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录以备考

1931年918事变后,蒋介石在中央大学大礼堂向国民政府参议院发表演讲,遭到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学生的围堵。

这次香港的雨伞革命,令人怀念港英时代,怀念民国时代。我想起一九三五年冬苏州东吴大学那场学生运动。

眼看香港的价值观发出虫鸣般的啁啾,这座属于西方自由世界的挺拔大厦逐渐倾圮成断壁残垣,莘莘学子揭竿而起,掀起一场犀燃和平抗争的雨伞革命。占中,方兴未艾,路途艰难。

山转水递,不着言诠,我又不觉想起父辈曾津津乐道的古城一场学运。那时,我尚未出世。而“六四”虽是壮年,却人不在北京。而今,又垂垂老矣。始终只有听的份,看的份。愧然!

又想重提听来的那场古城学运,发生在一九三五年。古城则是家乡苏州,不像北京上海学运多人记载,苏州学运,嘿嘿,连苏州人自己也不知道空山下的什么灵雨。

老民国时代,江浙虽是人文荟萃之地,也不过几所大学,苏州有间东吴大学,是美国办的教会学校,规模小小的,仅文、理、法三学院。听家父说,三十年代,只有四百来名学生。那时,共产党在国立和私立大学很活跃,国民政府高官与江南一带的殷实人家都怕子弟进去会“赤化”,而东吴是教会学校,所以很受欢迎。另外尚有一个原因,上海大学多些,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唯恐送子弟入去不好好读书,学坏。东吴的大学生成了天之骄子。

一九三五年冬,热河继东三省而丧失,北平学生于十二月九日上街,要求抗日救亡。消息传到上海,上海的大学生响应,集合起来奔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出兵抗日。东吴大学的学生很快获悉,决议去南京汇合上海同学,作抗日请愿。

东吴是教会学校,但很开明,并不强求个个学生信仰基督,政治上也颇开明,不会干预学生的爱国行动。其时,东吴的校长是杨永清,杨一九○九年毕业于东吴,后去美国华盛顿大学深造,获法学士、文学士双学位,后由美国佛罗里达南方大学授予名誉博士衔。这间大学国内很多人知,因梅兰芳也是该校的名誉博士。

扯开了,且说东吴的几百学生浩浩荡荡赶到火车站,这时天刚放亮,晨光曦微,车站上已布满军警,连路轨都拆去几十根,以阻止学生赴南京。学生与在场的总指挥警察局长谈判,要求修复路轨通车,局长拒绝,学生代表发火,狠狠地掴了局长一巴。局长心虚,一则学生们群情汹涌,二则也不知动手的学生背景如何,非富则贵几可难定,若是哪个政要高官之子,可吃不了兜着走,遂态度软化,哀求不要再打。但修复路轨费时,局长答应学生要求,调集十几辆长途汽车送学生去无锡会合上海学生去宁。

东吴学生到达无锡是早上九时许。火车站人山人海,原来上海学生因无锡也大量拆轨,行不得也。于是苏沪两地学生与国民政府教育部代表谈判,学生要求通车赴宁,教育部则要求学生回原地,谈判失效,学生与包围他们的军警宪兵冲突。国民政府比北洋军阀人道得多,不用真枪,不放催泪弹,只用水龙头喷射。据说,因为已入冬,水龙头若直射衣衫尽湿会淋病,故用“扫街式”,射地洗脚好快后退,或“下雨式”,高喷若下雨可赶紧躲避。既然如此,学生无惧,退退进进,扰攘了好一阵,直至军警出动马队,赶学生离开车站,逼进附近一个公园内,军警围园。那时已中午,公园小卖部的食物都给学生买光了还不够,幸有大批无锡市民隔着篱笆抛烧饼馒头入园内,老婆婆不够力,竟有小兵帮手抛送,学生看了哈哈笑。

双方谈到了黄昏,教育部向政府转达学生出兵抗日的要求,最高当局密令一定办到,着备车护送学生安全返苏沪。其时路轨已以修复。两地大学生遂乘火车返原地。东吴学生乘的是外国贵宾所乘的车厢,装饰华美,且有教育部次长与教育司司长“护送”,因为座位已满,这两位高官全程陪立。南方的“一二九”运动告一段落,幸在无一学生受伤,无一学生被捕。

比一比这次香港的雨伞革命,超劲胡椒喷雾,八十七枚催泪弹,黑社会,拒绝对话⋯⋯唉,不但令人怀念港英时代,连民国时代都怀念起来。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