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美潜航器事件复盘

关于12月16日中美潜航器事件,全世界匪夷所思之处不一而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完全不禁止在国际水域的军事侦察,何况是公开搜集军民两用的海洋环境数据,与侵入领海领空的间谍行为完全是两码事。中国自己也大量利用太空、国际空域/水域、军民两用平台和远程技术侦察合理合法地搜集军事情报,并积极利用海洋环境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引进技术,提升水平。

虽然在对国际法从来一窍不通也完全不认的大陆民族主义分子眼中,哪怕离菲律宾海岸只有百十公里,连“九段线”也兜不住的南海水面,也是中国的“家门口”,中国有权“截获”、“扣留”甚至“缴获”,但中国政府部门不会不清楚这在国际上行不通。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也难以相信这一行动得到了中国最高层批准,更不用说精心策划。因而,即使中国官方用海军发现不明装置后对其进行了识别查证来辩解,但不顾主人充分的所有权声明当面窃取,能叫作“负责任”?捞回来才认出上面的英文,称得上“专业”?

经过与专业人士的探讨,笔者不妨大胆推演一下这个行动可能的来龙去脉:虽然不可能是中国高层明确授意,但从行为的挑衅性来说,又很难说没有高层“适当挑战美军在南海行动,配合应对川普否定‘一中’原则带来的中美关系震荡”一类模糊授权;美军的确高度重视搜集中国潜艇情报,中国(核)潜艇也渴望扩大在南海活动范围,发挥更大作用,当时很可能有较为敏感的中国潜艇在附近活动,中方水面策应兵力极为紧张。对美军使用的侦察装备,中方船长可能信息不足,却贸然判断其具有搜潜能力,因而既有关键情报泄漏之忧,又有此前捞获高价值装备受到表彰的诱惑,但对派出的水兵而言,美军潜航器上虽有文字,水兵却未必有足够情报素养,也不愿空手而归。当然,中国军工部门需要相关技术,要求海军用这种方式窃取的可能不大,这毕竟太露骨而且不一定奏效。

结果整个行动看似得手,实则闯祸。一来美军船只就在身后声明所有权,“捡”成了“偷”,“偷”成了“抢”;二来即使对方获得了关键情报,只捞走两个潜航器中的一个,而其情报早已通过卫星传走,能阻止泄漏吗?如果说像以前多次干过的一样,想给美军一个警告,将其侦察设备破坏即可(这仍然非法且挑衅);三来既然敢到国际海域活动,却又指望通过粗暴驱赶而不是自身水平躲避外国海军的侦察,这和官员抢记者的录音笔有什么两样;最后,对于这艘潜航器对中国潜艇构成的威胁,中国最终也只字不提啊。

实际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9日三度强调两军保持着顺畅沟通,将妥善处理,这显然既是针对美军少有地将此事捅给大众媒体而非像以前一样在军方之间关起门来(给中国留足面子)有事好商量的一点埋怨,也是极为隐晦和模糊的一点“不好意思”。

可惜,虽然中国政府专业部门显然明知理亏和丢脸,高层却绝没有给他们为此道歉的任何空间。相反,要满足高层的政治偏好和需要,近年中国外交部早已越来越娴熟地掌握了一门绝技——豪言壮语迎合民族主义情绪。为此发言人以“在街上捡到东西有权查证后才归还”来辩解,被外国记者反问“中国海军发现潜航器的时候难道认不出属于美国”时,只好柳眉一竖却不够聪明地反呛“难道你认为南海是美国的囊中之物吗”。

对当前中国大陆社会,上述那点“不好意思”几乎无人能体会,最后这句反呛却被所有媒体又以“罕见强硬质问”一类的煽动性标题大肆传播。不止于此,发言人竟不顾事发地逼近菲律宾领海,再次提起“美军舰机长期在中国当面海域频繁抵近侦察和军事测量,对中国的主权和安全构成威胁”,质问“美国军方到底在那里(事发海域)干什么”。结合中国军方将自己行为美化为“为防止危及过往船舶航行和人员安全进行查证”,又大有借“南海防空识别区”一类举措强化“整个南海全部属于中国”之势。

这些咄咄逼人,显然又与中国最近从菲律宾得到一些投机性成果,以及美军在南海并不愿与中国激烈冲突不无关系,但除了煽动和收割民族主义狂热,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实际利益和南海等问题的真正解决并无益处。但这就是中国的现实,不如此,发言人无从加官进爵,媒体无从安全生存,这才是当前中美关系中严重影响中方理智的制度性、结构性和社会性因素。

还好,过度激怒美军也是中国政府上下的共同忧虑。尽管事件上周五一发生,军事网站和自媒体就开始煽风点火,这股势力的教主《环球时报》也在次日得意中国“赚翻了”,中国官方还是于本周一迅速表态,周二交还装备,堵住了这些已基本不受高层控制,却因符合“民族正确”而不受打压的势力进一步煽起狂热,令政府的妥协置于“卖国”境地的空间,但这样的局面今后很难每次都那么可控。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