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拉成为史上最年轻诺贝尔和平奖得奖者。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获奖者: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Malala)。年轻人改变世界的时刻,伴随互联网技术,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就在马拉拉获得诺奖的数天前,黄之锋登上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的封面,并被形容为“抗争的脸”。
马拉拉是在互联网时代,才有机会被世人所知的。2008年,当时年仅11岁的马拉拉通过在BBC乌尔都语频道撰写blog,告诉世人她和朋友们在塔利班专政统治下的生活,从而暴得大名。她并不是颠覆者,不过是个传递常识与真相的普通学生。她反对塔利班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希望人人皆能平等。
然而,正如所有暴政一样,集权统治者最害怕的就是常识与真相。2012年10月9日,蒙面的塔利班分子前往暗杀马拉拉。马拉拉左额中枪,一度生命垂危。在“境外势力”营救下,搭乘专机前往英国急救。经过长达近三个月的治疗,次年1月4日才出院。但是,由于无法回到祖国,马拉拉只能迁居英国。
在马拉拉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世界舆论没有忘记这位勇敢而无辜的少女。联合国于2012年11月10日宣布,将每年的7月12日(马拉拉的生日)定为“马拉拉日”。当马拉拉康复,站在联合国为第一个“马拉拉日”发表演说时,她依旧不忘为教育发声:“让我们开展一场对抗文盲、贫困和恐怖主义的壮丽抗争,让我们捡起我们的课本和笔,它们才是威力最强大的武器。”
马拉拉对教育的重视,不禁令人想起黄之锋及学民思潮。可别忘记,就在马拉拉遭暗杀未遂的那阵子,香港正在发生轰轰烈烈的反国民教育运动。一群拒绝洗脑的中学生,发出时代之音。十多万有常识的香港市民,自发响应包围政府总部,那一刻,被历史记住。香港人的抗争,从那一刻起进入新纪元。
对在九七回归已成定局之后出生,并在八九六四洗礼中长大成人的香港“九七后”来说,他们正逐渐成为香港社会新的主人翁。他们大多不会说华丽的辞藻,接受采访时,重复着简单的常识。而作为抗争者,他们却彬彬有礼、井然有序,甚至在遭到催泪弹镇压之后,也不忘自发维持秩序,被誉为“最有礼貌的抗争者”。他们也懂得怎样让全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不相信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没有英雄,没有领袖。当黄之锋看到自己成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时,他只是说:“封面人物应该系每一位占领者而唔系我一个。”香港“九七后”在在印证民主的核心价值:也许没有最好的,但必须杜绝最坏的。
马拉拉和黄之锋的成就,是传统社会一个人毕生励精图治,也未必有机会企及的高度。但是,他们今年都只有17岁。17岁能做什么?他们足以垂范世界。
2014年10月13日,是黄之锋18岁的生日。这位不是学生领袖的学生领袖,在街头度过他的成人礼。这是最好的成人礼,是属于每位“九七后”的成人礼。“九七后”将在这场雨伞革命中,成为真正的大人。抗争的基因,一如真实的基因,会以代际相传的方式,留在所有香港人的身体里。
只是相比之下,那些毫无作为、袖手旁观、冷嘲热讽的所谓“大人”,你们不会感到脸红吗?平日里为地产霸权叫苦哀嚎,年轻人为公益而走上街头时,你们却又患得患失。你们担心自己的孩子有危险,你们真的担心吗?如若真的担心,为何不代替他们站在街头?想想看,当马拉拉的父亲被问及女儿为何如此勇敢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因为我没有折断她的翅膀。”
有西方传媒提议黄之锋应获下届诺贝尔和平奖。恐怕这一殊荣,黄之锋也未必在意。在网上看到,有香港作者呼吁提名“香港学生”(Hong Kong Students)为2015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这个呼吁是甚好的,诺贝尔和平奖的设计,本身也是允许颁奖给合乎条件之团体的。而有资格提名该奖者,一般包括大学文科教授及研究机构代表。关于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相关资讯,可参见其官方网页:http://www.nobelprize.org/nomination/peace/index.html。希望相关具备资格的人士可以积极行动,为香港再创神话,也为中国再夺一块诺贝尔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