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半生落魄的学者型间谍

《鬼谷子•忤合第六》说:“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照我说,这段话简直就是在拿姜太公的经历说事。肯定有人会想:这不科学啊!白居易不是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吗?可人家姜太公混到七十岁都没啥成就,多少个七年过去了都。不怀疑他智商低能就不错了(放在今天不是进老年社会福利院,就是捡破烂为生),说他是大只潜力股,谁信?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两点:第一,太公的本质身份是什么?第二,太公的广博学问是怎么来的?

战国著名谋略家鬼谷子是个间谍型战略学者,他对人情世故兴衰成败洞若观火,特别是那条看不见的寂静的战线。

“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鬼谷子•忤合第六》)

太公曾三次在周文王与殷商王朝之间折返,怎么看都像不安分的机会主义者,喂不熟的二五仔。别急,鬼谷大师紧接着又说:

“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

这句话是在说,圣人能御世(治国平天下),能原事(解答事物发展的规律),能成名(开创事业),能用兵(运筹指挥),能知人(了解他人)。

在鬼谷子眼里,姜太公和商汤王的首席大臣伊尹都配得上“至圣人”的光荣称号。因为,姜太公表面上只是一个活得窝囊的糟老头,但他最本质的身份是独立间谍,不在编的个体户间谍,而且还是罕见的学者型个体户间谍。

毛泽东怎么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姜太公涉足的行业有农、工、商、官,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基础行业;他待过的地方有东海、中原商朝腹心、西陲周地,覆盖了黄河上中下游流域。

阅历丰富好啊!接地气接得多。所有搞管理的、做学问的、带兵打仗的,都应该身临其境掌握第一手资料。用今天的话说,领导干部要下基层上前线。世界500强企业的著名高管,都下过工厂车间、做过一线销售。社科院研究员闭门造车搞的学术哪能符合国情民生?将帅名人录里从来没有不亲临前线看地形的将军。

姜太公是个伟大的学者!他的几十年游历,都用来调研国家的各行各业。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调研方式不是局外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而是真真切切地像个普通人一样谋生。没有任何单位给他拨付研究经费,当然他想打申请报告也没地方送。太公甚至没法学后世的文人靠卖字画,做自由撰稿人维持生计。这是彻头彻尾的自费调研,也是大思想家的另类修行。

正如鬼谷子的说“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隔行如隔山,真正的换位思考,建立在身临其境的基础上。不经其事,不知其味。姜太公熟悉各行各业普通群众的活法,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可你知道什么是民心?吃饱、穿暖、上学、看得起病、住得起房、不担心失业、能赚更多钱、受到社会的尊敬、死后能有块风水不错的地给埋喽。道理谁都会说,照猫画虎抄几句格言就行。可是真要落到实处,该怎么做?不是到老百姓家串串门,一起吃顿饭,慰问疾苦这么简单。

当社会积弊丛生之日,就是改革势在必行之日。改什么?怎么改?谁来改?采取什么策略?建立什么制度?受益群体是谁?如何巩固改革成果?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做系统地调查研究,才能对症下药、驱邪扶正、长养元气。

太公确实不是发家致富的能手,赚钱谋生的能力差劲。但他花上了大半辈子,在辛苦实践中寻找解决社会积弊的方案。这个落魄老头在失败中品尝凡人的酸甜苦辣,在失败中摸清各大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诉求。一套治国方略经过几十年思考日趋成熟,穷困的独立学者也在千锤百炼中成长为一名深谋远虑的战略家。

有空的话,翻一翻《六韬》(即《太公兵法》)吧。周文王、武王父子咨询了很多治国用兵的问题,太公望都一一作答。要不然太公怎么配得上帝王师称号呢!

周文王:怎样让君主受到尊崇,百姓得以安定?

姜太公:爱民。

周文王:怎样爱民?

姜太公:不让民众失业,以保障他们的利益。不耽误生产活动,让民众事业有成。慎重刑罚,保障民众的生存权利。减少赋税,给民众实惠。严格约束公务员队伍,民众就高兴。像护犊子一样爱护纳税公民。

(点评:最简单却又最难做的道理)

周文王:什么是三宝?

姜太公:大农(重视农业)、大工(重视工业)、大商(重视商业)就是所谓的“三宝”。农工商各自集中在一个地区进行生产,分工合作、各安其业。生产秩序正常运转,粮食、器具、财货就充足。“三宝”兴旺发达,国家就繁荣安定。

(点评:这是管子四民分业政策的源头。现代社会也是把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商业区域分别集中在不同位置。古代中国素来被贴上“重农抑商”的标签,然而姜太公却明确提出了农工商并重的超前经济思想。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周武王:怎样了解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行?

姜太公:有八种方法。一是询问他问题,看他是否头脑清晰明辨;二是反复诘问他,考验其随机应变的能力;三是用间谍试探其忠诚与否;四是明知故问,看他是否知情不报;五是让他处理财务,看他是否廉洁清正;六是用女色试探他的操守如何;七是交给他困难威胁的工作,考察他是否勇敢负责;八是看他在喝醉后是否能保持常态。通过这八方面考核,该人素质水平如何,就可以清楚区分了。

(点评:太公八征考察法,倡导全方位考察人才的综合素质。这是中国古代人力资源经理常用的一套工具,对后世的人才思想影响深远。)

上述例子,只是管中窥豹。根据《六韬》的记载,文王多问治国富民的办法,武王多问行军打仗的诀窍,大到如何取得天下,小到如何修身养德,无所不包。当我们惊叹太公博学时,应该记住这是他几十年不辞辛劳自费调研的成果。同时不要忘了,他还是一个学者型间谍,玩无间道的老前辈。

天下是一盘很大的棋,非胸有全局者不能正确落子。齐相管仲有个国情调查方法——“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

其中“观国政”是观察当前国家体制及政治传统。“料事务”就是统计维持国家及社会正常发展应做的工作。“察民俗”顾名思义,就是察访国情民风。“本治乱之所生”就是找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阻碍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知得失之所在”就是理清楚当前政治哪里做得还行,哪里做得不好。把这些弄清楚后,根据“事务”(从事)来建立法律制度。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姜太公多年混迹在农工商底层,很清楚殷商王朝的经济结构及实力状况。在子良那里做臣子的经历,让他熟知殷商王朝在政治体制上的缺陷。离开朝歌后,他曾经像后来的战国策士那样游说诸侯。虽然没得到重用,但他因此记住了各个诸侯方国的政治倾向与实力水平。不难发现,太公以耗费大好青春为代价,成为当时天下间唯一完成这五大调研课题的人。这个智力资本雄厚的可怕。

在归顺西伯周文王前,姜太公是个不隶属于任何组织的个体户间谍。不同于窃取单个情报的小特务,也不同于间谍组织的领导人。姜太公既是孤胆入虎穴侦察敌情的斥候尖兵,又是根据情报直接谋划翦商战略的大军统帅。这个浑身都是情报的落魄老头,一定非常了解商军的技战术特点,并作出了针对性部署,所以周武王联军能在牧野之战以少胜多。

谁赢得了人才,谁就赢得了天下。谁能掌握姜太公这种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型军事人才,谁就把握了时代命运的咽喉。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侍而动也。”(《孙子兵法•用间篇第十三》)

兵圣孙武对太公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年过七十的姜太公,已经完成了知识积累和情报搜集工作。《楚辞》说:“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他就像一颗原子弹,只差一个引爆装置,就能释放出令天下瞠目结舌的核裂变。他放弃了最后一份谋生之业,到渭水边上做了隐士。

无车无房无存款的学者型间谍,整天披着蓑衣钓鱼。他的钓鱼技术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唯一能确定的是,钓鱼是一种让人心静的修行。太公用垂钓填饱肚子,打发时光,同时等待那个天命所归的有缘人——为灭掉商朝而积极搜求人才的周文王。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