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推荐《实战表演》

看到一本超神的书,强烈推荐给大家。刘天池的《实战表演》。

刘天池老师的名气,不必我多说了,演技培训界的绝顶高手。这么多年来,经她之手培训了无数演员和经典表演。现在她终于把过去那么多年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

这本书讲的是教演员如何表演,但对于我这样的作者,同样具有极好的参考价值。某种意义上来说,作家也是演员,他或她在创作时往往要分饰许多个角色,要揣摩角色的独特心思,要让角色讲出独特的台词,要在故事里给角色设计出最符合身份的反应,这本质上也是一种演技。据说有些作家在写人物时,喜欢大声念出台词,念着念着就演起来了。

说回这本书。书名既然叫做《实战表演》,自然是侧重实战,关于表演理论的论述,篇幅相对比较少,更多是集中在培训过程,从创造角色的四个层级,到演员困惑的内部和外部问题,都有极为详尽的干货指导。更难得的是,书中含有大量真实的现场实操案例,可以说是字面意义上的“手把手”传授,极具启发价值。

比如说,书中谈到情绪调节,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年轻演员在表演课上,要演《唐山大地震》里的方达。刘天池老师考虑到演员是新手,没有着急让他去演,而是先做了地震瞬间情绪引爆的训练,通过一系列氛围、环境、声音、行为,把外部压力向内心推,然后让演员把握住与“母亲”之间的感情因子,在极端环境下将这些因子一次引爆。当演员把这个心理状态理顺之后,表演便一气呵成。

另外一个例子是电影《归来》,里面有一段情节:巩俐饰演的冯婉喻在晚年患了阿尔兹海默症,当久别的丈夫陆焉识回来时,她已经不认识了。刘天池老师为了让这段戏的表演足够准确,和巩俐一起去拜访太阳宫老年公寓,找了几位与冯婉喻身份相似的患病老者,与他们交谈,抓住这类老人最典型的特点。她们发现了很多动作习惯,比如会念叨最关心的事情,比如爱贴纸条提醒自己,但最终发现一个最典型也最不被人关注的地方:眼神。这些老人在谈话过程中,态度会很和蔼,但眼神黯淡,不聚焦,除非提到自己熟悉的事务,会有一瞬间的凝神。

所以当巩俐正式表演的时候,让刘天池盯着她的眼神,要发虚,要散,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聚焦在某样东西上。在影片的最后,陆焉识演奏《渔光曲》,冯婉喻推门进去,一听音乐,眼神瞬间聚焦在陆焉识身上,一瞬间眼光是亮的,然后马上又黯下来——这种表演细节,观众未必观察得到,但却能够直觉地感受到演员所表达出的情绪:女主在罹患阿尔滋海默后对于男主仍保有深深眷恋,以及稍现即逝的无奈与悲凉。

我最喜欢的一个案例,是来自于《演员的诞生》现场。有一次,一位演员来演《赵氏孤儿》里的程婴,一上来就看到赵家满门抄斩。程婴出场该如何设计,第一句话要如何开口?刘天池老师提出一个要求,要先找到心理姿势和身体姿势,再生成语言,才能把第一句台词落实到一个非常具体的状态上。

角色开口的台词是“赵家三百余口,就这么枉死了”,但在排练的时候,刘天池老师觉得不该一进门就说,一上来程婴不可能数清这么多人,也不可能释放出这么强烈的情绪。

恐惧与愤懑,是应该逐渐加压的,所以给演员的动作设计,是一进门,先看到几具尸体,呼吸开始紧张,变得不敢往里走,反复鼓足勇气,踉跄着走到某个点位,再回头说出那一句台词。这才符合角色的心理状态。为了让演员明确回头的节点,刘天池让他想象,当程婴迈过一具尸体时,想象那个尸体曾经给他倒过茶,进而产生情绪:“他们连一个倒茶的仆人都不放过”,恐惧感在这里被放大到了极致,可以回头释放出第一句台词了——如果上来就是尸山血海、嚎啕大哭,没有心理增压的过程,演员的表演很容易就会过火,观众也会觉得生硬。

类似的案例,在书里比比皆是,每一个都十分精彩,哪怕纯当八卦看都一点不亏。这不仅仅只是演技课程,简直就是写作课程。正如刘天池老师在书里单辟一章专题论述的那样,演员需要去研究“人”,如侦探破案,如医生诊脉,把人的情绪至于特定环境下,提取其最典型的特征释放出来,才是最完美的表演。这些技巧,同样也适用于文学创作。可见各种艺术形式,归根到底都是同一种方法论。

再次强烈推荐。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