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唐朝的官医

唐朝医学很发达,科举考试,把医学也列入进去。医生无论京师还是地方,都经过考试任职,属于朝廷命官。各州置医学博士一员,九品官职。凡十万户以上的州,置医生二十人,十万户以下的州,置十二人。

中央政府的太医署,有管药的主药八人,药监四人,药园师二人,药园生八人,药童二十四人。属于医生的,有医博士,医正,医助教,医师,医生,医工等名目。还有负责针灸的针博士,针助教,针师,针工,针生。以及负责按摩的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按摩生。这里,博士地位最高,人数也最少,然后依次是助教、医师、医生、医工,人数最多的是医学生。太医署,也等于一座医学院。各地的医学博士和助教,也带若干医学学生。在中世纪,这样的分工,应该是很先进的了。

比较特别的,是太医署里还有咒禁博士、咒禁师、咒禁工和咒禁生。古代巫医不分,这一类的专业人士,实际上等于巫师了。有些病,如果吃药针灸按摩都束手无策的话,就只能让咒禁师出马了。再治不了,那就是命了。

不仅如此,皇帝还频繁下诏,要各地收集民间验方。中央的太医署和各地的官医官署,也都收藏各种医书,让里面的人不断地研习。

尽管医学被列入科考,考上之后,也是朝廷命官,但是,晋升却只能在官医圈子里打转,顶天了,当个太医署的医正。所以,正经的读书人,是不会参加医学的科举考试的。事实上,在唐代的科举运行期间,明书、明法、明算之类的考试,都不在读书人的眼里,只有明经和进士科才被重视,而在明经和进士之间,人们又大大倾向于进士。所以,尽管医学,天文历算甚至兽医都有考试,但科举的运行,事实上却抑制了科技的发展。有出息的人,都在作诗上下功夫,因为进士科要考排律,主要看律诗做的如何,而考中了进士,日后在仕途上才有出息。只有那些三流四流的人才,才会去做医学生,或者从事一些技术性的工作。

所以,尽管官方重视,但唐代的医学却没有因为官方的重视而发达起来。真正的名医,还是出在民间。有官衔的医学博士,反而倒不如乡间的草医。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