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绝对不能碰的底线

毫无疑问,特朗普这阵子是吃力的。闪电革除正在调查俄罗斯与美国大选关系的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之后被指向俄罗斯泄露情报,此前一贯好辩的他没有招架之力更遑论反击。《纽约时报》以社评委员会名义质疑〈特朗普先生有没有妨碍司法公正?/Did Mr. Trump Obstruct Justice?〉;从社评对特朗普的称呼可见观感正在变化,“特朗普总统”转到“当劳·特朗普”,现在是“特朗普先生”。官式称谓到熟不拘礼,如今状似客气实是视为陌路人。

就算是站在特朗普一边的媒体,际此政治气氛,亦难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霍士新闻评论版舒恩写了一篇〈特朗普面对波涛起伏等于普京连战连胜〉,但就不能不指出特朗普“看来非常接近妨碍司法公正”(seemingly come very close to obstruction of justice)。美国不是民族国家而是国族国家,维系核心价值不在于民族主义而是对宪法的共同捍卫。这些话骤听起来过于冠冕堂皇甚或太过“左胶”,可是一旦碰到这条底线或快将触碰这条底线,左右之分便会变得模糊。被认为是民主党旗手的《纽约时报》质诘特朗普是司空见惯,相对之下,比霍士新闻立场更右的《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的专栏作者态度颇有意思——指出奥巴马、克林顿曾经迹近妨碍司法公正的往日作为,认为奥巴马、克林顿这样做若不算妨碍司法公正,特朗普的也不可能拨入这类。然而文章结尾斩钉截铁强调,“妨碍司法公正是足以弹劾的违法行为”。司法公正不能碰,哪一个党都不能免,这是绝不含糊的底线。

把特朗普与差不多半世纪前的尼克逊相提并论是当前美国话题,在不少人感知里,两者如出一辙:尼克逊有炒特别检察官的“星期六晚大屠杀”,特朗普也有革除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倘若加上科米写下备忘录指特朗普干预查通俄事件,尼克逊则是白宫录音带记下与幕僚对话,难怪美国社会把水门案名句“冒烟的枪”(smoking gun)搬出来用在科米备忘录一事,意指犯事证据确凿,历史似乎在水门案四十多年之后重新集齐一套。可是,真切的历史及后遗症不可能套用重复,水门案及尼克逊滥权带给美国的伤害,是特朗普个人或代表右翼意识形态的思潮无法承担。这一点,三亿美国人都知道。

所说的伤害,是公义遭践踏以及国家陷入撕裂。也许在极右一系眼中,撕裂正是说明联邦制的不义,然而更大的共同价值体系的公义如何保全,是特朗普以及其团队面对的考验。半世纪前的美国因为越战父子反目兄弟闹翻,特朗普纵然痛恨东岸权贵集团(eastern establishment)腐朽,却不能以美国撕裂作为个人政治拔升的代价。观乎特朗普上任之后的作风微调,这人成为贼胆包天的枭雄尼克逊2.0机会不大,至低限度,这刻美国不存在尼克逊接掌政权时的破罐破摔时空,亦不存在尼克逊动员“沉默大多数”挑战反战青年、以社会撕裂裨益一己政治红利的空间。这是美国社会历经水门案与越战的顿悟,民主党的“左”与共和党的“右”俱是皮相之谈,美国价值不坠始是核心所在。

动摇特朗普死忠支持者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对精英阶层的反弹,去年大选投票结果清晰可见,然而当特朗普团队有人因为与俄罗斯接触而辞职,对于主要来自南部的特朗普支持者是莫大的疑惑。二战之后,整个美国都在反苏冷战氛围成长,就算民主党左派,也不会放下一切拥抱极权国家尤其苏俄。至于更大的反共氛围在美南地区,正是去年大选透现的特朗普票仓。这是当地特色,反联邦更反共,美国军队中下层官兵不少来自南部农业州,讲究忠诚的特种部队是M.A.G.子弟兵天下。M是密西西比州,A是阿拉巴马州,G是乔治亚州,都在南面。如今这些地区的特朗普死忠支持者,见到白宫主人屡传与俄国佬勾肩搭背,民心动摇拉动共和党动摇;长升不跌的股巿借势调整,是特朗普上台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水门案期间追击尼克逊最力的电视台记者,哥伦比亚电视(CBS)前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高龄85岁,特朗普革除科米之后四天,他在社交媒体写道,活了差不多4,500个星期,经历黑暗、战争、死亡、凋敝,从未有这个星期看到的美国总统那样无视体制的蛮干,“这是对国家价值的冲击,命运在我们之手”,贴文至今“赞好”22万、“分享”超过7万。本周三深夜他再贴一文,赞扬传媒在殊死(perilous)时刻的监察政府本色。Perilous这字,特朗普炒科米那天,《纽约时报》社评亦有使用;这字,美国人应很熟悉,国歌第一节便有perilous fight一词。美国国歌说的是1814年美英战争,英军猛攻美军阵地,一夜殊死激战,美军伤亡惨重仍紧守不退,硝烟中星条旗迎风展扬。人们无法阅读丹拉瑟与《纽约时报》社评委员会用字的背后考虑,但这个字代表的意义,在另一层次诠释出历史关口的背城借一:前仆后继,死守一种价值、一条底线。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