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杀猪补牢

释义

把猪杀了卖掉,所得的钱用来修补猪圈。比喻用错误的办法去解决困难,后果不堪设想。

出处

楚人有捕彘而养者,牢而不饲,群彘饥而呼突,其牢将崩,下人告之,曰:“以金市土木,牢牢。”

不日,彘饥而号愈烈,势将破牢而出。下人不忍,建言曰:“野有蔓草,莫若纵彘以自谋,或能收什伍。”楚人曰:“纵彘归山,愚者所为,宜杀彘以儆,鬻之,以金牢牢。”如是者三。

未几,牢中仅余一彘,见破牢无望,遂束蹄待毙。不日,彘尽牢空。管子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杀彘补牢,知不及彘。”

——《国语·齐语》

闲篇

彘(zhì),古汉语指野猪。这则寓言讲的是,楚国有人想驯养野猪致富,但他为了节省成本,只是把抓到的野猪圈起来,根本不去喂它们,也不管猪的生死。群猪饥饿,就到处乱拱,拱得猪圈都快散了。下人将情况上报,楚人说:“没事,把准备买饲料的钱拿去买土木料,把猪圈的墙加高。”

第二天,群猪饿得不行,呼号奔突,猪圈又快被突破。下人于心不忍,向他建议说:“外面野地里有很多蔓草,不如把这些野猪放出去,让他们自己谋生,养肥了我们再抓,也许能收回一半。”楚人说“放野猪归山,你是不是傻?应该先杀一头,吓吓其他猪,再把猪肉拿去卖了换点钱,继续买材料来加固猪圈。”

就这么一次又一次,没多久,猪圈里的猪只剩下一头,那猪一看破牢无望,放弃了,啥事也不干,很快就饿死了。

楚人落得个猪尽圈空的下场。

针对这件事,齐国的相国管仲说:“亡羊补牢,不失为迟来的补救方法;杀猪补牢,简直比猪还蠢。”

只要智商不低于猪,都懂得解决“群彘饥而呼突”的问题,就是发展经济,然后买饲料喂饱它们。楚人却将本应买饲料的钱拿去买建筑材料,加高加固猪圈。结果,猪越来越饿,骚乱更严重,只好再次杀猪以补牢。

这样,恶性循环就形成了,最后猪尽牢空,悲剧收场。

齐桓公请管仲当国相时,管仲就讲了这么一个寓言,忠告齐桓公,要想国家真正能安定富强,最重要的,是发展民生,解决温饱,仓廪实而好驯化,不能老想着筑牢加墙。否则,最后肯定会“彘尽牢空”的。

齐桓公觉得管仲说的有理,放心把齐国交给他去治,管仲就这样成了齐国的改开总设,“遂滋民,与无财”(《国语·齐语》),即减税,鼓励民众勤劳致富,又周济穷人,也他们也能有收入。没多久,齐就国富民强起来,齐桓公坐上春秋第一霸主的位子。

将楚国人比喻为猪,管仲已涉嫌辱楚。不过,没听到哪个楚国人表示抗议。反而,楚国也在变革图强,终于在齐桓公称霸几十年后,楚庄王也成为一方霸主,问鼎中原,实现楚国复兴大业。

春秋战国时期盛产寓言,道家、法家最喜欢编排这些故事,被dis最多的是郑和宋,比如郑人买履、买椟还珠是郑国人干的好事;守株待兔、揠苗助长里面的宋国人,要多蠢有多蠢;就算是超级大国楚,也有画蛇添足、刻舟求剑这种能蠢哭人的;齐当然也未能幸免,滥竽充数的故事,同时把齐国大领导齐宣王和齐国人都给嘲弄了。

看这些成语,感觉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比蠢大赛,但从没听说哪国人对此感觉受到侮辱而表示抗议的。

管仲会把民众比喻为猪,也不奇怪,从三皇五帝开始,历朝历代统治者,或多或少都有牧民思想,就是把百姓当牲口来“放牧”。最后,养肥了的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

只能这么说,古代帝王举行大型祭礼时所用的牺牲,如果只是猪和羊,叫做少牢;猪牛羊齐备,就叫太牢。

为什么?因为牺牲牺牲之前,必须先在牢里饲养一段时间。

造句

☐☐☐☐(此处小编表示又吓尿)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