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澄衷
1854年,14岁的叶澄衷离开浙江镇海老家,跟随一位同乡来到上海。因为读过半年的私塾,与纯粹的文盲到底不同,所以被介绍给法租界一家杂货铺当学徒。
几年的学徒生涯下来,脑筋活泛的叶澄衷发现,如果将零售杂货的生意,扩大到洋人的范围,将是一个很大的商机。于是,17岁的叶澄衷离开杂货铺,摇着一条租来的小船,在黄浦江上一边摆渡,一边做买卖,向游轮上的外国游客兜售各种杂货。
出于交流的需要,叶澄衷在一个英语补习班学习日常用语,还买了一本用宁波方言注音的《英语话注解》,坚持自学外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对话,叶澄衷已经可以很顺畅地同外国商船乃至军舰上的士兵做生意了。随着利润的逐渐积累,他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小船。
这天,一位外商匆匆来到码头,雇他的小船去对岸的十六铺。船靠岸后,外商匆匆而去,竟把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提包忘在船上了。等到叶澄衷发现,外商已经坐上黄包车走远了。叶澄衷拉开皮包一看,里面全是钞票、票据和支票。他估计外商今天是有急事,等会儿发现自己丢失了皮包,一定会急忙回来寻找。于是叶澄衷决定暂时不做生意,就在原地等候。
果然,不到一个时辰,那位外商就急急忙忙地赶了回来,询问叶澄衷是否捡到了他的皮包。
叶澄衷将手提包还给外商。外商拉开皮包一看,里面的东西一样不少,禁不住感激万分,随即抽出一叠钞票酬谢叶澄衷。叶澄衷婉言谢绝,一文不取。后来才知道,这位外商竟然是英国煤油公司驻中国部的经理,他发现叶澄衷不但为人诚实,而且品格高尚,遂决定帮助这个年轻人。外商先是指点叶澄衷开设了自己的顺记五金店,还将部分煤油的经营专利也授予了叶澄衷。
顺记是当时上海的第一家五金店。五金店所在的虹口常有商船停靠维修,区位优势明显,加上叶澄衷诚实经营的人品,生意越做越大,经营范围遍布长江中下游各个商埠。至90年代,顺记已经拥有了近40家分号、200多家联号。叶澄衷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五金大王”。
投资商业的成功,让叶澄衷受到启发,不断将资本投向新的行业,经营范围涉及多个领域。
1873年12月的一天,一个钱庄老板因为要给员工结算年底工资,急需用钱,找到叶澄衷,想将自己在吴淞江北岸虹口的400多亩土地,换成现钱。
叶澄衷没有立即答应,表示自己需要考虑几天,随后转身就去了虹口。
钱庄老板想卖的那块地在吴淞江北岸,隔着一道江水,因为交通不便,没人愿意购买。
叶澄衷了解清楚后躺在床上想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便去了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提议在江上再修一座桥梁,理由是现在的韦尔斯桥收费太高了。
上海开埠前,吴淞江两岸往来要靠渡船。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批外国人涌进上海,周边农村也有很多逃难破产的农民进入上海,传统的渡口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1856年,英国人韦尔斯花费1.2万元在吴淞江上建造了一座收费桥,行人过桥一次1文,马车另加。后来收费涨到每人3文,马车翻倍。
两岸路人对此怨声载道,许多人宁愿绕道从渡口乘船过江,也不愿意走桥上经过。就连外国侨民也多次去工部局反映,希望能降低过路费,但都不了了之。
其实工部局也想再修一座桥,只是缺乏经费,事情就一直只能说说而已。
现在叶澄衷来工部局重提此事,工部局只能两手一摊苦笑着说:“我们也想修桥,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叶澄衷接过话头说:“我来找你们,就是帮助解决问题的,如果工部局答应再建一座桥,我愿意出资相助。”
叶澄衷表示,自己愿意承担修桥费用的三分之一,条件是桥修好后,不收取过往行人的任何费用。双方一拍即合,还为此签署了正式协议。
叶澄衷回来后,找到钱庄老板,答应了他卖地救急的要求。
新桥修好后,因为不收过路费,被称为“白渡桥”,相对于过去韦尔斯桥的位置,后来又称它为“外白渡桥”。
叶澄衷的那块地皮,正好处在新桥的一侧,顿时成了黄金地段,价值翻了几番。叶澄衷以这块地为基础,进入地产行业,成立了“树德地产公司”。地产带来的利润总额,在以后的岁月中,一直占叶澄衷经营项目的三成。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叶澄衷具有与众不同的商业眼光。
1883年,上海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掀起了一阵倒闭之风。也就在这一年,叶澄衷被美孚石油公司授权为中国区独家代理,负责经营煤油销售。双方约定,90天结账一次,返利25%,比市场价高了5个百分点;叶澄衷承诺确保每个季度的煤油销售额度。
当时,上海周边已经被外商网点覆盖,叶澄衷及时调整经营方向,避开竞争激烈的上海滩,将重点转向长江中游和沿海农村。他先后在宁波、温州、镇江、芜湖、九江、汉口、天津、烟台、营口、广东等地,设立了18家顺记分号或联号。叶澄衷分析金融危机波及不到小农经济的广大乡村。这使他不但渡过了这场危机,还化危机为商机获得了很大发展。
那段时间,煤油的销售额不降反升,30天就完成了美孚公司定下的销售任务,剩下还有60天的结算期,可以将这笔资金存进自己的钱庄,作为流动资金周转于其他项目。因为资金充足,业务不断扩大,叶澄衷所得利润远超预期。
1890年,目光远大的叶澄衷又出资5万两白银,在上海虹口朱家大桥创建了当时上海最大的燮昌自来火公司。工人800名,日产火柴36万盒。其产品优良率,胜过英商的燧昌自来火局,英商经营的燧昌火柴厂因而倒闭。
日商看到英商工厂倒闭,决定乘机而入,将大批日本火柴倾销上海,想以此压倒叶澄衷的燮昌火柴厂。叶澄衷针锋相对,降低每盒火柴的售价,与日商抗衡,迫使日商跟着降价。在温州,日商火柴价格降到了每箩2角6分,几乎亏本到无法再亏的地步,只好退出竞争。
叶澄衷在大力兴办实业的同时,念念不忘的就是教育。
他一生直接或间接创办过多所私塾和学堂,受益者不计其数。1871年,他在家乡庄市创办“叶氏义庄”,为贫寒人家的子弟提供免费教育。世界知名船王包玉刚、影视巨商邵逸夫、港台实业家赵安中、叶庚年等,都曾在叶氏义庄接受启蒙教育。
1875年,叶澄衷在上海创办“叶记商务学堂”,地址设在上海外滩金陵东路的一条弄堂内。学堂招收学生以小学毕业生为主,学期一年,毕业后由各地顺记号录用。
1899年,叶澄衷捐地30余亩,捐资白银10万两,在虹口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新式学堂——澄衷蒙学堂,特聘刘树屏为学堂首任校长,蔡元培为总教习。
是年10月,叶澄衷突然病故,遗命其子再次捐款10万两用于学堂。刘树屏离任后,蔡元培接任校长。这所学校前后培养了四万余名学子,其中胡适、竺可桢、李达三、袁牧之等人可谓璀璨夺目。在澄衷学堂先后任教的老师,有陶行知、陈鹤琴、章太炎、李公朴、马寅初、林语堂、夏丏尊等著名人士。
叶澄衷可谓商业奇才,他这一生从事过的实业,种类繁多,有五金、煤油、火柴、钢铁、煤炭、缫丝、金融、军需、航运等九大类。
他一生聚财无数,但始终不忘乐善好施。每逢各地水灾旱灾,野有饿殍,他都会捐资捐款,救济灾民,人称“首善”。但他自己,终其一生从未穿过绫罗绸缎,别人送他的华服,他转手便赠送他人。外出洽谈生意,对方派马车、洋车来接,他一概不坐,要么步行前往,要么坐黄包车去。浑身上下,质朴无华,全无富人做派。
他59岁筹办上海澄衷学堂,设立校董会、校监会及独立账房,互为监督。不料正是精力充沛之时,却突发急病。临终前,他特别嘱咐长子叶贻鉴:学堂长远发展乃国之大计,叶家子孙绝不可干涉。
叶澄衷去世后,生前遗物,床头蚊帐仍是结婚时的麻布帐子,屋中摆设全是旧物,无一贵重家具。
2024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