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印“签证战”如何影响新闻自由

5月30日,《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指出,印度和中国几乎取消了所有在对方国家的驻站记者,意味着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互相的媒体交流基本中断。

在5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中国取消印度记者的入境签证的行为是反制措施,是回应中国记者“在印度遭受不公正、歧视性待遇。”

同样在5月31日,中国官方媒体《环球时报》在推特(Twitter)平台对此进行评论。这条推文随后被删除。

“印度首先使用签证作为武器......现在,中印两国连记者和媒体报道的渠道都被切断了。西方小题大做,就是想进一步挑起中印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种说法有误导性。

中国率先重启了这一轮的签证战。 不过,在利用签证来阻碍彼此的媒体这个问题上,中印两国都有过错。

2020年6月,中印双方边界争端导致至少20名印度士兵和四名中国士兵死亡,双边关系急剧恶化。

在那之后,印度和中国一直在记者签证问题上针锋相对。中国称印度毫无理由地缩短中国记者所持签证的有效期。而印度指责中国制造屏障,使在中国工作的印度记者很难聘请当地人协助报道。

这一轮新的签证战始于2023年4月4日。当时,中方通知两名由于私人原因回到印度的驻华记者不要再入境中国。

保护记者委员会(CPJ)确认,这两名印度记者是印度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印度教徒报》(The Hindu) 驻华记者阿南特·克里希南(Ananth Krishnan) 和印度国有的印度广播公司 (Prasar Bharati) 驻华代表米安书(Anshuman Mishra)。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当时表示,此举是对印度对中国记者的不公平和歧视性待遇的适当回应。

然而就在这些针对签证的行动几天前,印度对中国改变印度阿鲁纳恰尔邦(Arunchal Pradesh, 中国称藏南地区)的11个地点的名称表示反对。 中国认为这个区域属于西藏,是中国领土。

时间快进到5月,印度政府拒绝为最后两名在该国常驻的中国官方媒体记者续签签证。这两名记者一名在新华社工作,一名在中央电视台工作。

今年年初印度有四名驻华记者,但至少有两人没有获得返回北京的签证。 另一名记者被告知他的记者证已被撤销,但仍身在中国。

《印度信徒报》的克里希南在推文中说:“我们现在只剩一名驻华记者了---不幸的是,这个数字可能马上就要变成零。”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和中国都不是国内新闻自由的有力捍卫者。在记者无国界组织(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2023年的世界新闻自由指数排名中,印度在180个国家和地区里排名第161位,中国排名第179位。

这次的中印媒体战并不是中国第一次用签证来限制外国记者的报道自由。

2019年8月,中国拒绝《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记者、新加坡公民王春翰(Chuan Han Wong)续签记者签证,此前王披露了澳大利亚执法与情报机构正在调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位表亲的活动。另一位共同作者,澳大利亚籍的记者温友正(Philip Wen)最近也只得到了三个月的续签,远比通常一年的记者工作签证要短。

2020年2月,在《华尔街日报》刊登一篇题为《中国是真正的东亚病夫》的评论文章后,中国驱逐了三名《华尔街日报》记者。

据驻华外国记者协会(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of China)称,2020年上半年,中国驱逐了至少18名为《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工作的外国记者。

在这些驱逐事件发生之前,华盛顿将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国有媒体机构的记者人数从之前的160人限制到100人。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