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我的阅读来自于废品收购站

有人问我读过多少书。我想了想很少,现在还能想起来的有一些,但让我引经据典已经做不到了。

人的一生短暂的可怜,能读书的时间更加可怜。我真正享受阅读,也就是从识字以后十多年罢了。十几岁的时候一个纸片儿都能读半天,有机会翻来覆去读的除了语文课本,生物课本,再就是租书小屋里的金庸古龙黄易。鲁迅的名篇只在课本上翻来覆去的读。
更多的阅读来自于我三姨家的废品收购站还有我父亲的养鸡场。废品收购站有的是破烂旧书,崭新的高年级的课本来自于那些初中毕业就混了社会的孩子。江湖传说,色情读物来自于一些打工返乡者。养鸡场里有什么呢?一屋子用来垫育雏箱的报纸,党报,日报,齐鲁晚报什么都有,来自于一些党政机关的后勤,我读的是他们一些小小的灰色收入。

这就是我的图书馆,我没有因此而读过更多名家名著。一直到现在,我以此养成的写作习惯仅仅还是来自我的本能。我无法更多的体会前辈高山,着眼世间都是枝微末节。

直到有一次,我来了北京以后。我跟一位女同事一起去某个职能部门,路过了西四胡同里面的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她说,她小时候放了学就来这里写作业,在这里阅读。小时候就读了马尔克斯,读了黑格尔。
我没读过,我只能听她跟我讲。
依然渴望童年有一个图书馆。

如果未来有可能,我也打算弄一个,小书店也好,小图书馆更好。
就在街角的旧房子。简单刷一下,把书架打满墙,过道里放几张木头桌子,放几张舒服的椅子。热水器放到楼梯下面,谁想喝茶自己去接。
一整个下午都悄无声息,一群放学的孩子在门外吵着,走进来却都蹑手蹑脚。
她们翻小说,翻漫画,找到使她们启蒙的东西。也可以先在这写作业,也顾不上玩游戏。
有些大一点的孩子,在这里谈了第一场恋爱。
用书的名字排成情书。
有些人在这里写下了他的第一行诗,写在纸条上,夹在某一本书里。期待着有人把它买回去。
时不时的有家长来找他们吃饭,他吵着再要一点零用钱买一本闲书。
装修也不豪华,没有大玻璃,也没有在海边,也不是最孤独的。可是它有一只猫。

它只是人间的一角,等年轻人长大后,记忆里最舒适的那个角落。
一些人在这里长大,一些人刚刚到来。
这里也有很多很多人,一些伟大的人,在等待一个好奇的年轻人翻开。
图书馆的名字我想好了,就叫 风雨无。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