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贸战凶多吉少 中共自信何来?

中国今年7月的一些最新经济数据,值得我们密切关注。腾讯网刊登了一篇题为〈中下层确实没钱了,消费枯竭?〉的文章,点破当下中国最大的危机。简言之,过去10年,中国举国上下不做实业,只顾炒楼,经济转型无力的后果终于在2018年第二季度,随着特朗普发动贸易战而集中爆发出来。

改革开放40年,一代中国人,恰如陈冠中在《我这一代香港人》中所描写的香港人一般,赶上经济起飞、机遇处处的历史高潮。然而40年过去,中国内地的近况如何?2018年或是一个历史分水岭。5月,内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只有8.5%,不仅远远低于预期,而且也创下自2003年5月以来的15年最低。社会消费品增速创下15年新低,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正在严重萎缩——内地消费已经拉响警报。

有心人立刻会问:中国经济不是一直叫好吗?何以看似危机四伏?中国之所以陷入窘境,答案居然与香港的病灶如出一辙:房地产。

以前人们通常只关注中国的GDP,而很少留意一个概念叫“居民杠杆率”。何谓“居民杠杆率”?居民杠杆率体现的是居民的债务负担和偿债能力——杠杆率越高,负担越重,偿还压力越大,也越容易出现金融风险。中国居民杠杆率从2008年时的18%,攀升到2018年一季度的50%。短短十年,翻了两倍。

地产泡沫锁住国民财富

其实中国经济早在2008年就遇上危机。只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中国为了暂避一劫,政府发了所谓4万亿资金刺激内需。但人之常情,疾病并不会因为盲目退烧而消除,只不过是延缓了病情,而极有可能导致病况加剧。

过去10年,中国为了维持GDP虚高,中央给地方施压,地方政府无奈,大量卖地以补贴财政。卖地导致房地产泡沫加剧,各地出现鬼城,新楼空置,房地产商随后大量破产、跑路。无人盖楼,于是政府开始用各种怪招(例如鼓励上车或滥发户口)“去库存”。大量年轻人加入“买楼大军”,银行放贷宽松。各地皆出现以居民加杠杆,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企业债务危机。

政府为了“去库存”,提出了“六个钱包”的荒诞理论。意思是,那些靠个人能力买不起楼的年轻人,应该通过夫妻双方、丈夫父母、妻子父母六个人的积蓄合力买楼。可想而知,那些“六个钱包”凑首期的购房群体,消费挤压效应更加明显——掏空祖孙三代的积蓄,才勉强挤上房价上涨的列车。

中国人未来的钱都被套牢。数据不说谎:2015年居民新增贷款3.87万亿,占当年全部贷款的33%;2016年新增居民贷款6.33万亿,占总贷款的50.04%;2017年的增幅虽然有所下滑,但也创下了7.13万亿的新高,占比高达52.7%。2006年,中国居民负债收入比还只有18.5%,2018年已经高达77.1%。

而与此同时,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过去10年又并没有显著增加。一边是房价高涨、居民大幅加杠杆,一边是可支配收入增长不力,结果是什么?自然是过去十多年,中国居民的钱被大量锁在楼市里,越来越不敢消费。中国社会,正面临40年来未有之变局。

如果说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中国是利用13亿的“人口红利”,同时借助改革开放后积蓄在民间的雄厚消费力渡过难关。那么今日,中国内需不足,代表无法像2008年时那样通过“闭关锁国”配合4万亿经济刺激度过经济危机。而特朗普在这个时候发动贸易战,对中国来说是凶多吉少的处境。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会否止步于此,恐怕真的不好说。未知中国政府目前的“自信”来自何处?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