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怎么又是卫国人?

荆轲

这是笔者第三次拿卫国人做主角。前两位是吴起、商鞅两位悲壮的改革者。这回换换,讲一个连结局都是个谜的高人。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已经生老病死了。但他何时生,何时死,有何经历,做过什么,在史书中都模糊不清,民间传说倒是不少,就是不知哪个版本更靠谱。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类似姜太公,是个神秘到神奇的老头。

他的武功路数,啊不,思想做派类似计然,超然于世却又智计百出无穷尽。他始终没有入世,比庄子隐居得还要深,却比墨子管得更宽。他的出名弟子不多,却比孔门七十二贤人对历史的直接影响更大。庄子在《刻意》篇说的至高境界,很像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有道者。

卫国淇县人鬼谷子向在座诸位报道!没错,他也是卫国人(注:鬼谷子的国籍有多种说法,此处采信卫国说)。

吴起、商鞅、鬼谷子,都是核武器级别的猛人。但这还不是卫国贤能榜的全部。再往后,有个叫吕不韦的人跟吴起、商鞅一样成为时代分水岭。到最后,有个敢刺杀秦王政的卫人侠士叫荆轲。时光倒流,孔夫子的高足中,卫人也颇有几个。端木赐,字子贡,卫人。卜商,字子夏,卫人。再往前,齐桓公的五杰团队中有卫人宁戚。

卫国越混越差火,卫人却越来越发达,这不科学!

放心吧,笔者保证你打开的方式是对的!这个小国出大才的异象,结结实实地发生在原本就充满奇观的春秋战国。宁戚、吴起、商鞅的事迹都说过了。鬼谷子的事迹不如他弟子多,暂时放着。就请子贡、子夏、吕不韦、荆轲上来打个酱油,跟大家问个好吧。

孔子认为,子贡在自己的学生中以能言善辩见长。不过,更多人只记得子贡是儒家同学会的钱袋。他不是半工半读的穷学生,而是一边读书一边经商的人生赢家。不消说,同学中的第一富豪。

孔子搞民办教育,子贡出资不少。而且他还借着外出经商的机会,向列国宣传自己的老师多么多么圣贤君子。孔子对时局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子贡的影响却是直接的。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事情的起因是田常为了作乱,想把其他卿大夫的注意力转移到外战上。鲁国成了被移祸的倒霉蛋。孔夫子那时在卫国,得知消息后,号召弟子们保家卫国。其他人求战,孔子不让,只同意子贡去。

子贡的第一站是齐国。他劝说田常把矛头指向强大的吴国,这样齐大夫们战败,实力就会削弱,利于发动内乱。田常说中途改变进攻方向,不好向国人交待。于是子贡又去游说吴王夫差。他说服吴王夫差出兵攻齐救鲁。但吴王也有顾虑,担心越王趁机抄他老窝。子贡主动请缨去游说越王勾践,让他先按兵不动,再送珍宝给吴王让他放心出征。吴军北上与齐晋争锋,必然损耗军力国力。越国可伺机灭吴。越王勾践同意了,真的派文种去送珍宝。吴王夫差接受了,北上与齐军开打。这时子贡先一步到了晋国,说服晋国整兵备战。游说到此结束,子贡回了鲁国。事情果然如预料的那样进行。

我靠,这不就是后来苏秦张仪的拿手绝活吗!从先秦时开始,儒家就给人实用性不强的印象,但子贡的连环套外交游说,经典程度不下于战国任何一次合纵连横之争。

子夏可以说是孔子学生中教育成就最大的一位。他以擅长文章学术著称。自儒家诞生到秦亡汉兴这段时间里,儒家唯一有正式职称的帝王师就是子夏。他同时也是魏国赫赫有名的西河学派创始人。他最富盛名的挂名学生,正是战国第一位霸主魏文侯。

按照《史记•儒林列传》的说法,兵法界能人吴起、墨子的徒弟禽滑厘都做过子夏的学生。甚至战国变法先驱李悝据说也曾拜子夏为师。子夏不但给实干家们教过书,学术型人才也培养了不少。除了同样被魏文侯尊以师礼的田子方、段干木外,还有公羊高和谷梁赤,两人分别是《春秋公羊传》与《春秋谷梁传》的思想源头。

另外,也有说《春秋左氏传》的作者不是鲁国史官左丘明,而是卫国左氏人吴起。假如这个说法成立,《春秋》三传都源出子夏一脉。孔子用教育改变世界的梦想,在子夏身上得以实现。

教育革命和政治变革是先秦人才大井喷现象产生的两个必备前提。子夏建立学派、修治经典、收徒授学,把孔夫子开创的民办教育事业发扬光大,甚至成为了魏国公立教育的主宰。他的学生李悝、吴起分别在魏楚变法,成为战国第一次变法浪潮的弄潮儿。尽管李悝吴起的政治主张跟子夏差异不小,但师徒名分的标签还是把荣誉捎带给了子夏。在卫人教育家中,子夏是当之无愧的并列第一人(另一个教育界的奇人鬼谷子)。

那个叫吕不韦的大商人,真是个赌徒。他把全部身家性命都压在了一场政治投资上。还好,他赌赢了。秦庄襄王从朝不保夕的留赵人质翻身变为天下第一强国国王。他也成为了第一强国的丞相。

注意,一个外国商人在重农抑商的秦国做了丞相。该讽刺秦国自打耳光呢,还是该赞叹秦国能英雄不问出身?

尽管名声有污点,吕不韦对秦国的贡献却是无法磨灭的。秦昭王晚年最头痛的是继承人问题。在庄襄王子楚没回国前,身体不好又没有嫡子的秦孝文王让朝野看着捉急。吕不韦助子楚回归,解决了这场政治危机。最重要的是,没有这一步,秦始皇就不会出现。

秦始皇那些事大家都知道。六国粉丝大概会埋怨吕不韦多事。要是不弄那么一出,秦国保不齐就持续低迷了。吕不韦更杰出的贡献是调整了秦国固有的经济文化政策。在经济上,他农商并重,大商人乌氏倮能享受与封君相等的待遇,秦廷为巴寡妇清修怀清台,就是这种新政策的产物。

在文化上,吕不韦招揽列国学者,编纂了一部皇皇巨著《吕氏春秋》。此书不仅兼收诸子百家,还保留了许多历史典故,堪称对先秦文明的一次全面总结。当然,吕不韦还惹出了商鞅变法后秦国最大的一次内乱。他终因与秦始皇政见不合被罢黜,最后饮鸩自尽结束了戏剧性的一生。但他给秦始皇灭六国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秦统一天下的步伐更快了。

秦始皇与卫国人的渊源很深。他最崇拜的是变法政治家卫人商鞅,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卫人吕不韦(曾比照齐桓公对管仲的先例,尊吕为“仲父”),让他最惊心动魄的仍然是卫国士人。

荆轲,一个剑术可能不是最高,却成为抗暴烈士精神领袖的游侠刺客。荆轲祖上是齐人,出生在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文武双全。其他卫国人才一开始就到外国打拼,荆轲却先游说卫元君,在不得其用时离开卫国。他在赵燕之地游走,最后与狗屠、高渐离两位好友整天在市场上喝酒作乐。

别看他是个酒鬼,不管走到哪都手不释卷,且与各地的豪杰长者结交。活脱脱的风尘豪侠。他的好朋友侠士田光把他推荐给了志在刺秦救燕的太子丹。太子丹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委以荆轲重任。

荆轲不是专诸,他爱学习,有文化,知道此去将是永不回还。但他还是接下来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借秦叛将樊于期的人头,请徐夫人铸匕首,绘制能藏住匕首的督亢地图。经过一系列精心准备后,镜头终于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送别……

有完美的策划,有秦国法律的漏洞,有守法守到教条的秦宫卫士,荆轲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单挑机会。但他失败了,好像就差那么一点点,千古遗恨。

图穷匕见很突然,但是秦王政居然避开了。秦王政没拔出剑时在跑,他在追。秦王政拔出剑以后,荆轲竟然躲闪不及……刺秦,失败了。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有的行刺机会,就这样被浪费了。

秦王政被后世妖魔化成暴君中的极品,而刺秦的荆轲也跟着身价名望成倍涨!荆轲虽是卫人,却成了慷慨悲歌燕赵风骨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卫国人真是行行出状元啊。

兵家名将!法家良相!儒家大师!谍报之王(鬼谷老头)!农业技术专家!与范蠡齐名的政商!最勇敢的侠客!除了没有平民天子,卫国什么样的布衣人才都有。而且个个都站在了自己行业内的巅峰。

按理说,拥有那么多核武器、激光炮级别的高精尖人才,一统天下应该不在话下了吧?

没,恰恰相反。老天爷仿佛刻意要制造悲剧,给我们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之谜。

当年周公的小弟康叔封被封在这片殷商故地上,守着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周公旦还特意给幼弟做了《康诰》、《酒诰》、《梓材》几篇文章告诫他如何提高执政能力。但卫国最后还是衰弱了,甚至一度被狄人给灭了。若非霸主齐桓公帮着复国,卫国早没了。

在卫献公时,卫国气象还不错。吴国圣贤延陵季子在中原列国转了一圈,只说过一句正面的预言——“卫多君子,其国无故。”但是好景不长,这番气象没持续太久。卫灵公时孔夫子率领弟子来卫国,待了不短的时间。孔子的学生子路等人还在卫国做了官。可惜勇敢率直的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卫国也始终对孔子尊以虚礼而不重用。

堂堂一流国家,沦为二流国家,到了战国,更是不入流的小国。宁戚离卫入齐,子贡回来过但也老死在齐,子夏选择定居魏国,吴起离卫入鲁,商鞅离魏入秦,鬼谷子有说隐居在魏国,也有说隐居在齐国,四处经商的吕不韦最后定居于秦,连荆轲都跑到燕国市井。

春秋人才流失第一大户是楚国,战国人才流失第一大户是魏国。卫国人才流失仅次于魏楚。出这么多血,能苟延残喘就不错了。

卫国出大才,这是天下人都看得到的事实;卫国留不住任何一位大才,这也是举世公认的事实。留不住人好理解,卫国进入战国后,一直是最弱小最腐败的国家。那些大才不会得到重用,就算重用了也没有发展空间。池塘里养不起鲸鱼,何况一群龙呢?吴起得遇魏文侯和楚悼王两位明君,商鞅幸运地遇到了秦孝公,吕不韦也在邯郸巧逢未来的老板秦庄襄王。若非他们龙归大海,一生所学怕是无处施展,也不会成为历史墙上的显赫名砖。

卫国为什么出大才,笔者愚钝,也说不清道不明。曾有人告诉我,这是应运而生,多种因素合在一起的结果。关于这个文明异象之谜,我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研究研究,如果有谁弄明白了,别忘了告诉笔者!因为子墨子曰过的——“有道相教!”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