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蔡元培的恩师王颂蔚

蔡元培的恩师王颂蔚,早年就读于正谊书院(草桥中学的前身),师从著名学者冯桂芬。正谊书院先后培养出吴大徵、陆润庠、叶昌炽、王颂蔚、管礼耕、柳商贤、潘锡爵、袁宝璜等众多人才,其中王颂蔚和叶昌炽、袁宝璜在当时就有“苏州三才子”之誉。冯桂芬晚年致力于史志编修,还邀请王颂蔚协助纂修《苏州府志》。

1880年,王颂蔚考中进士,潘祖荫和翁同龢都是其座师。他不仅精通中学、还呼吁士人要学习测量、化学、光学和制造等科学知识。

1890后,蔡元培在北京参加会试。他爱写古字且文章古奥,这本来不适于科举考试,但是在乡试却遇到李文田,在会试中又遇到王颂蔚,这才惊险过关。遗憾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王颂蔚在精神上受到巨大刺激,于1895年在北京去世,终年48岁。

王颂蔚的妻子谢长达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丈夫去世以后,她在苏州成立放足会,自任总理,亲订章程,成为清朝末年女权活动的代表人物。后来,她在苏州创办振华女学,邀请章炳麟、蔡元培、李根源、叶楚伧等人担任校董。这所学校培养出何泽慧、沈骊英、王淑贞、杨绛、彭子冈以及费孝通等著名人物。著名教育家陶行行认为,她是近代以来“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她创立苏州女子公益团,热心于保护妇女权利的活动。1917年,她因为年事已高,将振华小学交给三女儿王季玉,并开设包括中学在内的振华女校。

王颂蔚和谢长达有四个男孩五个女儿,因为个个都很优秀,故有“王氏四杰”和“五朵金花”之誉——

长子王季烈,是光绪年间进士,曾经担任学部专门司郎中兼京师译学馆监督、商务印书馆编辑、钦定资政院议员等职务。他通过自学,翻译出版了许多物理学著述,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物理学著作翻译家。其中他与傅兰雅合作翻译的《通物电光》,介绍了X射线的特点及其应用;他翻译编写的《物理学》一书,第一次提出了“物理”这一概念;他主持出版的由中英日三种文字对照的《物理学语汇》,为近代物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重大贡献。此外,王季烈还精通诗文曲律,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昆曲家。

次子王季同,早年在京师同文馆就读时就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并有专著问世。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爱国女学”和《俄事警闻》,王季同曾经参与其事。后来蔡元培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曾聘请他担任筹备委员和工程研究所专任研究员。他晚年醉心于佛学研究,蔡元培还为其《佛法与科学的比较研究》作序。

三子王季点,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热衷于实业救国,曾创办火柴公司和酿酒公司等企业。

四子王季绪,先后赴日本英国留学,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工程专家之一。回国后他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31年11月初,他因为当局对九一八事变反应迟钝、处理不力,曾以绝食抗议,从而导致北洋工学院学生300余人赴南京请愿,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

在“五朵金花”中,大女儿王季昭与杨荫榆是同学。她曾经东渡日本留学,丈夫费毓桂是清代著名书法家、藏书家费念慈之子。

二女儿王季茝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化学家,有人说她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留学女博士。王季茝的丈夫袁梁肃,是袁昶的儿子。袁昶在义和团兴起时,因为力谏“奸民不可纵”、“使臣不可杀”,被慈禧太后在菜市口处死。

三女儿王季玉曾经赴日本、美国留学,归国后接替母亲的事业,一直担任振华女中的校长。

四女儿王季珊个人经历不详,只知道她的丈夫何澄(字亚农)是山西灵石人。此人早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经担任多种高级职务,后来弃官经商,在苏州创办益亚织布厂并热心于教育事业。何还是著名收藏家,并为保护苏州园林做出突出贡献。他们的大女儿何怡贞和丈夫葛庭燧、二女儿何泽慧和丈夫钱三强、以及三女儿何泽瑛,都是著名的科学家。

小女儿王季常投身于教育事业,所办的学校是如今苏州工业中专的前身。

在第三代中,王季同的子女最为突出。长子王守竞从事量子力学研究,他的多原子分子非对称转动谱能级公式被后人称为“王氏公式”,至今被大学物理教科书所引用。次子王守武和三子王守觉都是著名半导体专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防领域有广泛应用。小儿子王守融是中国精密机械与仪器仪表学科的创建者之一。

王季同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叫王淑贞,早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上海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是与林巧稚齐名的妇产科专家。另一个叫王明贞,是中国最早的女物理学家之一,在布朗运动的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

王氏一家的出现,与近代以来的科学救国的思潮有关。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这种思潮培养出来的人,就很可能沦为独裁者的工具。

2020-11-24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