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别问桃源在何处

——中华人文之三十二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标志性人物。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像许多出身官宦家庭的人一样,他从小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幻想政治上干一番事业。他一度出任江州祭酒。但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所以常常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公元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一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他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都是满载而归。当地官员如果满足不了他的要求,就会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说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便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妻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夫妻二人安贫守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一家人过得倒也自在。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之同饮。尽管生活贫困,但始终不愿再为“五斗米”而去为官。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给他带来米和肉等丰厚的礼品,对此,他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回归田园之后,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他常常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像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琴弦发出声音呢。”(……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陶潜传)

陶渊明原本可以活得舒适,做官用权,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是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有失必有得,他远离了官场,却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千古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开创了一种别具魅力的人生范式,并为其后一千多年来的知识阶层所向往。

陶渊明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歌如《饮酒》、《杂诗》等,质朴无华,清丽自然,韵味隽永,充满“性本爱丘山”的生活志趣。他的辞赋如《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他的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表现了返朴归真、高远脱俗的意境,引导人们到大自然,到平凡的田园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去领悟生活的“真意”。后人对其人其诗其文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评价,不为“五斗米折腰”更成了一种文化人格的象征而影响到现在。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