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皇帝该读什么书?

在帝制的框架内,皇帝的教育状况,一般都会有些问题。预立太子,是稳定政局的定海神针。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如果太子年纪比较小,早早成了储君,再教他们点什么,就有些麻烦。过去的发蒙教育,无非就是让孩子背,背不下来,就是揍。可储君哪个敢揍?所以,但凡早早变成太子,后来又顺利做了皇帝的,学识水平都比较差,不是文盲,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清朝早早实行了秘密建储制度,不到最后一刻,哪个继承帝位,是不会揭秘的。皇子受教育的时候,大家仅仅是皇子而已,如果实在不行,师傅是可以打手板的。所以相对来说,继承者受教育的程度,要好一些。大体上,不仅四书五经可以读下来,一些史籍也都读过,做一些大体像样的诗文,也都能达到及格水准。

但是,到了咸丰的独儿子载淳这儿,事情起了变化。父亲死的早,儿子方才六岁,就成了皇帝,正好处在发蒙阶段,这个书,师傅可就不好教了。顽劣的学生就是不读书,开始可以吓唬,可以打陪读的,但只要板子不落小皇帝手上,他就是不在乎,你能拿他怎么样?老娘的话,也许有点用,但做师傅的,也不能总是告状啊。况且,他娘出头,人家还是不读,他娘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就这一个独苗,拍打不得。最后,这个载淳,也就荒废了。

载淳死的早,继承者,是他的堂弟载湉,也就是光绪皇帝。载湉也是做了皇帝才开蒙读书的,但是,由于性情比他堂兄好些,加上养母的淫威,他还是怕的,所以,尽管也有耍赖不读书的时候,但总的来说,成绩要比载淳好多了。在亲政之前,已经可以写一些文章了,从字面上看,文通字顺,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载湉毕竟生活在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西方的影响,日甚一日,洋务活动,也渐渐影响到了宫内的生活。一旦他开始明了外界的变化,可以自主读书之后,原来师傅教给他的东西,在经史子集圈子里的货色,就没法满足他的好奇心了。所以,自打16岁名义上亲政之后,他就开始有意识地让臣子给他弄一些翻译过来的西学书来看。到了光绪十七年(1891),他竟然要学洋文了。这个事儿,就交给了总理衙门大臣庆亲王奕劻,让他给找个洋文教习,进宫教他洋文。从此而后,洋文教程和书籍,就堆满了他的书案。让他的汉文师傅翁同龢,十分的不满,十二分的头痛。

甲午战败,对这个少年皇帝,刺激太大。以前亲政不落地,他倒也不大在意,毕竟,他的养母乐意管事,而且他也相信她能管好。可甲午惨败,亡国的危机,摆在了眼前,他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对养母的崇拜和信任,也一下子跌到了井底。他这边一发愤,西学的书可就看得更多了。现在看来,虽然光绪已经学了三年的洋文,但成绩尚不足以直接读英文书,他所看的,还是传教士李提摩太他们的翻译作品。读书得要跟人讨论,皇帝的书房,也渐渐成为他延揽人才的所在。

养子的不服气,老谋深算的养母,焉能不察。为了防患于未然,西太后竟然干脆要撤了他的书房,在恭亲王奕訢的力争之下,只撤了西书房,洋教习也不用来上课了,书房还在,师傅翁同龢,也没有失去西太后的信任。但此时的皇帝,依然热衷西学书。为了让养母放心,每当臣子进呈这类书籍的时候,他都吩咐人家要分成两份,也给在颐和园的母后送一份。

这个爱好,到戊戌政变发生,他被幽禁于灜台,才算告一段落。庚子之难过后,新政开始,光绪又开始了他的西学阅读。尽管他对新政,对立宪的理解,要比他的母后清楚不知多少倍,但是,却没有他插话的机会。

这个光绪,论才学,也许只是中人之资,但如果他能真正当家的话,还真可能是个改革的好皇帝,难怪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大学问家,比如沈曾植之辈,对他那么念念不忘,后来策动张勋复辟,光复的,居然是光绪戊戌维新的旧物。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