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来,给哥表演个劈叉

女作家六六,曾讲过这么一件事。英国,温莎堡女王皇宫,是很有派头的。中国的游客,到了英国,就会去皇宫看看。忽然间有人看到,一个面孔明显是亚裔的男子,正大刺刺的,将半瓶可乐,咕嘟咕嘟倒在地毯上。

在场上的中国游客急忙遮住脸,这家伙可千万别是中国人,如果是,那就连累大家脸上都不光彩。

倒完可乐,那家伙一张嘴,哇哇哇,说的全是字正腔圆的中国话。

六六曰:作为同宗同族,我真的很羞愧!

她又说,公共场合里,很多中国大人不如英国孩子。

02)

另一位女学者魏蔻蔻,讲述她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经历。

梵高博物馆,举办梵高和爱德华·蒙克主题画展。梵高大家知道,比如他的向日葵。

蒙克大家也知道,比如他的《呐喊》。

都是顶级的艺术珍品。

机会难得,大家快去看。

静静的展厅中,突然间一个中国男吼叫起来:骗子,骗银,这不是梵高的博物馆吗?咋这么多别人的画呢?这是欺诈行为!

中国男,40多岁,身边带着太太。

太太拿手指剔牙,突然间看到蒙克那幅著名的《呐喊》,立即拿手指一戮,这幅画我有见过。

博物馆工作人员及时出现,在太太的手指戮到画上之前。

博物馆里的中国人,迅速掩脸走开,以示自己跟这俩货,真的没关系。

太太的手指没戮到画上,灰常不开心,生气道:大惊小怪,这画不是有玻璃框罩着吗。

扭头叫丈夫:看够了没有?有什么好看的?该去钻石工厂SHOPING了。

丈夫正色道:现在还不能走。

太太:为啥呢?

丈夫:人家说了,来这里一定要看幅黄色的花,我还没找到呢。

魏蔻蔻听明白了,对方是专诚来看梵高的向日葵的,就主动与二人搭讪,把他们带到画前。

向日葵,镇馆之宝耶。

给多少钱也不卖!

一看那幅世界级名画,太太顿时就炸了:这叫向日葵?咋一点不象涅?

不象……这个事儿,细说起来还隔着几卷本的人文艺术史,不太好跟太太解释。所以现场无人应答。

丈夫还是通情达理的:象不象,这事甭管它了,总算来一趟,赶紧合个影吧。

魏蔻蔻急忙指着旁边的提示:先桑,这里禁止拍照。

啥玩艺儿?丈夫终于也炸了:花这么多钱来一趟,还不让拍照,凭什么呀?人家卢浮宫都允许拍照,你有什么了不起的。

对呀对呀,太太委屈的都要落泪了:明明说是梵高博物馆的吗,凭什么放了那么多别人的画,骗人,这是骗人,让他们退钱,退钱。

魏蔻蔻说:常经历国内的一些人,对绘画舞蹈这些艺术的淡漠和不尊重。

你若画画,他们只懂得看画得像不像。

你若跳舞,他们只会说:来,给哥表演个劈叉!

……总之,你拿他们没得办法。

03)

这两件事,都挺好玩的。

我在一次给孩子们讲课,讲了这两个故事,然后问孩子们:

孩子,假如那个往温莎堡女王皇宫地毯上倒可乐的男人,是你的父亲,你想对他说什么?

假如那对大闹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夫妻,是你的父母,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孩子们被这个怪问题惊呆了。

你会不会对他们说:爸爸妈妈,你们还小。

你们还在闯祸的年纪。

我有耐心,等你们长大。

我相信你们会有出息的。

——假如,你们不满足于熊大人的阶段,还愿意长大话。

04)

女作家六六说,公共场合里,很多中国大人不如英国孩子。

她这话不是乱说的。

她曾亲眼看到一位英国母亲,带孩子去科学博物馆,看科学实验演出。

出来后,母亲问:孩子,演出好看吗?

孩子:好看。

母亲:你都看到了哪些科学实验?

孩子一个一个的重复,有说错的地方,母亲耐心的纠正。

等孩子说完了,母亲说:孩子,你现在说,感谢麻麻带我来看精彩的演出,我很开心。

孩子学着说,然后母亲抱住孩子亲吻,说:孩子,你的幸福,是妈妈一生的追求。

——六六可能没意识到,她亲睹了一次西式的成长教育。在这里,母亲所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精心锤炼过的。

05

成长教育的重点核心是:

——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

强化孩子内心中的自我,让孩子产生尊严意识。

诸如,你要对孩子说:哇,昨天好开森,你要是也在更好了。

或者说:哇,昨天多亏了你,要不妈妈糗大了。

或者说:这一次有你,一定会比上一次更好玩。

……需要说明的是,这类话语,没法子由外人为你准备话术。

它源自于父母心中的爱。

06)

我有个朋友,孩子在美国读中学。他讲了件亲睹的西式教育方法:

一件事情是,一个犹太家庭,到学校观看孩子们的比赛。孩子对父亲说:爸爸,我不是最强的,我想我会输的。

那位父亲说了句:不能没有赢的意愿。可以接受输的结果。

朋友说,你猜我当时干了件什么?我当时立即掏出小本本,把那句话记了下来。你说同样是当爹的,差距咋就这么大涅?人家父亲随口一句,就是对孩子一生有益的至理格言。咱这儿想破了脑袋,好不容易挤出一句:儿子,加油,爹看好你……

就连挤出来的这句话,都是从电视里学来的。

如果没有电视,就连这句话都挤不出来。

这到底是怎么搞的涅?

07)

父母的精神结构,是孩子心灵的天花板。

我们许多父母,自己还是个懵懂的孩子。年纪一大把,蠢萌无极限。

原因很复杂,解决办法更关键。

——是重建我们教育观念的时候了。许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儿,自己喝喝小酒,泡泡妹子,捏捏小鲜肉,小日子多爽?这样的生活虽然质感强烈,热气腾腾,但缺乏可持续性——给自己一个目标,勇敢的对孩子说:孩子,我想做个有品味的父亲,做个有温度的妈妈,再来个有教养的孩子,咱们一起努力可好?

一定要一起努力,因为许多父母还未长大。

趁这机会,完成自我的人生成长教育,也是个捎带脚的事儿。

08)

要如何努力呢?

先从本文开头的几个故事开始。

带着孩子一起来分析,那个把可乐倒在温莎堡女皇王宫地毯的男人,他为什么这样做?

在他的成长中,多半是缺少足够的关爱,他是在一种阴暗的情绪中长大,心里的酸苦日积月累,发酵酝酿成了带有霉味的恨意。他的生命靠了给别人制造痛苦而延续。想到温莎堡要大动干戈清洗或更换地毯,他的心中一定有点阴暗的小得意:嘎嘎嘎,你们累死吧,老纸好开森……

其实,别人的人生,并不比他欢快多少。

成年并不意味着智慧,只意味着蠢萌的扩张。

蠢萌的成年人,带给孩子许多不公正。

由凭这种不公正所带来的心理失衡,腐蚀自己,你说不定也会变成他。

变成一个让人厌恶、耻之同行的人。

——所以我们人生成长中,至少要有一次,原谅成年人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不公正。

至少要有一次。

父母,老师,或是其它人,以不公正的方式对待自己,伤害了自己。

说出这件事来,大家一起分析,隐伏于这件事后的深层心理动因。

分析清晰了一个人,你就跨越了他。

——分析明白了自已,你就超越了自我。

09)

与孩子共同回忆一次愉悦的体验。

曾有一段快乐,由每个人所引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什么,如何影响到的别人心情——比如说,全家外出吃饭时,引导孩子去帮助一个比自己更小的孩子,并期待着对方的回应。如果对方的父母因此而夸赞自己,夸赞父亲母亲会培养孩子,这种生命的尊严快感,所带来的激烈震颤,会把你的家庭教育,带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孩子也照样嗖嗖的长。只不过,孩子生命的自尊意识从未曾得到开发,本能性的行为,会让他寻求挑衅规范以获得存在感。这类孩子长大,也可能会跑到荷兰,跑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在那里大吵大闹大吼大叫。他们这一生,从未感受到过存在尊严,除了以此寻求关注,好象也找不到别的办法。

所以你会看到,许多人特别喜欢帮助陌生人——在开放的、安全的环境里帮助别人,就是为了获取存在尊严,与生命动感。

10)

以前有部电视剧,叫《士兵突击》。

剧中有句经典台词:不抛弃,不放弃。

——现实中,许多父母先行抛弃了自己,放弃了自己。然后往地下一趴,等着孩子自己出息。

这样子不行的,让孩子一生拖着你走,太难为孩子了。

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构成孩子行进的心灵力量,瘫趴不动的父母,孩子必然是心力交猝。其实孩子成长,真的不需要父母多做什么,只要你尊重自己的生命价值,让自己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这是比拿钱把孩子砸半死,更有价值的成长教育。

郭德刚说:有些人3岁经事,3岁就明白了。有些人活到99,还没经历过,那么他一辈子也不明白。

——郭德刚是在说他倒霉的事儿。

而在我们的日常语境里,当我们说到经历,九成九都是可怕的苦难、挫折与失败,最多是历尽千难万险而后的事业功成黄袍加身。

其实,正常的人生,根本没这么惨烈。

正常语境下的经历,不过是你从未进行过的生命乐趣尝试。

比如,跟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学习发现自己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无论你人生中的成就有多大,或是颓丧有多深,这种全新的体验与尝试,都会让你获得无以言喻的快乐。

与快感。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