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黑夜里,你不必一直勇敢

1980年5月,通过政变上台的韩国陆军少将全斗焕在全境实施军管,取缔一切反对活动,韩国城市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其中位于全罗南道的光州最为激烈。5月18日,连续散步未果的光州市民愤而起义,被韩军队残酷镇压,为此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400余人死亡,5000多人负伤。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史称光州事件。

但在当时,因为韩国军方严厉的信息封锁,国际上对这件事知之甚少。

常驻在日本东京的德国记者欣茨佩特听到风声后,连夜飞往韩国,搭乘一辆出租车,深入虎穴进行采访。陪同他的,只有出租车司机金士福。

作为唯一深入事发地的外国记者,欣茨佩特因为这次揭开黑幕的采访,震惊世界,获得多项荣誉,但他在领奖的时候,提的最多的还是那个带着他绕开层层封锁,勇敢完成任务的司机,金士福。

后来这个故事,变成了一部大卖的电影。电影中的金士福,大部分时候并不是一个英雄,而更像是一个小市民。

他为了生计茫然奔波,斤斤计较,不乏干点宰客抢单的活计。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送德国记者深入光州去采访,仅仅是因为穷,需要等钱用。他在去的路途中,不断耍滑头耍小聪明,千方百计要把车费弄到手。在面对国家机器的威胁时,几次想调转车头逃跑。

甚至,在他的原始面貌里,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岁月静好派。他面对反抗的大学生时很不解,你们好好读书不行吗,国家有什么不好,你们天天批评,天天散步有毛用?

等他真正的见到光州的惨况,见到市民抗争的真相和国家宣传之间的黑白颠倒的时候,逃跑了的他终于狠下心,要为良心反抗一次。

正是这一生一次的勇气,让这个平时司空见惯的对政治不感兴趣,只想过好自己日子,看不出任何英雄影子的小市民,最终竟然成了英雄。

所以小人物可不可成为英雄?可以。而英雄是不是需要一直勇敢?不需要。

之所以想起金士福,是因为前不久一个朋友关于李医生去世的说了一段话:李医生真的不可以算是英雄,他并没有反抗,面对强权,在训诫书上他乖乖签了“明白”二字。也没有振臂一呼告知公众,他只想提醒身边的家人和好友……可是为什么听到他去世后我们那么难过,因为从他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对强权的懦弱,但又想保护自己身边的人,谨小慎微的在这个世界上暗淡的活着,然而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摆布而魂飞魄散……

这段话确实让人很难过。从很多此前的言行上来说,李医生其实很像金士福。在没有遇见灾难之前,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现实表现,都是中规中矩甚至是有点偏粉红的小人物。但正是这样的小人物,最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幡然醒悟,用生命的代价勇敢了一次——“一个国家不该只有一种声音”。

可能真正让我们伤心的地方就在于,这样的命运,如此司空见惯、触手可及。

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对于现实的自己可能都难免失望——不管如何志存高远,最终都要为一日三餐茫然奔波;不管如何不忿黑暗,最终都只能在肃杀中忍气吞声;不管如何渴望正义,最终还是在无所作为中折节弯腰。

黑暗中我们一直想象从天而降的勇敢,活出一个自己渴望的人样,而事实上却只能是人模狗样——一忍再忍,苟且偷生。

这,不是罪过。其实勇敢分很多种——比如高渐离刺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勇;如方孝孺被诛十族依然誓不低头,这是勇;如韩信忍胯下之辱而成大业,这也是勇。

勇敢并不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更多的是某一瞬间不同于寻常的选择而迸发出来的人性光芒。所以大部分英雄并不是生而如是,也许在他成为英雄那一刻,之前,之后,他都只是一个跟我们一样,带着口罩愤懑终日,还要为明天能否开工忧心忡忡的普通人。

正如我们不可能生而知之,生而勇敢,或者一直勇敢,这件事谁都做不到。人存于世,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牵挂和负担,或为自己,或为父母或妻儿甚或友人。当我们面临现实迫在眉睫的威胁的时候,有所恐惧、有所退缩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有一份训诫书或者保证书某天摆在你的面前,需要签字画押,如无大碍,我觉得不要有任何道德上的负担,默默的签了。甚至要写个保证书都不是问题——力量过于悬殊的时候,卵没有必要击石,因为没有了当下,也就没有了未来。

某些历史境况中,暂时的低头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是一个人良知的证明,不丢人。

但真正的底线是什么呢?就是可以苟活,但绝不作恶。可以就地跌倒,但不能从此下跪;可以缄口不语,但不能引吭高歌。或者当有人做出了跟自己不一样的勇敢的选择的时候,哪怕沉默失语,但绝不违心诅咒,哪怕失去口粮,也绝不助纣为虐。只要条件允许,伸一次手,鼓一次掌,足矣。

的士司机金士福从光州回来后,还是一如往常,隐姓埋名,最终没有等到云开雾散这一天。但是很多年后,人们不仅仅是怀念那段悲壮的抗争史,也是怀念那个小人物人性闪光的瞬间。

所以我们不必一直勇敢,只要守住良知的底线,若历史进程有需要我们参与的那一天,让我们唤醒良知,勇敢一次,也就足够。

2020/2/16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