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死难者的差序格局

时至今日,寻遍天津生化爆炸事件,关于死难者名单依旧存在许多重要的缺陷。其一是一个大名单依旧缺乏,这个现象延续了零八年川震的灾难特征;其二是死难者中体制内外、阶层上下严重不平衡。生前在权力体系中的差序格局,照旧反映在死亡上。

曾经问过许多仅仅关注灾难进程的人,当问及有多少非消防员、非体制内死难者时,大多是回答不上来。有的带有犹豫“好像是有的吧”,然后一查资料,无非是一个含糊的数字。关键问题是,到底有多少底层死难者?他们有什么故事,统统语焉不详。

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灾难发生后至今,死难的消防员、警察都被冠之以“英烈”之名加以祭奠。编外的消防员也在为挤进官方高规格对待的名单,由其家属在场外竞争——直到李克强发话说“英雄不分编内编外”——这场关于英雄的名分之争似乎才告一段落。

媒体的镁光灯也不吝啬,将焦点集中在消防员这些高能见度的死亡上。原因很简单,他们更有故事性,更容易体现灾难的严峻,更能造成歌颂的由头。而那些在爆炸中存疑的民工简易工棚、寂寂无闻的居民,则因为故事乏力,而被暧昧地冷落了。

同样是赴死,有的被称之为“牺牲”,有的则什么也不是。而决定死后这一待遇落差的,无非是他们生前所占据的阶层高低。生前无名,死后无籍;生前是体制荣华,死后亦有体制加冕;生前无非是蜷缩在工棚讨口饭吃,死后也是消受被遗忘的命运。

进一步的问题还在于:为什么消防员这类体制人员的死难,被反复咀嚼?而可疑的民工死亡却被冷置?一个可靠的解释是,歌颂体制内的死亡,将其神圣化,可以继续让意识形态的蒙哄作用起效;一旦查证大量民工伤亡,将从根本上动摇“救灾才是新闻”的主旋律。

所以,到了这一阶段,舆论上形成了公开的角力。媒体在释放出事件发展的逻辑后,在核心事实上没有进展。与此同时,舆论释放出明确讯号,提请注意民工及底层人士的死亡。这两种看待灾难死难者的角度,实际上正处在竞争当中,决定其走向的动力,只怕已消失。

为何这样讲?李克强赶赴天津之前,救灾指挥处在相互推诿的状态,相互扯皮,对于扩展救灾成果几乎没有帮助——原因就是在救灾的原则上,各路神仙打架——直到李克强四天后“来晚了”,但也只是对消防员的编内编外做了定论,对底层死难依旧不置一词。

现如今,对底层死难者状况的质询,由同样的底层人士抛出来,但似乎没有哪一方面愿意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对于敲山震虎一般提出的“数千民工死伤”的求证资讯,官方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甚至迟迟没有按照“谣言”处理。这中间的政府反应相当蹊跷。

总之,看一场灾难所浮现的中国,仅从死亡者的身后待遇上,已然可见一斑。人生而不平等,人也死而不平等。对死难者的抑扬,代表着某种精心考量对于人群区别对待的良苦用心。所谓精英如何?权贵如何?到底还是那句话,即使在死亡上,也分“我们”与“他们”。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