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真正真实的汪精卫(上)

汪精卫的演讲很厉害,他更擅长同别人聊天

有部老电影叫做《新英雄儿女传》,里面有一个场面。一个日本军官在冀中平原扫荡,残杀抗日军民,亲手砍死了一个不愿说出八路军干部的老人。这个禽兽军官有一段日式中文很有意思,他一面用手势表示,一面说:你们中国人中,汪精卫是大大的(双手在胸前摆出一米的距离)!蒋介石是小小的(单手两个手指摆出几厘米距离)!八路军,土八路军,民兵都是八格牙路的(挥拳大骂)。那么,我们这篇就来看看这个日本军官称为大大的汪精卫!

在抗战中,大小汉奸不计其数,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但是,危害最大的汉奸,显然就是汪伪政权的领袖,当时的国民政府名义上的二号人物汪兆铭(字精卫)。对于汪精卫的叛国投敌的罪行,无论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海外华人界,甚至西方主流历史学界都是确凿无误的东西。甚至洋鬼子说:如果汪精卫也不算是汉奸,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汉奸了。老萨对抗战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对汪伪政权在抗战中为虎作伥,残害中国抗日军民的行为深恶痛绝。不过,最近网络上却涌起一股为汪精卫翻案的逆流,让人不可思议,这篇就来说说。

伪政权的迫切性

武汉会战结束以后,中日两军陷入长期的对峙中。但这种对峙,绝对不是类似于二战初期西线英法和德国在马其诺防线那种互相不开枪的对峙,而是伴随着十几场激烈的局部争夺战的对峙。

在这种局部作战中,日军由于战斗力的明显优势,以及保证速战速决,所以仍然对国军造成很大威胁。可是,就连日军自己也知道,光靠这种局部战役,是绝对无法击溃重庆国民政府的。

当时日军认为,侵华战争的前景已经极为堪忧了,恐怕失败是必然的。

现在日军已经有120万作战部队在中国大陆地区,尚且远远不够使用。日军如果在前线多放部队,后方立马给国军和共军敌后部队搞的一塌糊涂。国军在敌后设有七个游击区,包括完全在敌后作战的苏鲁战区和察冀战区,这都是拥兵10万以上的大战区。

现在的日军就像一个叫花子穿着一件短一截的衣服,往上一拉护住了胸口,屁股就露出来;向下一拉护住屁股,胸口又露出来。

当然,日军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们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应对。

第一,将国内工业农业等各方面进行军事持久战转化,以应付长期作战的需要。

本来日军在七七卢沟桥打响以后并没有认为战争会打很久,所以根本没有持久作战的准备。日军的大量半军方半民间的工厂还在大量生产民间的商品,日军军工企业也仍然保持战前的低效率运作。武汉会战之前,日军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已经狼狈不堪,后勤补给品产量不足,一些部队只能靠在当地打家劫舍维持。此次日军开始全面的持久战准备,国内军事工业所占国家工业比率大幅度提升,以满足实战的消耗。遗憾的是,日本是个资源缺乏的岛国,工厂和工人虽然有了,但所需要的大量资源,包括钢铁,石油,橡胶只能依靠国外进口,完全要看英美法荷各国的态度。一旦英美法荷中止提供这些资源,那么日本也就是成为汽油用完的奔驰跑车,成为一堆废铁了。

第二,对中国进行有限的消耗战和封锁战。日军由于无力大规模进攻国民政府,但也不能坐视国民政府逐步增强实力。所以,日军必须利用现有的军事上的优势,连续发动短时间的局部战役,以消耗国军的实力,同时让日军始终保证战略进攻的势头,减少一线国军造成的压力。但这种局部作战无关痛痒,实际上可有可无,并没什么太大意义。只能对国军实力造成一定程度消耗,对整个占据没有任何影响。在局部作战的同时,日军还务必切断国民政府所有接受对外援助的通道,以消除国外对中国的援助。在日军看来,国民政府已经退到不发达的西部,只要切断外援,国民政府就会艰难万分,国军战斗力也会大为削弱。遗憾的是,切断这些通道并不容易,还需要得到苏联,英美的许可才行。

第三,扶持伪政权,以华制华。日军认为既然被迫陷入了持久战,那么就必须建立伪政权。这个伪政权的作用主要是三个,一,帮助日本掠夺占领区的各种资源,实现以战养战。二,帮助日军进行若干军事作战,尤其需要消灭日军占领区的反抗力量。由于国军和共军敌后力量中有大量的非正规军,所以战斗力并非很强,以日军来对付并不合算,可以使用战斗力较低的伪军来对付。三,利用一个傀儡政府来迷惑日占区民众和世界舆论,同时瓦解策反重庆政府的支持者。利用伪政府控制占领区的人民,让他们减少抵抗的意识,乖乖的做顺民,也借此迷惑世界舆论,把殖民中国装作中日合作。更重要的是,日本想利用伪政权瓦解抗日阵营,将蒋介石那边的军政力量拉到日本这边。

显然,第一方面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只是不这样做不行。第二方面不足以击溃中国,也不可能实现侵华战争的胜利。但第三点就不同了,一旦日本的计划成功,就会形成以华制华的局面。无论结局如何,日本是立在不败之地,让中国人自己内斗,消耗自己的力量,毕竟伪军的规模也有100多万人。

所以说,伪政权和伪军的反面作用非常大,甚至是可以动摇抗战全局的。

为了扶持伪政权,日军可谓花费的巨大的财力物力和精力,终于扶持了三个伪政权,也就是华北的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华中的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以及内蒙古地区的伪蒙疆自治政府。

但是,这三个政府的力量都有限,威望更是基本没有,他们的领袖王克敏,梁鸿志,德王等人都是不入流的小角色或者流氓。

日本政府认为,如果想实现以华制华,必须扶持一个统治整个日占区的伪政府,这个政府必须具有相当的实力,而且必须由一个声望很高的国民政府高层来担任。

经过再三的选择,日本人将实现盯在了当时国民政府二号人物汪精卫身上。

汪精卫的童年,少年,青年

汪精卫此人的一生,就像戴笠一样,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

戴笠的前半生,也就是30岁之前基本是闯江湖的混混,后半生也就是30岁之后,成为军统的第一号人物,成为抗战的大功臣。

汪精卫此人的前半生,绝对是伟大的革命家、英雄。但他一生的中段也就是40岁之后到50多岁之前,他成为一个迷信权力的政客,而他生命的最后10年,汪精卫成为一个汉奸和卖国贼。

汪精卫1883年出生在广东三水(今天的佛山市),他是一个不得志的小官吏汪椒的第10个孩子。汪椒是个读书人,毕生依靠做官员幕僚的微薄收入为生,却又要摆出一个官员家庭的空架子,所以家庭搞的一团乱。汪椒先后有个几个夫人,汪精卫的母亲吴氏则是汪椒的前妻死了以后,将夫人的丫头填房成为继任的妻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红楼梦,古代填房大丫头的地位很低的,他们属于仆人一类。

比如红楼梦里面的赵姨娘,平儿,袭人之流,主子吃饭,谈事的时候,他们必须站着为他们服务。赵姨娘生的亲生儿子贾环,必须由大太太王夫人负责教育,赵姨娘自己没权力教育。赵姨娘的儿女都是所谓庶出,庶出在古代就是低人一等的代名词。

三国里面袁绍和袁术明明是亲兄弟,为什么斗的那么厉害?就因为袁术是正出,袁绍是庶出,按照礼法来说,袁绍无权继承家里的地位,只有袁术可以继承。所以袁术从来瞧不起袁绍,袁绍也仇恨袁术,最终兄弟反目。

汪椒在生下汪精卫的时候,已经有62岁高龄,而吴氏也不年轻了。

汪椒当时已经退休,所以闲暇时间主要在家休养。

汪精卫小时候在父亲的教育下长大。由于汪椒是个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老了以后又得了眼病,所以每天都要儿童时期的汪精卫念古诗和古文给他听。

久而久之,养成了汪精卫很好的文学修养和演讲才能。

后来的很多人回忆,汪精卫的文学修养是很高的,不但文章写得很好,自己能写诗,更是一个极为擅长煽动性演讲的人。

听过汪精卫演讲的人,都认为汪精卫演讲水平非常高,特别会把握听众心里,每一句都说在听众的心眼上,让听众听得心悦诚服。其实很多汪精卫的演讲,事后听众回忆,也觉得汪其实没有讲什么东西,但当时就觉得汪讲的非常好,觉得汪是个不可多得的大才。

有人说,如果蒋介石汪精卫都活在现在的台湾,那么汪精卫百分之百可以成为总统,蒋介石则不行。因为汪精卫擅长演讲,蒋介石则不行。

汪精卫的童年时不幸福的,这主要是家庭因为子女过多和父亲太要面子造成的贫穷。汪精卫从小虽然说不上缺吃少穿,但也非常拮据。

另外还有老迈父亲对他的忽视,以及母亲在家中毫无地位的悲惨处境。

汪精卫的母亲本来是丫头,在家中是佣人而已,地位是很低的。

她这一辈子,基本都是夹着尾巴做人,受了很多欺负和怨气。

汪精卫回忆当年说:“我的母亲提起来,真伤心。我觉得她的一生,只是沉浸在‘忧劳’两个字里。家计的艰难,以及在家族内所受的闲气,如今还一幕一幕的时时涌现在我的眼前”。

母亲既然是姨娘,汪精卫自然就算是庶出,所以地位也是很低的。

更惨的是,汪精卫十几岁的时候,年老的父亲去世。还是少年的汪精卫被迫跟着同父异母的大哥汪兆镛一起生活,由比他大20多岁的兄嫂养活他。

汪兆镛此人几乎是父亲汪椒的翻版,他饱读诗书,中过清朝的举人,同父亲一样成为当时两广总督的幕僚。

汪兆镛为人极为严厉,而且思想极为保守,完全是个非常传统的儒教知识分子。在清朝灭亡以后,汪兆镛仍然留着辫子,并且拒绝做民国的官吏,宣布为清王朝效忠。汪精卫后来革命的时候,汪兆镛立即写信跟他脱离兄弟关系。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管你是什么样子的人,都要装成一个正人君子的样子来。

汪兆镛自然也是这样,他的行为完全严守儒教礼仪,本人也有个道学先生的外号。

他要求弟弟妹妹都必须严格遵守礼法,绝对不能有任何越轨行为,不然非打即骂。

弟弟妹妹对这个哥哥都非常害怕,平时做事都小心翼翼,深怕哥哥责罚。

在惊恐下长大的孩子,一般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一个会懦弱无能,一个是反叛暴力。

一般认为,汪精卫一生类似道学先生的表现以及做事畏首畏尾的举动,就是哥哥少年时候严厉管教的结果。

可以说,至少表面上汪精卫做的是不错的,他也以高尚道德自我标榜。他后来提出“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

其实,对于政客来说,道德问题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看你为国家做了什么。

一个道德高尚的圣人,建国却毫无建树,还不如一个赌博搞婚外恋的,却为国家做了很多好事政客。

林思云把汪精卫道德高尚拿出来胡吹,其实你都做了汉奸了,还谈什么道德。

就像红楼梦里面说尤二姐一样,任你千般好(有多少种好品质),只要跟一个淫字有关,就作废了(指做人老婆的作风不正派)。

做人老婆的,只要背夫偷人,那么你其它地方再好,也就是扯淡了,这是夫妻最基本的东西。

作政客,最忌讳的就是卖主求荣,危害本国人民,只要犯了这一条,就是你是活佛,超级圣人,也没用了。

远的不说,汪精卫直接控制之下的伪军,对江浙皖地区的大规模清乡运动,前后杀了多少抗日军民?害死了多少人?

林思云这个标准,就类似于,老萨每周去杀人抢劫,然后把抢来的一部分钱做善事。

林思云说:哎呀,老萨的道德多高尚啊,真是伟人!

这不是胡扯吗!天底下有这种逻辑吗?

言归正题,其实汪兆镛对弟妹还是不错的,但他这个人性格冷漠,从不对任何人表示感情,这也导致汪精卫少年时期基本是在一个没有关爱的环境下长大,形成了他怀疑人性的性格。

而由于母亲地位低下,和父亲因为年老对子女的忽视,汪精卫的童年基本是在自卑和惊恐中度过的,这导致他一生的性格中,始终存在一种自卑感,导致他经常做出一些相对极端的决定。

不过汪精卫本人还是很聪明的,他在1901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广州府县第一名考取秀才。

当时,汪家已经很困难,长兄当时已经失业,二兄长又因病去世,其它哥姐都没有稳定收入,18岁的汪精卫只能自己出门谋生。

他被迫去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为中国宣告南海主权的那个)家做家庭老师。

家庭老师在当年跟佣人差不多,年轻的汪精卫在东家家里唯唯诺诺,以下人自居,同时还要装出一个道貌岸然的样子,来教育孩子们。李准在广东省是一号人物,对这个家庭老师自然不放在眼里,经常对汪精卫给予一番训斥,让他好好教育孩子。不过李准的几个少爷也都是执绔子弟,并不把这个小小的老师当回事,如果汪精卫管的严一点,他们就联名去李准那里告状。这搞的汪精卫左右为难,只能忍气吞声的咬牙坚持,他后来回忆:课少父母嫌懒惰,功多弟子结冤仇。

这段3年时间的经历,又形成了汪精卫性格中的懦弱!

好在,汪精卫确实非常有能力。

他在1904年和胡汉民等人一起考取赴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的公费留学生,随后去了日本。

革命家和恋爱

在日本,汪精卫开始接受新思想,成为了一个革命者。

其实汪精卫因为自身的经历,对清王朝和满清腐朽文化的体会比任何人都深。他和母亲,甚至父亲和长兄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深这个王朝和文化的牺牲品。

很快,汪精卫在1905年,也就是23岁时候加入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成为一个革命者。

由于出色的文学和宣传能力,汪精卫很快被选为同盟会评议部部长,也担任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编辑,开始使用《山海经》中“精卫”作笔名。

精卫是一只神鸟,是传说中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中淹死后,托生为叫做精卫的鸟。这个鸟常常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但大家都知道,想用小石头填满东海,基本是不可能的。

汪精卫取这个名字,也就是仿效精卫的精神,不惜一切代价推翻满清。

1906年,汪精卫以中国学生第二名的优秀成绩在日本法政大学毕业,当时如果他回国的话,肯定是做一个还不错的官员,生活无忧。

但他毅然选择留在日本从事革命事业,以翻译的工作为生,生活很清贫。

当时汪精卫的主要工作是两个,第一就是为民报写稿子,通过报纸攻击满清,推翻满清。第二就是四处为革命筹款。

当时中国大陆,革命党是不能去筹款的,捉住就是死罪。只能去东南亚,东亚,美国甚至欧洲的华人圈筹款。

一次,汪精卫来到东南亚马来西亚(当时还是英国属地)的槟榔屿筹款,认识了还是17岁少女的陈璧君。

陈璧君的父亲陈耕基是当地有名的大商人,但他的夫人和女儿陈璧君却都是性格泼辣强硬的女人,也先后因为听到孙中山的演讲而加入同盟会。

当时的汪精卫刚刚24岁,年轻英俊,器宇轩昂,能言善辩,很快就获得了陈璧君的芳心。陈璧君经常跟汪精卫混在一起,从事筹款等革命事业,但汪精卫对陈璧君却没什么意思,当时革命者朝不保夕,一般都不会成家,不然就是害人。

很快,陈耕基知道女儿加入同盟会和暗恋汪精卫的事情,他勃然大怒,因为他已经为女儿定过婚了,陈璧君的未婚夫就是当地一个华人富商的儿子,也是一个大学生。

陈耕基骂女儿陈璧君:你加入同盟会我不反对,但你毕竟是个女孩子,整天跟一群男人混在一起到处跑,你还要不要名声了。另外,我问问你,你跟那个汪兆铭怎么回事?你还知道这个姓汪的是革命党,说不定哪天就被杀了,这种人能做丈夫吗?况且你知不知道,这个汪兆铭早就在老家定过婚了,你自己也已经定亲了,你们混在一起成什么体统。

不过陈璧君回答让父亲大吃一惊,陈璧君直接表示,自己就是喜欢汪精卫,就是要嫁给他,其它一律不管。

陈耕基气的手足发麻,但也拿女儿没有办法,只能听之任之了。

就在此时,汪精卫却迎来了他一生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当时同盟会的革命志士们进行了多次革命起义,可惜同盟会并没有自己的军队,面对满清政府一百万以上的军警处于绝对的劣势。

一次次的起义宣告失败,徐锡麟,秋瑾等烈士都被清政府残忍虐杀。比如徐锡麟,因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被他的亲兵在行刑前凶残的用铁锤砸烂了睾丸,然后剖心斩首,心被挖出来祭了恩铭,据说肝脏都被亲兵炒着吃掉了。

所以老萨经常说,走狗往往比主子更凶狠。

而孙中山本人都在1896年的伦敦被清朝的特工诱捕,关入清朝驻英国使馆。清政府立即命令将孙中山秘密押回国内受审,如果活着运不回来就将他杀死,将尸首运回来。

一个同情中国革命的大使馆英国籍仆人柯尔,将这个消息偷偷告诉孙中山的老师康德黎博士。

康德黎立即联络英国民间力量,通过报纸大肆抨击清政府在英国领土上公然抓人,赤裸裸的违背国际法,并且直接写信给当时的英国外相萨里斯伯。

萨里斯伯由于国内舆论的强大压力,加上要维护大英帝国的面子,强迫清政府驻英国大使放人,孙中山才侥幸逃脱。不然,估计孙中山就是徐锡麟的下场。

刺杀摄政王

鉴于革命陷入低潮期,而康有为控制的立宪派大肆攻击孙中山之流只敢让别人去送死,更有同属革命党的兴中会小丑陶成章对孙中山本人人品的大肆攻击,汪精卫他们都非常忧郁。

当时已经是1910年,汪精卫奉命去印尼筹款,但却基本没有什么收获。灰心之下,汪精卫认为革命已经陷入低潮,如果不能以特殊的行为给予振奋一下,恐怕就没什么希望了。

当时汪精卫有几个很好的朋友,其中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胡汉民。

汪精卫曾经经常跟胡汉民聊天,他说:我们搞革命的,就是两种,一种是做釜(锅),一种是做薪。做薪的很容易,一冲一杀,点燃自己就行了。做釜的很难,要把自己置于燃烧的一把把薪之上,永无超生之日。

此时,汪精卫认为,必须有一个人跳出做薪,刺杀一个清政府要员,来振奋大家对革命的信心,更让立宪派和兴中会这些小丑闭上嘴。

他将这个想法汇报给孙中山,孙对此断然拒绝。

孙中山从来不赞成以暗杀手段对付敌人,为什么呢?因为以清政府为例,他并不是一个人的政权,而是一个既得利益团体在统治国家。你杀了一个人,根本是没用的,这个既得利益团体立即会扶持另一个人接手。所以除非将这个团体杀光,推翻,杀一两个人是没用的。

但此时汪精卫决心已定,他从印尼出发,赶赴大陆。

孙中山知道以后,立即派冯自由去香港拦截汪,汪表面上答应,但很快从香港溜走,到了日本联络革命党炸弹大王黄复生和喻培伦,然后一同去了北平。

在去北平前,汪精卫写了一份信给好友胡汉民,里面用他自己的血写了这几个字:弟当为薪,兄应为釜!

这也就是汪精卫告诉胡汉民,自己去刺杀,无论成功失败,大不了就是一死而已,并不困难。真正困难的是领导革命最终走向成功,这就要留给胡汉民来做了。

据说胡汉民看到这份信,立即泪流满面。

随后胡汉民一直把这个血书放在身上激励自己,直到辛亥革命广州光复期间,才因为激战中丢失。

当时同汪精卫一起行刺的是黄复生,喻培伦和但懋辛,黄复生和喻培伦都是炸弹专家,但懋辛则在北平开了一个照相馆,有一定的社会关系。除此以外,还有曾醒,方君瑛,陈璧君等人参加这个暗杀团。

他们到了北平以后,曾经制造了一个伪装成铁质茶壶的炸弹,去火车站试图刺杀清政府海军大臣载洵(光绪帝的弟弟)。

但到了火车站以后,发现接车的清政府官员多达上百人,到处都是红顶子闪动,根本认不出谁是载洵。

汪精卫他们不愿意滥杀无辜,最终放弃了这次行刺。

随后,他决定干掉摄政王。这个摄政王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当时溥仪虽然是皇帝,因为年纪太小,实则国家大事主要是载沣在主持。载沣也是国家实际的最高元首,如果杀了他,他们绝对会造成巨大的震动。

载沣既然是实际皇帝,自然不可能不做安全防御工作,刺杀他谈何容易。

汪精卫他们再三分析,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刺杀成功,就是在载沣每天上朝都要走过的甘水桥下安装一个大炸弹,等到载沣一过来就由汪精卫用电线引爆,这样他肯定必死无疑(就像刺杀张作霖)。

方案定了以后,由黄复生和喻培伦负责制作炸弹。炸踏一座桥必须用强力炸弹,他们先去铁匠铺定了一个巨大的铁罐,然后做成了这个大号炸弹。

因为炸弹太大,搬运和埋设都很不方便,只能等到晚上进行。

甘水桥地处什刹海,当时又是3月,天气寒冷,晚上根本没有人会出现在桥下,很适合放炸弹。

遗憾的是,他们的运气很不好。本来甘水桥晚上是绝对不会有人在桥下的,没想到他们在埋设炸弹的时候,正巧被一个人发现。

这个人也不是警察,是个赶大车的车夫。因为他的老婆突然离家出走,他认为老婆又跑到甘水桥来私会情人,就赶来捉奸。结果,这个人正好看到黄复生他们在埋设炸弹(当时汪精卫不在)。

这个车夫赶忙报警领赏,警察和宪兵立即赶到。

黄复生他们也很警觉,赶在警察来到之前立即逃走,并且告诉汪精卫相关情况。

此时如果大家一起跑了,肯定就没事了。

不过汪精卫还是很有献身精神的,他认为此次来刺杀,就没准备活着回去。他让其他人赶快走,自己则跟黄复生留下(黄复生是自愿留下的),一定要炸死载沣才行。

喻培伦他们苦劝汪精卫和黄复生都没用,最终只好自己走了。

当时这个案件立即在北平传开,只是当时没人想到是革命党暗杀载沣,认为可能是清廷内讧,是庆亲王或者肃亲王试图炸死载沣夺权。

载沣自己也大怒,怀疑是这两个亲王干的,命令肃亲王立即破案。这个肃亲王就是川岛芳子的爸爸,他当时是民政部尚书,主管所有警察。

由于急于证明自己不是刺杀事情的幕后主使人,肃亲王命令部下不惜一切代价破案。

结果,很快警察通过铁罐找到铁匠铺,又阴差阳错的居然找到了照相馆,先是抓住了汪精卫,还缴获了一批炸药,随后又抓住了黄复生。

当时汪精卫和黄复生都是很硬的,他们被捕以后立即表示是自己干的,但同对方没关系。

黄复生说汪精卫是来做客的,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事情。

汪精卫则说自己只是借住在黄复生家中,按月给房租,他的事情黄复生一点不知道。

案子破了以后,载沣知道是革命党要暗杀他,极为恼怒,要求肃亲王立即将汪精卫、黄复生处死。

但肃亲王身边有个心腹幕僚程永生,是孙中山派去的卧底。程永生为了救汪精卫他们,忽悠肃亲王:自古冤家宜解不宜结!你如果杀了他们两个,就是结下了大仇,革命党恐怕立即调转矛头行刺你,这又何必呢?

肃亲王其实久闻汪精卫大名,也看过一些他的文章,本来对汪就有好感,被程永生一番忽悠打动,决定不杀他们。

肃亲王去劝告载沣: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两个人杀不杀无关大局,如果杀了恐怕下面革命党要为他们报仇,行刺事情会更多。

载沣听了心寒,决定免除死罪,改为永久监禁。

这样,汪精卫、黄复生侥幸逃脱一死,坐了十七个月的牢房,直到辛亥革命成功。

期间,汪精卫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由此,汪的名气变得极大,成为最有名的革命党。

除了汪精卫以外,参加此次暗杀的其它三个人结局各异。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黄复生虽然是个优秀的革命党,却因为没有什么政治军事能力,不适合做官和从军,他始终没有进入国民党高层,最高职务是挂名的四川省省长。他本人在1938年中风瘫痪,1948年病逝。

至于喻培伦则在1911年的广州起义中壮烈殉国,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中培伦胸前挂一大筐炸弹,手持大刀率众直奔总督衙门,炸裂后墙,将其攻占。后起义失败,培伦受伤被俘,临刑前高呼: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党人尤其是杀不了!党人可杀,学理不可灭!头可断,学说不可绝!

但懋辛也参加了广州起义,但起义开始没多久他就受伤,不能继续作战。喻培伦为他包扎好以后,让熊克武扶着他撤退。结果但懋辛在广州起义后才被警察抓住,本来也是死罪,但当时武昌起义很快成功,他没来得及执行死刑就被释放,捡了一条命。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但懋辛倒是同汪精卫一样,没有再坚持革命,成为熊克武麾下的一个四川军阀,参加了四川十多年的军阀混战。这些混战中,没有正义的一方,只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已,最终他在1921年被四川王刘湘击败,部队也被全部吃掉。

之后他倒是比汪精卫要好得多,一没再试图争夺权力,二咬定民族气节,后来40年基本处于赋闲状态。北伐期间,但懋辛作为一个小角色帮助孙中山奔走,抗战期间他也自愿去前线参加劳军,解放战争又协助解放军联络策反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四川军阀,最终1965年在四川寿终正寝。

从革命者到政客

行刺摄政王是汪精卫一生中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当时汪精卫是个绝对的英雄。

但人是会变的,这个世界,往往都是事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

随着辛亥革命成功,清政府倒台,汪精卫也同但懋辛一样开始转变。

中华民国成立,但并不意味着革命成功了。由于南方革命党实力太弱,最终被迫有条件的同意北方的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成为国家元首。

孙中山为了保证国家统一和停止内战,试图利用一个宪法和国会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逐步消除国内军阀割据的局面,建立一个真正的民国。

在这段时期,汪精卫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和袁世凯的公子结拜(不是林思云说的汪精卫一生没有结拜过),还同无耻文人杨度混在一起,要求中山先生下野。

坐牢的经历,让他感觉到生命也是宝贵的,而且世界并不是他之前想象的那样。

革命主张固然重要,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强有力的实力基础上。

这个世界本质上说是弱肉强食的世界,二战中波兰被苏联和德国两面夹击,大败。苏联人在随后枪决了数万波军军官!

二战结束后,盟国审判在波兰杀死波军战俘的德国军官。这些军官愤愤不平的说,苏联人在波兰杀死的波军比我们多10倍,为什么我们是战犯,他们就不是呢。

盟国法官说:因为苏联人打赢了,你们打败了。

道理就是这样,即使你是正义一方,如果你没有足够力量压倒邪恶一方,你的主张和宗旨,也就无足轻重。

电影《上海滩》中,许文强的情敌陈翰林做了一个巡捕新人,目睹同僚贪污腐败,谋财害命,吃喝嫖赌,无恶不作,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做人宗旨,不同流合污。结果他被所有同僚厌恶,甚至差点被同僚暗杀。

当时许文强教育陈翰林:他们坏,你就比他们更坏,他们贪1块,你就贪污10块,这样他们就会把你当做自己人,你才能往上爬。在上海这个流氓世界,你越无耻就越容易掌握大权。一旦你有了大权,你就可以随心所欲,更可以实现自己的主张。

道理就是这样,汪精卫在随后的一系列事情中,逐步体会到这个观点。

其实又怎么是汪精卫一个人,很多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以后都变了。

在革命党时期,革命者其实没有什么权力,也没有财富。以汪精卫来说,他自己极为贫穷,一个月只有几十日元收入,只能自己吃饱饭。他们革命党其它同志也是这样,当时大小姐陈璧君有钱,请他们吃几次饭,喝几次酒,这些革命者就很高兴了。

当时他们也没有什么权力可言,在革命党内部当官,捞不到一分钱好处,没有一点权力,只是去冒险的时候排在前面而已。

就像《高山上的花环》里面靳开来的台词,打仗之前将他从排长提升到副连长,他说:这是打仗提个送死的官!

但革命成功以后就不同了,统治中国四亿人,统治中国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统治中国无数财富的权力就在眼前,谁不想呢!

由此,汪精卫他们,从一个革命者转变为一个政客,也就很容易理解。

既然身为政客,那么夺权就是政客唯一的要求,不争权,你做什么政客呢,不如去买包子了。

汪精卫开始向着政客转变,而政客和革命者完全不同。

革命者是不求回报,为了自己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惜牺牲自己去完成的神圣使命。

政客则是不惜一切代价,不会坚持任何信念,一切目的就是争夺权力。

所以,革命者可能是无私的、高尚的、热情的、有道德的,是为国为民的。

而政客则是无耻的、下流的、卑鄙的,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

这就是两者的区别,也是汪精卫蜕变的一个过程。

民国建立以后,民国实力派军阀给汪精卫好好地上了一课。

随后,伪装民主进步的袁世凯暗杀国民党实际领袖宋教仁,宣布取消国会,废除宪法,接着出兵歼灭孙中山领导的护国运动,独掌大权,宣布称帝。

中国迅速退回到封建时代,还好当时国内民众已经对皇帝的腐败统治深恶痛绝,一致起来反对。

接着袁世凯虽然死了,但北洋军阀皖系、直系、奉系分别控制中国,甚至一度为最革命者的陈炯明也因为实际利益叛变,炮轰总理府。

汪精卫开始明白,什么革命宗旨都是其次的,只有在权力争夺中获胜,你掌握了大权,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然就是扯淡。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汪精卫比孙中山醒悟的更快,孙中山为了建立军队,统一中国,不惜与虎谋皮,同苏联和中共合作,汪精卫则走的更远。

另一个女人

辛亥革命以后,汪精卫一段时间并没有管政治,他先是跟陈璧君结婚,随后去法国留学。当时汪精卫说革命不成功不结婚,现在成功了,自然可以结婚了。

林思云之流大肆吹捧汪精卫道德高尚,没有女人,其实这段时间还真有一个女人。

结婚之前,汪精卫觉得陈璧君很好,性格虽然泼辣强硬,也没什么不可接受的。

不过结婚以后,汪精卫渐渐对陈璧君河东狮开始厌恶,陈璧君非常固执强悍,对汪的大小事情都要过问,尤其盯着他不许找别的女人。

就长相上来说,陈璧君年轻时候虽然不算漂亮,至少身材匀称,有青春活力,但结婚生了孩子以后迅速发胖,面目也变得非常丑陋,被姐妹们称为肥女。

汪精卫精神上非常困苦,开始同另一个女革命者方君瑛接近,两人算是恋爱了。

方君瑛出身在革命家庭,他11个兄弟姐妹有6个加入同盟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黄声洞是她的七弟,在河内做了汪精卫替死鬼的曾仲鸣的老婆方君璧是她的十一妹),自己也曾经去北平协助汪精卫刺杀摄政王,也曾经担任过同盟会实行部部长。

方君瑛本人长相颇为秀丽,最难得的是善解人意,虽然崇尚暴力革命,但对人温和沉着,有非常热情。

两人相处久了,有了一定的感情。

时间是1913年,由于讨袁失败,汪精卫赶赴法国巴黎,声言不再过问革命之事,方君瑛也因故来到巴黎。

两人本来就是老战友,所以频繁接触,对此陈璧君也没有任何怀疑。

一天,汪精卫与方君瑛独处在海边绿阴之下,突然向她表达了爱意:你知道,我是爱你的,知道你也爱我。可是却被现实环境所限制,我常常很痛苦。我想,你虽然参悟了佛法,内心又何尝不痛苦呢?

方君瑛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汪精卫向来是非常含蓄的,从来不表露自己的感情。

方君瑛很受感动,她的性格也是直来直去的,她也对汪精卫表达心声:爱情寄托,最宝贵的是能天长地久相知相好,又岂在朝朝暮暮共枕厮守。

显然,方君瑛并没有接受汪精卫的感情,她的意思是两人能够精神上共鸣就可以了。

此后,两人就再也没有说过这个话题。

没想到,陈璧君的嗅觉异常灵敏,这事居然很快被陈璧君发现。陈璧君认为自己怎么也比方君瑛小了7岁,结果丈夫居然对这个老女人有好感,怒火中烧。据说陈璧君不管不顾的冲到方君瑛处,当着几个朋友的面大闹了一场,怒斥方抢他丈夫。

方君瑛当时还是单身,并没有结婚,搞的十分尴尬,只好一再解释。

陈根本不听,破口大骂。

不过,毕竟大家都是一起战斗过的同志,陈璧君也没有骂出什么臭婊子之类的污言秽语,说话还是相对客气的。

陈璧君走后,生性高傲的方君瑛非常气愤,下定决心不跟汪精卫再来往。

她后来回国后拒绝汪精卫的邀请(请她去广州做执信学校校长),继续在法国留学,并且在1921年秋,于法国波多铎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此时方君瑛虽然已经有几年不和汪精卫来往,但关于他和汪精卫的一些绯闻,还在到处流传,尤其是陈璧君上门大闹的事情。

方君瑛是个无谓生死的革命者,一生孤高自傲,最重视自己的名誉,而且又从来没有结婚,这种屎盆子扣在身上,这对于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加上当时中国国内一塌糊涂,她也深感那么多同志的牺牲白费了,人由此也陷入抑郁症的边缘。

没想到,就在此时,又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方在法国遭遇严重车祸,得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

此时汪精卫还在邀请方君瑛回国,方再次拒绝。她对汪精卫说:我在法国被汽车撞伤,留下头痛的毛病,脑力已大不如前,执信学校人事复杂,恐担任不下来校长。

汪精卫回答她:此时已六月矣,七月中旬即放暑假,七姊到广州后,不必接事,可在筹备会中,与诸筹备委员筹备一切,暑假后度力能任,即任校长,力如不能,则先任教员,随后再任校长,亦无不可。

方君瑛不愿意再陷入绯闻漩涡,将汪精卫的提议搁在一旁,不予理会。

但方其实还是想见到汪精卫的。她还是在1923年回到了上海,准备去福建老家看望母亲,并且在期间面见了汪精卫。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表示自己跟汪精卫没有任何关系,方君瑛同陈璧君的母亲卫月朗一起住在上海,以打消陈璧君的顾虑。

当时汪精卫是很忙的,他被孙中山委派为驻沪办理和平统一的全权代表,马不停蹄奔走于北京、沈阳、广州之间,但仍然在第一时间去见了方君瑛,时间是6月8日。当时汪精卫在天津见张作霖后赴广州向孙中山汇报,途经上海。两人分别多年,此时见面有千言万语,只是碍于陈璧君的母亲卫月朗在场,不便于说出。

当时汪精卫已经40岁,却仍然英俊潇洒,没有丝毫老态,方君瑛也39岁,却一直也没有结婚,在一年前,她还拒绝了之前未婚夫王简堂的再次求婚。王简堂也很痴情,等了方君瑛整整10年时间。

显然,方君瑛是心有所属的。

会面时间不长,汪精卫因为有紧急事情在身,匆匆离开。方君瑛一直送他到门口,站了许久,挥泪而入,家中佣人当时看见却没有留意。

没想到,短短几天后,方君瑛的抑郁症迅速加重,最终承受不了压力,留下遗书后,吞服大量吗啡自杀。

汪精卫为了这件事痛哭不已,据说还第一次对陈璧君大声发了脾气,认为陈过于小心眼,瞎闹胡闹害死了方君瑛。期间汪精卫还拿起花瓶什么往地上砸,吓得陈璧君一动不敢动!

后来陈璧君对别人说,汪先生跟我结婚几十年来从来没发过脾气,那一次发脾气,把我真的吓死了。

当然,这并不是汪精卫唯一一个女人,后面还有另外一个。这些历史,估计让林思云难堪了。

国民党的领袖和蒋介石斗法的失败

这段时间内,汪精卫逐步成为孙中山的副手,并且在1925年2月孙中山去世的时候成为遗嘱的拟定人。

遗憾的是,在孙中山去世之前,国民党的力量并不强大,困居广东省的一部分,没什么了不起的。

而在孙中山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国民党力量也不算强。

当时汪精卫因为元老地位和自己的能力卓越,毫不费力的成为国民党的一号人物。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

随着孙中山利用苏联和中共在黄埔建军,并且任命他的副官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一支强大的三民主义军队出现了,而他们的校长蒋介石也迅速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国民党的第一号人物。

由此,汪精卫的主要敌人,就是蒋介石了,两人开始了激烈的权力争夺。

遗憾的是,在这个争夺中,蒋介石是有着明显优势的。

当时是乱世,必须依靠军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所以身为军人的蒋介石,远比身为文人政客的汪精卫更为实用、重要。

国民党可以没有汪精卫,但不可以没有蒋介石。

于是,汪精卫在和蒋介石的多次交手中,几乎一边倒的失利。

第一次,在北伐之前

在这段时间之前,国民党内部斗争激烈,连亲如兄弟的汪精卫和胡汉民也反目成仇。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分为左派和右派。左派以汪精卫、廖仲恺为首,他们有苏联人的支持,实力非常强大,右派则以胡汉民为首,他们认为苏联和中共有着极大野心,必须将他们清除出国民党,当时蒋介石尚且不算右派的领袖,只是其中一个重量级人物而已。

接着,出现了廖仲恺被刺杀的事件,国民党左派因为领袖遇刺,实力大受打击。汪精卫经过暗中调查,认为这事很有可能是胡汉民做的,两人就此彻底决裂。

随后,中山舰事件又爆发。蒋介石认为苏联人和中共利用中山舰,想在广州搞叛变,这引起了国民党内部左右派势力对苏联的强烈反感,他们一致认为必须限制苏联和中共在国民党内部的力量。

国民党左派领袖汪精卫也被大家群起而攻之,认为他的纵容才导致今天的局面。

汪当时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没什么力量,他回忆道:我是国府主席,又是军委主席,蒋介石这样举动,事前一点也不通知我。这不是造反了吗?第二天,我想叫朱培德、李济深扣留蒋介石,但居然指挥不动他们。

汪精卫在此次和蒋介石的斗法中大败,被迫以治疗糖尿病为名,辞职离开中国去法国马赛。

第二次,宁汉分流

在这期间,北伐开始了,蒋介石担任北伐总司令,成功的收复了大半个中国,但随后出现了一系列事件,蒋介石认为苏联煽动中共利用北伐搞叛乱,下令武力清党反共。

早在412爆发之前,当时国民党左派,也就是亲苏派还是颇有力量的,他们已经看出了蒋介石准备的动作。这些人立即准备组织武汉国民政府同蒋介石对抗,并且邀请名望极高汪精卫立即回国作为领袖。

汪精卫赶忙乘坐火车回国,期间在苏联接受了斯大林的接见,并且达成协定。

回国以后,汪精卫立即宣布蒋介石叛变革命,并且通缉他,蒋介石随后发动了412事件。

汪精卫立即宣布建立武汉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宁汉分流,一个国家两个政府。

不过,汪精卫其实也不过是利用苏联的力量而已,他向苏联提出了巨额军事经济援助的要求。而此时蒋介石已经被迫下野,孙传芳、张宗昌等北洋军阀乘机大举反攻,一度差点占领南京。

没想到此时又是峰回路转,苏联表示汪精卫许诺的援助可以提供,但是有代价的。

1927年6月5日共产国际代表罗易派人送《五月紧急指示》给汪精卫,要他改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有旧思想的一律驱逐,由各界工农代表取而代之,并且还要建立所谓中共的军队,在汪精卫的军队中安插大量共产党员。

对于这种公然试图鸠占鹊巢的行为,汪精卫脾气再好也忍无可忍,他开始深深提防苏联和中共,并且将这个决议暗中给国民党左派高层查看,这些高层全部都震惊了,牙咬切齿的要和苏联决裂。

没想到,中共更早了一步,他们突然在8月1日的南昌拉走了一批汪精卫的国军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南昌起义。

见到中共公然在他的地盘武装叛变,拉走他的部队,就是活佛也忍不了,汪精卫勃然大怒,说出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随后,汪精卫开始大规模的清党反共,手段比蒋介石还要厉害的多。

这段时间,汪精卫成功利用政治手段把蒋介石搞下台,没想到还没得意多久,自己又在国民党左派的内讧中被别人搞下台。

汪精卫没有办法,只好去广州李济深的地盘做名义领袖,继续和蒋介石作对。

但是,汪精卫这个人的运气真的不好,中共很快又在广州起义。此次起义搞的很大,前后死亡的军民高达2万人,连苏联驻广州副领事都被击毙了。

全国舆论对富有领导责任的汪精卫、张发奎大加抨击。灰头土脸的汪精卫被迫再次引咎辞职,跑到法国去了。

林思云赞赏汪精卫,说汪是坚决遵从孙中山所谓联苏联共主张的。

但请问,孙中山这个主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获取苏联的援助吗?

如果孙中山能够活到北伐期间,亲眼目睹苏联和中共对国民党渗透的力度,孙中山就能坐视不理,甚至把他的国民党完全变成共产党吗?

那么孙中山去世前,留下那么多三民主义建国的遗嘱,又是干什么的呢?

结果显然是否定的。

甚至就连汪精卫自己最后都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了,更别说别人!

所以我们可以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不过是为了统一全国的一个战略步骤,并不代表他在未来会一直坚持这个主张,尤其是苏联野心勃勃的情况下。

甚至我们可以说,孙中山很可能走的是蒋介石这一条路,清党反共,以保持三民主义的政党和军队。

所以林思云的说法,没有任何道理,完全是强词夺理。

第三次,中原大战

随后,汪精卫又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机会。规模空前的中原大战爆发,中国内部几乎所有的反蒋力量集中起来,汪精卫也赶回国内再次成为名义领袖,同已经和他成为仇敌的胡汉民再次合作。

不过,中原大战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汪精卫在反蒋联军战败以后,再次宣布下野。

此次失败是决定性的,一般认为中原大战是国内所有反蒋力量的联合。连中原大战都已经失败,那么反蒋力量显然无法正面跟蒋介石对抗了。

第四次广州国民政府

虽然中原大战的失败,预示着汪精卫和蒋介石斗法彻底失败,汪却并不死心。

他随后又在广州陈济棠地盘继续组织广州国民政府,宣布南京国民政府是非法的,并且在九一八之前再次联合所有党内反对蒋介石的力量,最终成功迫使蒋介石下野(蒋介石软禁了胡汉民)。

汪精卫终于成为国家领袖,取代了蒋介石。

这可以看做汪精卫对蒋介石唯一一次胜利,他随后宣布取消广州国民政府。

遗憾的是,汪精卫并没有高兴太久。

当时汪精卫已经久不当家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此时中国是一个什么局面,是个特别可怕的局面,谁能主持大局,怕是都会精神分裂。

九一八之前,地方军阀仍然盘踞着国内约三分之二地区,国民政府实际控制的只有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等几个省份。

中共在国内建立六大苏区,并且有几十万红军。

东北的日军跃跃欲试,随时可能发动进攻,苏联力量渗透进入新疆,扶持后来的盛世才和维族力量试图吃掉新疆,英军试图控制西藏,法国人更是窥视云南广西。

经济上,财政赤字已经极为严重,全国军队几百万,光是军费就超过全年国家财政收入一倍有余,更不要说还有各种各样其它的支出,还要发展经济,发展军工产业。当时负责财政工作的宋子文急的几乎要举枪自尽。

汪精卫和孙科主政以后,发现他们根本无法控制国家的局面。

蒋介石的中央军根本不听命汪精卫的指挥,地方军阀对汪精卫也是根本不理不睬,拥兵自重。

稍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对于汪精卫和孙科政府在锦州抵抗命令熟视无睹,擅自撤退。

汪精卫干瞪眼没有办法,体会了蒋介石当年的心情。

国内军阀如此,国外敌寇呢?

随后上海128事变中,汪精卫命令自己广东的粤军十九路军和日军对抗,结果十九路军作战虽然勇敢,伤亡却很大,最终没有抵抗住日军进攻。此战属于特殊的城市作战,所以日军重武器无法发挥优势,国军占了很大的便宜。但就是这样,日军伤亡仅有5000多人,而国军伤亡高达1万3000人。其中国军投入的十七路军和中央军第五军,都是国内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汪在128事变时期,被迫邀请蒋介石出山,并且由此开始恐惧日军。

接着热河抗战和长城抗战中,张学良仍然不理会汪精卫的命令,随便率部撤退,导致热河省在2周内被日军不费吹灰之力的攻占。

汪精卫深感手中并没有实权,根本无法控制中国局面,心力交瘁,最终决定辞职。

其中,长城抗战对汪精卫后面的所作所为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长城抗战中,国军由于背靠长城,无处可退,被迫以阵地战对抗日军,结果在日军绝对优势的火力攻击下,伤亡极大。

由于国军只有轻武器,日军则有火炮坦克飞机在内的重武器,所以一些战斗中,日军伤亡仅为国军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本来汪精卫不懂军事,也没有掌握过政府实权,所以对中日两军差距并不了解。

在长城抗战之前,汪精卫一味叫嚣和日本决战,一举收复东北失土。

此次他深处领导者的位置,看到中日两军的差距以后,对日军产生极强的恐惧心理。

汪精卫认为国军根本不是日军对手,正面对抗根本不可能胜利。这也为他今后的投降卖国打下了基础。

这段时期,蒋介石继续强化军政统治,都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军事上,蒋介石消灭了红军六大苏区中的五个,迫使中央红军长征赶到陕北,削弱了他们百分之九十的力量。

同时,利用红军长征,蒋介石几乎没有损失的收复中国的西南几个省份,尤其,国民政府实际控制区域,已经占到中国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剩下的军阀就算全部联合起来,也不是政府的对手,中国基本实现了实质性统一。

经济上,通过孔祥熙的经济政策,国家金融体制建立,出现了所谓黄金十年,财政收入也从赤字转为盈余。

外交上,蒋介石同英美法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同德意的关系也不错,甚至在西安事变之后和苏联也搭上了关系。

总之一切都好转,汪精卫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认为基本无力和蒋介石对抗了。

就在汪苦于没有实权,被蒋介石踩在脚下的时候,他本人在1935年被王亚樵的刺客孙凤鸣暗杀,受重伤,结束了他抗战前的政治生涯。

抗战爆发以后,蒋介石更是成为国家唯一的领袖,而汪精卫成为所谓的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实际并没有实权,尤其没有兵权。

其实,此时的汪精卫已经是个挂名的空架子而已,这10多年同蒋介石的斗法结果是完全失败。而且就目前情况看起来,汪精卫没有任何办法翻身。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人发表声明,宣布要和中国愿意合作的力量建立“新中国”,汪精卫顿时感到机会到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