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明末囤积白银与中国囤积房子

明初曾经大力推行纸币,纸币是以国家信用做保证的货币,不过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社会养成对贵金属货币的崇拜,纸币的接受程度一直很低。尽管朱元璋是喜欢把人剥皮填草的暴君,但还是无力扭转对纸币的不信任。明初的纸币一般是用来糊弄外国朝贡使团的,或者是奖励官员的,官员也只是把纸币当奖状咯。

明朝权贵人士有将银子藏在地窖里的习惯,清朝这个好传统也被保留了,之所以囤积银子,实际还是对政府的不信任,尽管他们是政府系统的一员,但却是对政府不信任,他们更坚信贵金属的保值作用。五百年后,人们找到了另一个白银的替代品,那就是房子。今天房子基本和白银对等,只是房子还有点实用功能,不过权贵们大部分房子都是空置的,出租都很少,这个实用功能也不明显。和明代很类似,权贵们将搜刮来的钱第一时间变成白银存了起来,不过不是藏在地窖里,而是二环路两旁。

白银肯定无法做小额支付,就像你去酒店吃饭给酒店一个卫生间,那不行,小额支付在明朝还是用铜钱的,犹如今天的纸币,中国的铜储量相对白银可以说是无限储量。

房价为什么居高不下,越来越高,这跟白银对铜钱一直通货膨胀一样。明朝也是如此,铜钱不断贬值,白银不断升值,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人们都被铜钱兑换成银子,就像很多中等收入者买房就是为了避免自己的纸币贬值,于是白银成为铜钱追捧对象,自然通货膨胀。

明末人叶梦珠《阅世篇》卷七《食货一》中记载崇祯壬申(1632年)“白米每斗一百二十文,直银一钱,民间已嫌其贵”,十一、二年(1638-1639年)“斗米三百文,计银一钱七、八分,识者忧之”,十五年(1642年)春“时钱值日落,每千值银不过四钱几分。白米每石文银五两,计钱一十二千有奇”。顺治三年(1646年)“斗米几至千文”,四年(1647年)“白米每石文银三两。”六年(1649年)“大熟,糯米每石价止一、二两,珠米每石九钱,白米每石价一两耳。”也即是说,如以铜钱计,崇祯时十年间米价上涨了十倍,银价上涨了五倍。也就是说白银针对铜钱,涨了2倍。如同今天房子对应纸币,涨了2倍。

普通百姓手中只有铜钱,这也就是大部分普通百姓的资产负债表中银行活期储蓄占到了90%以上,而固定资产几乎没有。而固定资产就是房子,就是白银。权贵之所以财富迅速增长,主要还是固定资产增值,当然了搜刮也很多。

明1581年,为了增加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朝大学士张居正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因为实施这一改革的前提是清查土地,所以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因遭大地主的阻挠而停止了。然而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也就是说,你必须把铜钱兑换成白银才行,也就是现在你要讨老婆,得把手持的纸币变成房子,房子成了刚需。

好了,我们穿越回明朝末年,明末白银稀缺,主要是权贵们窖藏银子,“房姐”、“房媳”、“房叔”、“房爷”……随便一个什么鸡毛官都占有那么多套商品房!动辄40套50套,我估计200套的也不会少,如同明末的200担窖银。所以一线城市虽然很多有很多房地产项目,但仍然是供不应求,疯抢。

让明末出现崩溃的另一个触发点是1618年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哈布斯堡王朝与反哈布斯堡王朝激战30年,这期间江南出口欧洲的丝绸、茶叶和瓷器锐减。江南商品主要出口地西班牙经济出现了危机,17世纪30年代,西班牙最大的宝库,墨西哥的银矿产量急速下滑,西班牙王室如梦方醒,禁止白银流出。两者导致江南出口业迅速萧条,人民收入锐减。这跟目前的出口下滑类似,欧盟经济危机,减少进口,美国日本与中国贸易摩擦,也减少进口。中国的白银全部依赖出口换汇,出口危机就意味着白银减少。

今天中国大部分普通百姓还是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制造业养活了大部分普通百姓,权贵们搜刮这些来自出口行业的利润,将其变成白银也就是房子。明末大量手工业者、丝绸业者也是如此,他们的出口换来的白银最终都流入权贵的口袋,如同今天,我们出口行业的税收都流入权贵口袋。

威尔•杜兰特在《历史的教训》一书中所言,“当贫富分化达到不可持续的爆发点,人类历史上通常选择两种途径解决问题:通过立法重新分配财富,或者通过革命重新分配贫困。”

明末起义爆发了,农民要的是银子,崇祯从内务府拿出10万两白银,很快,农民们投降了,明末起义的部队名字很独特,神一魁、王左桂、王嘉胤、红狼、小红狼、点灯子、过天星、独头虎,等等,这些人一接到银子,就投降了。不过银子很快就花光了,农民又造反了,崇祯发现自己没银子来招抚了,加税加税再加税,加税逼得更多人造反,无论招抚还是镇压都得银子,而政府没有银子了也舍不得银子,银子都在权贵那里呢,恶性循环开始了。

中国本届政府当政十年里的最后一次房地产调控,也是第九次房地产调控。一届政府锲而不舍的十年调控房价,而房价越调越涨,这在老外看来不可思议,但事情的确实实在在发生了。为什么抑制需求的房地产调控屡屡无效?很简单,银子要比纸币保值啊。

政策总是无效?因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白银窖藏者,囤积了大量房子,让他们打压房价,好比一个人要他左手砍右手?你会吗?他们会吗?

老子道德经有几句名言,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爱”指吝啬,“费”指浪费,破费。“藏”指囤积财富,“厚”指很多,“亡”指失去。太吝啬了最终必然破费更多,囤积财富越多,必然失去财富更多。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明末吝啬的出名的楚王是这几个字的标准解释,楚王的财富是非常多的,自朱元璋建立明朝,近300年的财富积累,财富几乎富可敌国。就在张献忠进攻楚王驻地武昌时,左良玉表示愿意帮楚王抵御张献忠,前提是楚王出兵饷,左良玉的兵1年就发了1次军饷,严重影响战斗力,楚王当即拒绝了。张献忠兵临城下,楚王的手下为了募集更多的士兵来保卫武昌城,恳求楚王把金库里的金银拿出一点招募士兵,楚王是出了名的一毛不拔,拿了一把椅子给士兵们说,这是当你太祖皇帝坐过的椅子,你们拿去卖了,兵慌马乱之际,别说是太祖皇帝做过的椅子,太祖皇帝的玉玺都不值钱,谁买啊,吃都吃不饱。武昌守将朱其指出那张椅子是楚王上一年花半两银子买的,楚王立刻以藐视亲王为名打了朱其40大板,朱其于是投降张献忠,带张献忠入城,张献忠查抄楚王府,得黄金3万多两,白银超过600万两(一说180万两),差不多比明朝末年全国的财政收入高两倍。张献忠把楚王的金银珠宝用车拉往城外,足足600多车都没拉完。张献忠把质量最差的珠宝与75岁的楚王朱华奎放在一个口袋内,然后扔到长江里,淹死了楚王。

你会说那是动乱时期,好,我们来看个和平时期的。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颁布实施算缗令。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规定商人财产每2000钱抽税一算(120钱),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每4000钱抽税一算,不是三老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者每辆抽税一算,商人的车则征收两算,船五丈以上者每船抽税一算。轺车者,小车也。基本上税率是6%,虽然是资产税,但放在古代,还算低了。不过商人们都吝啬,对于平白多出的6%的税,他们感觉到很难忍受。听到这个法令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琢磨怎样偷税漏税。史书上清楚的记录下了几个字:"富豪皆争匿财"。实际上当时是自行报税,国家不去查,商人们自以为很聪明,低报瞒报。不过他们很快就吃到苦头了。制定算缗令的是出名的酷吏张汤,他早料到人们会低报瞒报,公元前114年,张汤发布告缗令,它完全是针对算缗中的报税行为的。说一旦发现有商家把货物隐匿不报,或者所报不实,就要被发配边疆,戍边一年,而且所有财产全部没收充公。对于有勇于告发的人,收上来的财产分给他一半。所以此令被称作"告缗令"。这个告缗令才是张汤真正的目的所在。他不可能不知道,全国根本没有几个愿意遵守算缗令的商人。因此,他先让你们自行报税,引诱你们隐匿财产,再将告缗令重磅推出,把你们的财产全部吞没。那些不知深浅的商人们即便在告缗令推出之后仍然存着侥幸心理:我们大家都偷税,难道你能把大家的财产都没收了不成?他们低估了张汤,他就是要收到你破产,。《汉书•食货志》里面清楚地记录下了告缗令的威力:中产以上商贾大抵遇告破家,国家得民财物数以亿计。

多藏必厚亡阿,那一天何时到来?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