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奴才总比主子恶

奴才总比主子恶,这几乎是规律。大清朝,皇帝握有司法的终审权,所有死刑案件,都得经过皇帝的钦准,才能定案。这本是明朝的制度,清朝继承下来的。在明朝的时候,皇帝懒,所谓的终审,无非是身边伺候笔墨的秉笔太监在代劳。到了大清这会儿,皇帝不这么干了,但是,一大堆卷宗都拿过来,也得把皇帝累死,甚至累死都看不明白。

怎么办呢?就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这三法司,抽调精干而且正直人士,组成秋审司,一个专门审理秋后死刑案的小组,先把所有需要终审的案子,弄明白事由,然后写成简单的节略,附上最终的处理意见,到底是该问斩呢,还是斩监侯?提供给皇上,然后皇上就看一个个简单明了的节略就可以了。

看了这个节略,皇帝就能最后把关吗?当然不能,该怎么判,秋审司都给你划好道了,你按着来就行。也很少有皇帝能节外生枝的,除非某个案子有来头,他另有信息渠道。这样的案子,实在是太少了。下面定的案子,如果要翻的话,也得秋审司翻。慈禧当政的时候,杨乃武小白菜的案子,实际是就是秋审司翻的。主事者,就是刚毅。

不过,皇帝虽说大体只能按着臣子给他划的道走,但是,最终的刑罚,皇帝往往会网开一面,宽容一点。比如说秋审司定的凌迟,皇帝可能会改成斩刑,定斩刑的,会改成绞刑,绞刑会改成斩监侯。大清的皇帝是主子,臣子都是奴才,总的说来,奴才都会比主子狠,也比主子恶。

如果是碰上皇帝不高兴那个臣子了,把他下刑部问罪,刑部这边,一定会把这家伙的罪行,查个底儿掉,挖地三尺,也要找到切实的罪证,如果真的没有,也会附会影射出来。定的罪,一定是最重最重的。倒是皇上,在最终定谳之时,会稍微放一马,给被查之人,选个稍微轻一点的责罚。如果想让他死呢,就给个全尸,如果不想让他死呢,就选择流放。

奴才比主子狠而且恶,是必须的。这是态度问题,如果奴才这边宽纵起来,那么刑罚大权,岂不是旁落?凡是犯了大清国法的,无论是否冤屈,都是大清的罪人,在奴才这边,是必须严惩的。至于那些皇上亲自交代的要刑部定罪的家伙,分明是得罪了皇上,做奴才的查了半天,说他没什么大事,岂不是跟皇上作对?谁有哪个胆儿啊。所以,主子说到一,奴才必须做到十,非这样,不能显得自家的赤胆忠心。

所以,奴才必须狠,做恶人,如果不这样,你自己的脑袋可就要仔细了。简单地说,这是对皇帝是否效忠的大是大非问题,含糊不得的。那么,王朝一直强调的仁政怎么解释?这个,是皇帝的事儿。所以,奴才定罪之后,皇帝一定会放一马,这就体现了仁政,体现了皇帝的恩泽。这个权力,只能属于皇帝,不能随便让奴才们去使用。至于说,奴才们如果真的想放谁一马,早早在过程中就做好了扣儿,最终的定案,肯定是顺着他们的道走的,那皇帝可就不知道了。反正,在大面上,要人死还是活,都只能是皇帝的意思。

所以,仁慈的好名声,只能是皇上的,而犯了事的臣子,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得感谢皇帝的恩典,不杀,得谢不杀之恩,杀呢,也得谢恩,人家让你留了个全尸。就算砍了你的脑袋,也是恩典,因为还没杀你的家人呢。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