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香港最后反对党“社民连”因巨大政治压力解散

资料图:香港警察(2019年6月9日  路透社)

香港惟一以反对派自居的社会民主连线(社民连),在《港区国安法》实施五周年前夕宣布解散,原因是该党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特别是考虑到对会员和同行者的影响。但该党相信,在港府的改革工程未完成的情况下,社民连不会是最后一个宣布“自愿”解散的组织。

这是香港两年内第三个解散的民主派政党,亦是最后一个解散的活跃民主派政党,今年较早前宣布启动解散程序的民主党,亦是“自行”解散,但据本台了解,宣布解散前四、五个月,该党成员受到滋扰的范围扩大至非亲友,甚至是个别人士的指导生(mantee)悖被威吓,领导层则收到中间人要求该党解散的最後通谍,声言不解散便要准备承担包括被拘捕在内的後果。近日,该党中委吴永辉终於撰文承认,该党是“受压步向解散”。

社民连解散後,推行代议式民主四十馀年的香港,只馀下一个尚能称是泛民政党的,就是全港最早参政的民主民生协进会,但该会近年在政治上已转趋低调,与社民连在本月上旬仍每周在铜锣湾摆街站批评时政不同。事实上,社民连在本月12日仍因在铜锣湾放置付款二维码及展示一块黑布横额而被裁定无牌筹款罪成,每人罚款1000至6600港元不等。

陈宝莹:解散是惟一选择

在今(29日)午宣布解散的社民连主席陈宝莹开始便表明,是因为面对巨大政治压力而作出解散决定,但她强调,他们无罪可畏、无罪可惧,但港府以法律为武器,针对异议人士,该党过去五年便有六人入狱;他们身处囚牢外的,亦已小心翼翼,但仍收到不少传票,银行户口亦被取消,难以扩展党务。她又说,深明公民权利不应自动放弃,但有“咁多嘢要考虑”,不得不解散,没有其他方案。

据本台了解,“中间人”约在三个月前起数次向社民连表明,须在7月1日前解散,否则会追究一些成员和关连人士过往的公开说法,又或被强行解散。不过,陈宝莹不愿披露蕴酿解散的过程,只是说,社民连已经一致通过,决定解散;像他们这样的一个“丐帮”,并无党产可作分配,现在只馀向警方的社团事务处取消注册的程序。

资料图:2020年7月1日社民连抗议者在示威中,打着“结束一党专政”的标语。(路透社)

6月29号宣布解散的香港社民连党副主席周嘉发当天接受法广特约记者麦燕廷访问

周嘉发:政府不断树敌无好处

该党副主席周嘉发亦在记者会上批评政府,若当局继续无止境地树立敌人,并无好处。他慨叹,只会派传单的政党是不合格的,但在现今的香港,他们只是派传单,在一些市民眼中,亦被视为不可能。

但陈宝莲忧虑,社民连的解散,会有骨牌效应,以致该党不会是最後一个宣布“自愿”解散的组织,为此,她直言,有愧於心!她谨以Jack London的诗句与无权无势者互勉:“宁化飞灰,不作浮尘”,吁民众不为无力感所挫,不为黑暗所惧,继续为信念发光。

社民连中人私下预计,现时正受港府针对的香港记者协会,可能是下一个“自愿”解散的组织。

社民连引入议会抗争曾令民主派内争、党内分裂

2006年“5.1”劳动节成立的社民连,自诩左翼政党,是泛民主派中的激进党派,宗旨订明要担当旗帜鲜明的反对派,推动香港民主运动;并以“没有抗争,哪有改变!”为口号。

成立首四、五年是该党在政坛最风光的日子,先是在2007年的地方区议会选举中取得6席,并在翌年的立法会选举中赢得三席,成为立法会民主派中的第三大党。在创党主席黄毓民带领下,曾发起“抢咪行动”而令民主派内部产生矛盾;黄本人亦在时任特首曾荫权於08年到立法会宣读施政报告时向对方“掷香蕉”,以示对政策的不满,被指是首宗议会暴力,亦开启了议会内抗争的文化。

社民连的激进行动不单令民主派产生内部矛盾,亦令党内分裂。事缘该党与公民党在2010年以“五区总辞、变相公投”的方式来争取直选,但民主党选择与政府商讨,并走入中国政府驻港代表之一的中联办进行谈判,黄毓民於是发起在2011年的区议会选举中追击民主党,但遭到党内议员梁国雄(䁥称“长毛”)等人的反对,黄毓民及另一议员陈伟业於2011年初带领二百多名党员宣布退党,另起炉灶,成立人民力量,令社民连的立法会议席由3席减为1席,其後未有再超越此数。

不时以“公民抗命”方式抗议或示威的社民连,成立十九年来,有多人因抗争而入狱,现时仍有前主席梁国雄在囚,原因是涉及最多民主派核心人物入狱的民主派初选案,而同案被告的前副主席岑子杰,则於上月刑满出狱。

与其他民主派政党不同,社民连未有在国安法於2020年6月30日实施後便偃旗息鼓,而是继续发起请愿行动,并坚持在街头摆摊位,针对输入外劳、最低工资等议题提出诉求,即使到了今年2月,该党仍拟在财政预算案发表当天在政府总部外请愿,但最终因“强大压力”而取消。日後,每年7月1日的香港特区成立求典和中国10月1日国庆日由社民连发起的示威和“抬棺材”游行的抗议行动,将随着社民连解散而成绝唱。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