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隋唐:中唐名将高仙芝

高仙芝(?-755年),高勾丽族。活跃在唐玄宗玄宗时期。

根据:《旧唐书》记载高仙芝之父名高舍鸡是高句丽人,668年高句丽灭亡后,高舍鸡内迁至中原,在河西军从军,后来在唐帝国的西域地区累任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

以下是来自网络上关于他为将的经过简介:

高仙芝二十岁时以父有功授游击将军。当时的安西都护府节度使并不欣赏他的军事才华,直到后来新的节度使夫蒙灵察把他提拔为副都护,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都知兵马使。

747年,唐天宝六年三月,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高仙芝率步骑一万,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坦驹岭(今兴都库什山东端),战败吐蕃取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部)。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将当地的撒马尔罕国王押解回长安,但杀死了塔什干国王。新近崛起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派出东征军,在呼罗珊波斯人的协助下进攻高仙芝。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领导的二万五千安西都护府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败于阿拔斯王朝的东征军,被迫返回龟兹。之后高仙芝试图反攻,但因兵力不足作罢。此役使得中国的造纸术和指南针流入阿拉伯,对之后阿拉伯和欧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唐帝国虽然本身没有失去领土,但从此失去了对中亚各王国的控制。

安史之乱初,他作为副元帅领军东征。因前线失利,高仙芝遂与退守下来的封常清制定退保潼关的战略,一方面避敌之锋,同时等待各地驻军前来援助,以阻叛军进入西京长安。不料却遭监军宦官边令诚陷害“盗减军士粮赐”。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对各节度使心存芥蒂,怀疑高仙芝把长安的兵马和太原的粮草集中在潼关的目的,趁此将两大名将高仙芝与封常清同被处死,高仙芝觉得冤枉,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士兵皆呼冤枉,但边令诚不听。仙芝又回头看常清尸体,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

看完这些来自网络上关于他的见解,我在想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高仙芝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人,无论是主动或者是被动的深受大唐文化的熏染,又被汉族的皇帝信任,令其带兵为大唐四处守卫边疆,虽然跟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战争中失利,却无意中将中华的造纸术和指南针传入了欧洲。从而开启了欧洲文明新的篇章。此中的玄机可谓是非常的玄妙至极。

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到了开元盛世的时候,在文化上可以说达到了登峰。而且唐人那种宽宏的气度,着实让周边的小国羡慕不已。甚至达到万国来朝的的鼎盛。所以周边的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汉化。促进了中土与四方的文化交流。这是表面。

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神传文化,历史上的一切安排都是为了今天能明白生命的真相做铺垫。从这个角度来说,最为中华的鼎盛时期的大唐文化,以各种方式洪传四方,那不但推动了其他地区的文明进程,更重要的就是结缘。让人们的生命的深处结下中土文化的种子。因为人是有轮回的。那么在历史上所结下的缘分,在表面上也许不觉得有什么。可是当机缘到的时候,会明白过去所结下的缘分,对于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和珍贵。

现在在西方社会甚至在阿拉伯世界都出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有那么多的西方和阿拉伯人喜欢中华的传统文化,这其实就是以前在历史上所奠定的缘分基础。

由此看来,在历史的某一时段上,一个人怎么做,做什么,其实都是神在有效的控制着。所以评论一个人的好坏、是非、功过的时候,一定要抛开过去的框框来看待一切,才会看得明白、真切。

话不多说。最后还是引述一下网上关于对高仙芝评价的原文来结束本文:

后世的朝鲜人(包括韩国人)对于高句丽族的唐朝大将高仙芝十分推崇。许多朝鲜、韩国历史学家认为他是东亚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将领之一。不过根据目前的考古证据,现在的韩国人与朝鲜人与历史上的高句丽人不具备任何继承关系。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