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你敢不敢看看,别人家这样的孩子

中国古代儿童在灵气、智慧、义勇、担当方面能达到的高度,都在《世说新语》里面屹立着。

其中,孔融父子的表现,一览众山小。

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十岁那年,他跟着任泰山都尉(郡武官)的父亲到洛阳。这是孔融第一次进京,年纪虽小,但也有偶像,就是时任司隶校尉(约等于最高检)的李膺。李是东汉“八俊”之首,为官公正,声名远播,是小孔融最想见的人。

但是,想见李膺可没那么容易,《后汉书》上说,他“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职位敏感,又洁身自好,除了当世名人及他家世交,一概不见。孔融了解到这种情况,孤身一人登门,对门官说,我是李大人的世交子弟,麻烦为我通报一声。

听说是世交子弟,李膺接见了。在场的还有其他宾客,李膺一见孔融就问,我不认识你,你们家跟我们家有故交吗?孔融说当然,“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我的先祖孔子,跟大人您的先祖老子有师徒之谊,咱两家这样的交情,您说够不够“故交”?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都说这孩子小小年纪如此聪慧,将来不得了。正好太中大夫陈韪wěi也来了,听到众人在夸一个小孩,颇为不屑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太聪明的,长大了不一定就能那么聪明。

没想到,孔融一点不给面子,当场回击:“如此看来,这位大人小时候一定也是很聪明的。”

陈韪,掌管论议的堂堂太中大夫,被一个小孩怼得满脸通红,当场失语。

说到孔融最出名的事,全中国儿童都知道,那就是“四岁让梨”。因为小小年纪便懂得如此礼让,孔融几乎成了“别人家孩子”的代言人之一。

但此事在《后汉书》和《世说新语》中都不见载,只是在南朝刘峻注《世说新语》时,引了《孔融别传》的补充记载:“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人小,吃的少,拿小的才合理。注意孔融强调的是“法”,即理所应当。所以,就算这事是真的,它体现的也是孔融从小就有公平的价值观,而不是“让”的美德。如果他哥把大的梨给他,那才叫“让”。

据《后汉书》所载,孔融兄弟之间发生的最感人之事,不是让梨,而是让命。

孔融的哥哥叫孔褒,跟名士张俭是好朋友。张俭因为看不惯当权的宦官侯览为非作歹,曾举报过他,被侯览报复,安了个罪名想抓他。张俭逃到孔府,恰好孔褒不在,孔融接待了张俭。张俭见孔融年纪小,不想连累他,什么都没说。孔融看出他的窘迫,直接说,我哥不在家,难道我就不能替他作主吗?没事,你就呆在我家吧。

后来事情败露,官差上门抓张俭,张俭事先得知消息,逃了,孔褒和孔融兄弟俩因为包庇罪被抓走。审讯时,孔融说:“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后汉书·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包庇的事都是我干的,一人做事一人当。孔褒说,张俭上门是来找我的,跟我弟无关,我愿意认罪。讯问官员决断不下,就问他们的母亲,孔母说,家里有事,都是家长承担,判我罪就行了(当时孔父已过世)。

母子三人争着赴死,讯问官员不敢随便判决,上报朝廷。当时朝政都把持在宦官手里,诏书下来,判了孔褒死罪。

事情传开,孔融名声大振。这时候他也才十六岁,如此担当,比什么让梨更值得大书特书。但是,那些将一个可疑的让梨故事拿来教育一代又一代儿童的人,肯定是觉得,让梨可学,让命不可学。要是每个小孩都跟孔融一样见义忘死,长大了可怎么统治。

有其父必有其子,等到孔融身为人父,他的两个小孩也青出于蓝。同样还是《世说新语》载: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言语第二》)

孔融好酒,两个小孩才五六岁,也有样学样。有一次,孔融午睡,小儿到他床头偷酒喝,大儿批评他说,你拿父亲的酒喝,怎么也不事先跟他行个礼。小儿说,既然是偷,哪还能行礼?

当然,五六岁小儿有如此容止,最多是思维有点超常,口齿伶俐而已。孔融儿女让所有人动容的,还在于父亲被抓后的表现。

孔融的性格,从小到大都没变,孤傲、梗直,对不合理不合法的事,不管你权力多大,他看不惯就要怼,从没想过给人台阶下。汉末政治舞台上,何进、董卓、袁绍、曹操货如轮转,他谁都不站。曹操权势遮天时,孔融更是多次让曹操当众下不来台,性格决定命运,其结局,也早就注定了。

还是《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枹为《渔阳掺càn挝zhuā》,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之。

祢衡,著名狂士,跟孔融脾气相投,是一对好基友,他同样也因为狂狷而得罪曹操,曹操把他贬为鼓吏,传令正月十五试新鼓,就想在百官面前羞辱这位“名士”。到了试鼓之时,祢衡举起鼓槌,猛奏一曲,鼓点深沉凝重,隐隐有金石之声,四座为之动容。孔融就说,祢衡所犯之罪,就跟当年的傅说[yuè]一样,可惜他没遇到武丁(商朝君主,重用犯罪的傅说,开创武丁盛世)那样的明主,不能发挥才能,激发明主中兴之梦。

曹操本想羞辱祢衡,没想到反被孔融羞辱,只好赦免了祢衡。

最让曹操难堪的,应该还是这一次: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汉书·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曹操攻占了袁绍的邺城,曹丕就把袁绍儿子袁熙的老婆甄氏强占为妻。孔融得知此事,写信给曹操,里面有一句“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解,回朝见到孔融时,虚心向他请教,说我也读史,好像没这一出啊。孔融说,以今天发生的事来推测,当时应该也是这样的。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曹操什么人,肯定忍不了多久。但孔融毕竟是圣人后代,又名重天下,曹操权势再大,想杀他,也有所忌惮。

这时候,就轮到一些同样是文人的来递刀了。

先是一个叫郗虑的御史大夫,揣摩曹操的意思,“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举报孔融藐视国法。也许是郗虑的举报力度不足,曹操亲自授意他的下属、一位叫路粹的军谋祭酒,状告孔融: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路粹给孔融罗列了几大罪,头条就是聚众图谋不轨,以孔圣人的后代自居,说天下为什么一定得是姓刘的,我也可以(单这条就足以定死罪了)。又说孔融跟孙权的使者聊天,言语中诽谤朝廷。还有,说孔融目无朝廷,经常不穿朝服上朝,他还跟祢衡说过一些大不孝的话,说父亲对儿女没有什么亲恩,儿女被生出来,不过是情欲的副产品;母亲也一样,孕育儿女就像是把东西暂时寄放在瓮中,出来就两不相欠了。他说了这些,还跟祢衡互相吹捧,祢衡说孔融是孔子再世,孔融说祢衡是颜回重生,狂妄至极。最后定性是不忠不孝,大逆不道,必须处以极刑。

“书奏,下狱弃市”,状纸刚递上去,曹操迫不及待,立即将孔融押到闹市区处死。

这一年是建安十三年(208),孔融被杀时五十六岁(顺便说一下,递刀的路粹后来也被曹操杀了,罪名是贱卖军驴,其实也是曹操卸磨杀驴)。

除了孔融本人,妻子儿女也都被杀,可见曹操对他有多恨。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载: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孔融被抓,朝廷上下惶恐不安。当时他大儿子九岁,小的八岁,父亲被抓走时,两人继续玩桌游,一点也不惊慌。孔融对来抓他的差使说,希望所有的罪责都由我一人承担,不要祸及我儿子。这时他儿子从容说:“爹,您见过覆巢之下还有完卵的吗?”果然,没多久,两小儿也被抓了。

这就是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出处。《后汉书》跟《世说新语》略有出入,更详细些:

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不伤之。

孔融大儿子九岁,小女儿七岁(不是两个都儿子),父亲被抓时,两人正下棋,不为所动。身边人问,父亲被抓,你们怎么还如此淡定。回答说,“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因为年纪小,家里没大人了,由官府指定人家托管。一天,那家的主人吃肉,剩下一些肉汤,当哥的端起来就喝,妹妹说,家里遭遇横祸,咱肯定活不久了,还喝啥肉汤。当哥的一听,大哭起来,汤也不喝了。托管的人向曹操汇报,曹操觉得这样的小孩不能留,便把他们也杀了。临刑前,妹妹安慰哥哥说:“如果死后有知,能够见到父母,不也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吗?”说完,引颈就戮,神色自若,围观者都悲伤不已。

几岁小儿有如此气魄,实在让大人汗颜。不难想象,这跟孔融平时的潜移默化以及注重对孩子品行的培养有很大关系。所以,“父之于子,当有何亲”那段话,孔融到底有没有说过,存疑,有可能是路粹捏造的,为了在“不忠”之外再给孔融安个“不孝”的罪名。

至少,孔融本人对父亲感情是很深的,《后汉书》说:“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孔融十三岁时父亲死了,他哀伤过度,哭到得由人扶才站起来,乡里都赞他是大孝子。

当然,就算孔融真说过那样标新立异的话也不奇怪,只是太超前,让人无法接受罢了。甚至这话跟他对父亲感情之深是不矛盾的。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亲子关系,就是重情不重恩,就像孔融被抓时,他儿女的无动于衷,不但不是不孝,反而是对孔融最大的精神支持。

至于奸雄曹操,几岁小孩都杀,不知道还有多少儿童死在他屠刀之下。刽子手就是刽子手,并不会因为他在历史上有过什么功绩就能洗掉这些罪恶。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曹操的功过几几开,就想问一句,一个无辜儿童的性命,在江山、大业这些宏大叙事中,占比多少?

2024-05-31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