,前途未必好。将来能担当大任的,不是纠就是小白。小白虽然有缺点,却是个有远虑的青年。只有我知道他的价值。假如国家真的动乱了,纠当了国君又一事无成,那时就靠你鲍叔牙辅佐小白来收拾局面了。”

召忽说:“让纠做国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纠死了,我也不偷生。”

管仲则认为:“我们这些公务员要对国家负责,不光对某个人负责,除非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不然我绝不当烈士。”……

管仲与召忽的分歧表面上是忠诚的标准,实际上他们是在争论投资风险的对策。

做家教只是一个跳板,好友三人组最终目标是成为下一任国君的丞相。召忽希望三人共同辅佐公子纠。在他看来,三人联手天下无敌,可以摆平一切风险。

但管仲不这么看。他对形势有两点认识:其一,诸儿就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其二,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各有优劣,未来谁能继承国君还是未知数。如果把所有的赌注押在公子纠身上风险太大,万一失败,三人的功业都玩完了。

越是做大事业,越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管仲说服鲍叔牙服从上级分配,安心辅佐小白。如果将来小白胜出了,鲍叔牙可以力劝小白重用管仲、召忽。反之,若是公子纠得势了,管仲、召忽也可以说服纠接受鲍叔牙。无论哪种情况,好友三人组整体上都是稳赚不赔的,兄弟们要的就是同呼吸共富贵。

不过,管仲嘴上说小白有前途,心里还是向着公子纠。他这么说主要为了哄鲍叔牙服从分配。

过去两人合伙做生意时,管仲总是给自己多分钱,给鲍叔牙少分钱。鲍叔牙从来没有异议,对自己完全信任,可见他多么老实忠厚能吃苦。让他去辅佐小白这个备胎正合适。管仲相信有自己和召忽的辅佐,公子纠必胜。回头再想办法把鲍叔牙挖回来,生活还是很圆满。最终鲍叔牙同意做小白的老师,而且做得极为认真称职。

一切都如管仲预料的那样。齐襄公(诸儿)上台后,在内政外交上闹出了一系列乱子。好友三人组判断齐国将发生大乱,分别带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躲到外国去了。公子纠母亲是鲁国人,所以管仲、召忽带着他去了鲁国。

管仲以为鲍叔牙会跟自己一个思路,带着小白跑到其母家卫国。鲁国近且强大,卫国远且弱小,将来争位公子纠得利。可是他没想到,老实人的狡猾,啊不,是智慧,才真正不可测度。

鲍叔牙和小白没去卫国,因为嫌路太远,所以到了莒国。莒国离齐国更近。同时,鲍叔牙跟齐国大夫高傒和国懿仲保持着密切联系。两位齐国政坛的重量级人物跟公子小白关系好。这样一来,小白已经占得先机。

双方都按照管仲设计的投资战略,静观其变,伺机送学生回国登基。齐襄公果然众叛亲离。公孙无知联合连称、管至父搞兵变,杀襄公而自立。但公孙无知等人一年后又被齐国其他贵族联手消灭。国君的宝座再次空出,摘果子的机会来了。

高傒与国懿仲悄悄给鲍叔牙和小白通风报信。鲁庄公得知公孙无知死,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这是一场生死时速,谁先到谁接班,迟到者要用自己的血来换上西天的门票。

由于赛道比对手长,管仲用了不正当竞争手段——带兵拦截小白车队。他亲手射出致命一箭。但小白很幸运,箭射在带钩上,他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吐血装死。管仲和公子纠以为小白死了,所以走得不慌不忙。他们的车队和鲁军到了齐国时,发现小白已经成了国君。鲁军被齐军打败,公子纠等人狼狈地逃回鲁国。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管仲有三处漏算,活该他做囚犯。

首先,管仲漏算了小白与高子、国子两个世袭贵族卿大夫交好,人脉强过公子纠;其次,他漏算了鲍叔牙会选择莒国为避风港,回国更方便;最后,他误以为小白已死,没有兼程赶路。

管仲最大的失误,是低估了老朋友鲍叔牙的智慧与胆识。《管子•大匡》里记载了另一则内情——

公子小白接到高子的信以后,没有动身回国。鲍叔牙问原因。小白说:“管仲智谋超群,召忽武艺高强,我就算回去了,也会被他们赶下台。”

鲍叔牙道:“如果管仲的智谋真的发挥出来了,齐国怎么还会乱?这说明他的智谋没法施展。召忽虽然勇武,但他没有国人支持,一个人又怎能阻挡我们?”

小白还是不放心:“管仲的智谋没发挥出来,但毕竟不是没有;召忽虽得不到国人支持,但他的党羽还是可以加害我们。”

鲍叔牙道:“国家一乱,智者搞不好内政,朋友不能保持团结,国家可以拿下。”

车队走到半路,小白又想打退堂鼓,鲍叔拦住他:“事情如果成功,就在此时,如果不成,我会牺牲,但你可以不死。继续前进!”

最终,鲍叔亲自指挥部队打败了有管仲、召忽支持的公子纠军。

这一局,管仲输得灰头土脸。他大概没想到自己押错了宝。不久齐国向鲁国发出外交通告——

1、公子纠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杀他,请鲁君帮忙动手。

2、管仲和召忽是我的仇人,希望鲁君能把他们活着送过来,我要亲手煮了他们。

3、不送的话,你也是我的仇人,齐国大军会马上包围鲁国!

面对这赤裸裸的恐吓,鲁庄公下令让公子纠自杀,然后派人逮捕管仲、召忽。管仲的分散风险投资策略看似稳妥,但藏着一个极大的隐患——信用!

万一哪一方事到临头翻脸不认人……踩着同伴尸体往上爬的人过去有,当时有,后来有,现在也多得是。幸好管仲、召忽的同伴是鲍叔牙,信用度绝对可靠的正人君子。

谁说的?有证据吗?

好吧,我说不算数。但按照史料记载,鲁国大臣施伯给鲁庄公递交过一份报告:“管仲是个难得的人才,只是缺少机遇罢了。请君上让他主持鲁国大政。如果他接受,齐国就会被削弱;如果他不接受,再杀掉他来讨好齐国。”

施伯为什么出这个计谋呢?

因为他坚持认为齐桓公不会杀管仲,反而会重用他。他知道齐桓公的老师鲍叔牙跟管仲是好朋友,一定会说服桓公让管仲主政。事实证明,施伯的判断完全正确。

齐桓公即位后问老师该怎样安定齐国。鲍叔牙说,得到管仲、召忽,齐国就能安定了。齐桓公说那两位是我的仇人啊!鲍叔牙把当年好友三人组的投资计划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

默然良久,齐桓公问:那现在还能从鲁国人手里得回他们吗?鲍叔牙再次展现了其犀利的分析能力——赶快召回就能得到,动作慢了就没得疗效了!

鲁国的施伯鬼精鬼精的,他知道管仲有才,肯定会献计让管仲接受鲁国大政(正如施伯的报告)……管仲一心想振兴齐国,就算明知要死,也必然不接受。所以要赶快接回来。齐国那封恐吓信就是出自鲍叔的手笔。装腔作势地要求鲁国引渡管仲、召忽,实际上就是担心鲁国杀掉他们。

鲁国到底不敢得罪齐国,还是给引渡了。管仲上了囚车,但召忽自杀了。当初他说要为公子纠死节的,看到齐国被鲍叔牙安定了,就放心自杀了。管仲没能劝住倔强的召忽。好友三人组本可以团聚,大家共同的愿望马上就要实现了,但召忽自己选择了放弃。

鲍叔牙只得忍痛亲自押解(实为护送)管仲回国。有一种说法,施伯派了杀手行刺,但齐国押解车队跑得快,没追上。

另一说,是施伯劝鲁庄公按照齐桓公说的去做。如果杀了管仲和召忽,以鲍叔牙的脾气,肯定会大举报复,鲁军刚被齐军打败,士气低落,还是不要跟齐国结怨为好。施伯还补充了一点:齐桓公这人性子急,又执拗骄傲,不见得会使用管仲。当然如果真用了,天下都要归顺齐国,鲁国也不例外。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我不得不说,施伯还真是小看了齐桓公。

鲍叔牙对齐桓公说过,如果你只想治理好齐国,那么有高傒与我就够了;你要是想称霸,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本来半信半疑,但跟管仲一交谈,就知老师所言不虚。齐桓公性子很急,马上让管仲总理国政。太公钓鱼术再一次发挥了作用。

据《韩非子•难一》载:“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管仲曰:‘臣有宠矣,然而臣卑。’公曰:‘使子立高、国之上。’管仲曰:‘臣贵矣,然而臣贫。’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管仲曰:‘臣富矣,然而臣疏。’于是立以为仲父。霄略曰:‘管仲以贱为不可以治国,故请高、国之上;以贫为不可以治富,故请三归;以疏为不可以治亲,故处仲父。管仲非贪。以便治也。’”

管仲提出三个要求,让自己尊贵,让自己富有,让自己跟齐桓公关系亲近。齐桓公出手不凡,让管仲的地位在两大贵族高子、国子之上,把十分之三的市租收入给管仲,还尊管仲为“仲父”。

管仲的投资已经得到了超额回报,这让对齐桓公颇有微词的荀夫子也不得不叹服。当年周武王尊姜太公为师尚父,如今姜太公的子孙尊周穆王的后人为仲父。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轮回,但人才兴国之正道永恒不变。霸主教练已经归位,春秋首霸的辉煌还会远吗?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