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两晋:一生三叛的刘牢之

作为一名大将,要讲究忠义,才有信可言,才能在一个群体中立足。这是最起码的为人之本。而这位刘牢之,虽然一度手握重兵,参加一些重大战役,一度挽救了东晋的危亡,可是在混乱的时候,三度背叛,最终导致众叛亲离的下场。这就是一种教训。

刘牢之(?~402),东晋的名将。字道坚,今江苏徐州人。出身将门,面紫赤色,力大无比,骁勇善战。

公元377年,因为朝廷命谢玄为建武将军,督江北军事,在那里谢玄招募从因战乱难逃过来的流民为士卒,刘牢之因骁勇应募,成为参军。

在公元383年,淝水之战时,刘牢之率精兵5000夜袭驻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的5万前秦军,并分兵断其退路,使前秦军腹背受敌,迅速崩溃。初战告捷,对整个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他因功晋龙骧将军、彭城内史。公元384年,随谢玄乘势北伐,刘牢之一度追到邺,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后曾致力于镇压孙恩、卢循的天师道浙东农民起义军。巩固了东晋王朝的统治。

淝水之战后,在外患没有太多忧虑的时候,东晋朝廷内却出现很严重而惨烈的内斗:兖、青州刺史王恭、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荆州刺史桓玄等为争夺朝权,都先后拉拢手握强兵的刘牢之。公元397年,王恭讨王国宝,以刘牢之为军府司马。次年,司马元显收买刘牢之,击溃王恭后,刘牢之任征西将军,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和晋陵诸州军事。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北府军奉命征讨在荆州割据的桓玄,刘牢之随即投降桓玄。桓玄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桓玄称帝后,为翦除北府兵将领,削夺刘牢之兵权,以其堂兄桓修代之。

刘牢之知道这一音讯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刘牢之大会僚佐讨论他据守江北抵抗桓玄的计划,然而其参军刘袭则说:“最不可做的事其实就是反叛,将军你当年背叛了王恭,最近又背叛了司马元显,今天更想背叛桓玄,一人三度反叛,怎样自立呀!”说完就走了出去,其它幕僚佐吏大多散走。刘牢之没人支持,甚为为恐惧,只好命刘敬宣回京口接家属来一起北投广陵,怎奈到了约定日期,刘敬宣还没有回来。无奈中,刘牢之以为他的图谋已经被刘袭所泄露,刘敬宣和其家人皆已被桓玄诛杀,于是带着他的私兵一起北走。到新洲时刘牢之自缢身亡。刘敬宣赶来时也不敢为父而哭,逃奔到广陵,而刘牢之将吏则为其收葬,并在丹徒下葬,然而桓玄却砍毁其棺木,并斩首暴尸。

纵观他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有主意,别看错人,这样才能做到“安身”。既然投靠了,就别再背叛,那样就是“无信”,就会造成众叛亲离的下场!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