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放弃韬光养晦得失辨

近日有人纪念邓小平,笔者正好想起邓在外交军事领域的核心遗产韬光养晦。自2013年起这一战略就被明确地放弃了,然而几年下来得失如何?且以最典型的试验场——南海问题分析一下。

中国在南海加强实际控制权是放弃韬光养晦的重要举动,目前看颇有成效,但其最终目的中国却从未清晰表达。推理一下不外两个方向,一是步步为营,条件成熟时全部武力夺取;二是以此为资本谈判真正的共同开发。

前一个或许成本可控,难度在于后果难料,但相比之下,后一个更不现实,因为中国共同开发的前提可是“主权属我”。现在中国正“攻城掠地”,更不会放弃这点,但以此为前提的共同开发简直荒谬——既然其他声索国都承认是中国的领土,它们又有什么资格分一杯羹?难道只因为“侵占”的既成事实?若如此,中国的宽宏大量岂不也开了一个坏头:侵占领土只要名义上归还即可共享利益。

中国坚持是领土被侵占,应归还,等于事实上不承认主权有争议,也就消灭了谈判的空间。又不接受任何裁决,那就只剩下抢了。抢又不能大打,其实就是无解。

现在中国看似做了很多,但主要还是将江胡时期长期过于被动留下的“行使主权”空白一一填上,而且因为别无它法,这种填补用力很猛,不顾后果,其实也间接暴露了在主权声索中历史依据份量不够的隐忧。

在现实中,即使中国切实行使主权,也只及于现在控制的范围,这个范围在整个南沙并不大,但主要价值是在各礁群均打进“钉子”,巩固主权主张犬牙交错的复杂局面,这一局面显然也不是有利于共同开发的架势,倒是有使问题永远解决不了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主动出击在国内政治上的巨大收获还使中国明显转向(至少在国内)强烈灌输南海全部属于中国的观念,故意放纵社会在国际法上的无知。当然,官方又有意抑制武力全部收复的期望值,以免因不敢开战而被爱国人群抛弃。

这看起来很难,不过一个天然办法是引入对美国霸权的批判,由此官方甚至不需要对国民做出全部收复南海的承诺,却可以使很多人相信政府有此雄心,壮志未酬无非美国搅局。

广而言之,放弃“韬光养晦”已成现实,但在为何放弃和放弃后转向何种政策上,中国其实是糊涂的。放弃这一战略,公认的最大理由似乎一是中国(哪怕东方阵营已不存在)与西方间力量对比已“此消彼长”,二是“韬光养晦”使中国在现实利益上所失甚多。

然而现在看来,所谓此消彼长,哪些力量?中国的衡量标准原来就是GDP增速、财政收入、军费开支和军备进展之类,现实却证明主要靠这些要素支撑的强国不过外强中干;损失了哪些现实利益?原来主要体现为一些自己弄丢的小块领土,将它们一一列为核心利益,并非它们对中国当下的发展有多重要(比如海上石油资源以中国现在的水平和国际油价来说就是个笑话),而是政治需要,特别是国内政治的需要。

另一个现实利益无非是在美国霸权面前中国处处屈辱(比如人权被指责,被高技术禁运,因疯狂倾销而被世贸规则制裁,因南海政策而被“航行自由”和起诉),都不过是民族主义情绪煽动下的主观产物。

两个前提有问题,放弃这一政策的合理性自然值得深思。放弃后转向何种政策,更是邓小平无法预见也主动放弃预见的,逻辑上可这样推理:在邓及其理论班子眼中,“韬光养晦”目的当然是抓紧机遇发展经济,实力强了什么都好说。退可使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进可参与世界游戏规则的制订,发挥大国作用,赢得普遍尊重,并靠实力实现更大现实利益。而且这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实现的,相当于在制度竞赛中取得了胜利。

然而现在来看,邓的这个基本设想在物质上初步实现,却在精神和制度上全盘陷入矛盾。首先,中国物质财富的积累全靠学习和融入西方,但由于一党之利不可能松动,以及极左意识形态在党内最终上位,中国在精神和制度上与西方进入全面对抗。可笑的是,这种对抗的资本仍是那点物质财富,现在已进入挥霍的状态,人民从中获利极少,形成巨大的讽刺。

其次,虽然放弃“韬光养晦”后的新口号是低调的“有所作为”,实际操作上却进入了全面贬低西方制度,拒绝任何非物质层面的学习,全面迷信和退向极左意识形态,同时在国际上自不量力地与西方处处挑衅,完全是争夺世界领袖地位的架势,唯一区别是放弃了向第三世界输出革命的旧方式。

这样的结果,自然也使放弃“韬光养晦”不光不是时候,还将彻底输掉长期“韬光养晦”已经获得的财富和机遇。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