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北大50周年校庆前夕,北平已经被团团围住,于是蒋介石派飞机将胡适等著名学者抢救出来。胡适南去之后,他的私人藏书大多留在当时的住所东厂胡同。1957年,胡适在美国用英文写下一份遗嘱,其中有这样的话:等到北大恢复自由传统以后,我希望把这些书籍全部捐给北大。
胡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愚以为除了北大的独特地位之外,恐怕与他的经历有关。
第一,胡适的生日是12月17日,北大的校庆也正好是这一天,就好像是上天的安排一样。
第二,早在1917年春夏之交,胡适就接受蔡元培、陈独秀的邀请,从海外归来执教于北大,并发起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北大被贬为“北平大学”的一部分,教授的薪俸还不如政府的一个科长(当然,那时候的科长与如今不能同日而语),于是胡适提出利用中基会振兴北大的方案,其中包括在北大设立“研究教授”(年薪4800至9000元)等内容。
第四,抗战胜利以后,胡适出任北大校长,赢得广泛赞誉。地理学家张其昀说:“三十年来北大是中国新思想的策源地,为中外所公认,今后在先生领导之下,确立学术自由的尊严,料想异卉争妍,烂漫向荣,其盛况定属空前。”语言学家丁声树也说:“北大的使命在新中国的建设,将更重大而艰难,于此何幸得先生的伟大领导,教人如何能不感奋,能不高兴!先生的学风,先生的襟度,其肫笃伟大只有蔡先生可以比拟!”哲学家贺麟则告诉胡适:“先生长北大之消息传出后,众望所归,群情欢悦,不仅为北大之复兴庆幸,且为整个中国教育学术之光明进步庆幸。”这一切,都证明了教育部长朱家骅对胡适说的那句话:北大校长,“非兄莫属”。
第五,1946年10月10日,是北大在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开学典礼,也是胡适与同学们第一次公开见面。他说:“你们大门上贴着欢迎我的标语,要求自由思想、自由研究,为什么我要你们独立,而不说自由呢?要知道自由是对外面的束缚而言,不受外面势力的限制与压迫,这一向正是北大的精神。而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不能独立,仍然是作奴隶。”他还说:“学校当然要给你们以自由,但是学校不能给你们独立,这是你们自己的事。”他告诫自己的学生:“我是一个没有党派的人,我希望学校里没有党派,即使有,也如同有各种不同的宗教思想一样。大家有信仰自由,但切不可毁了学校,不要毁了这个再过多少年不容易重建的学术机关。”
第六,胡适担任北大校长之后,他的办公室经常开着,随时都可以进去。因此胡校长的办公室被誉为“世界最民主的俱乐部”。如今我不晓得北大校长的办公室是否随时可以进去,但知道北大的校门是很难进去的。这是我去北大看望朋友的切身感受。
第七,到了1947年,蒋介石希望胡适能够担任国民政府委员兼考试院院长,并诚恳地说这是为他帮忙,给国家和政府“撑面子”。但是胡适却向蒋介石表示:如果答应这一要求,就会毁掉自己的独立地位,“成了政府的尾巴!”他还说:“北大此时尚在风雨飘摇之中”,北大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北大。如果你一定要我参加政府,“不但北大蒙其害”,对国家也没有什么好处。
第八,在1948年离开北平之前,胡适给汤用彤和郑天挺写了一个便条,其中有这样的话:“今早及今午连接政府几个电报要我即南去,我就毫无准备地走了。只好拜你们几位同事维持。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
多年前,我在一次小型聚会上听胡研界的一位权威人士说,胡适留下的102箱书籍一直保留在位于东厂胡同的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他们也希望把这批图书送到北大,只是时机还不成熟。我想他所谓时机,显然与上述遗嘱有关。
202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