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民主墙”风波发酵 已被“上纲上线”?

近日,香港教大的民主墙上连续出现恶性冒犯标语。除政府、高官齐声讉责外,更有批评声音将矛头指向教大全体。教大校方则强调,不应将事件“上纲上线”,也不应“一竹篙打沉一船人”。

近日,“民主墙”事件持续发酵。39位建制派立法议员更联署,要求教育局严肃跟进事件。另外,建制网媒《HKG报》宣布悬赏三万元,呼吁网民提供数据,协助找出于教大(香港教育大学的简称)张贴冒犯标语的二人身份。教大校方强调不应把教育和政治混为一谈,呼吁外界勿“一竹篙打沉一船人”,而教大学生会会长希望外界冷静下来,切勿未审先判。

对于有立法会议员联署要求开除涉事学生,教大校董会主席马时亨呼吁外界不应把教育和政治混为一谈,强调教育归教育,“为了我们社会,为了我们下一代,不要再搞这些事”。

马时亨形容社会气氛分化,令事件政治化,“上纲上线是不公道”。他强调事件仍在调查中,不应妄自判断是教大学生所为,即使最后证明涉事是教大学生,亦是个别的独立事件,不希望牵连所有教大的学生。

吁外界勿“一竹篙打沉一船人”

校长张仁良承认教育界确有情绪反应,“大家都顶不住气”。他强调实习机会是学生接受师训的必修部分,呼吁外界勿“一竹篙打沉一船人”。张仁良表示,事件在教大校园内发生,而校方有机制可以处理,毋须转交警方跟进;若证实是学生所为,将会交给常设的学生纪律委员会跟进。张指,委员会内有会有学生代表。他本人不会参与,涉事学生身分亦不会公开。他强调校方谴责涉及攻击、煽动、幸灾乐祸的言论,一视同仁。他个人认为事件能以教育方式处理,重申自己一直思考:“是否做一次坏事便要判死刑?是否不可给予机会?”

事件经过连日的发酵,大学民主墙成为争议的焦点。张仁良强调学术及言论自由是大学的基石,大学民主墙历史由来已久,是让师生公开发表意见的自由园地。尽管是次事件,民主墙仍会由学生会负责管理。他最后表示,期望在这艰难时刻,能够上下同心,共同面对,校园能尽快回归平静,让大学重回教学及研究正轨。

不要未审先判

教育大学学生会会长黎晓晴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表示,是次事件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看到无论到校方、高官、社会普通舆论都把矛头指向教大,批评教大学生质素都差劣,言论冷血;然而,黎晓晴重申,至今仍未确定是教大学生作为,呼吁社会大众不要过分情绪化,要冷静下来去检视整件事情,希望大家不要对教大的师生作未审先判。

黎晓晴表示,教大学生会是经由合法选票选举产生,经全校学生的四分一选票选出。而民主墙的守则,是严禁张贴内容围绕人身攻击、诽谤、侮辱性、一些个人及团体机构上的宣传、色情物品及粗言秽言的内容。

校内同学不同意见声音

因此,黎晓晴指出,根据民主墙的守则,冒犯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这个标语已违反条例,学生会在发现标语张贴后半句钟已立即将它移除。然而,事件已经迅速传播,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黎指出,教大同学本身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些同学认为,校方应尊重言论自由,尽管你不认同对方行为,也要尊重对方表达个人意见的权利;另外一部份同学希望校方能撤查事件,找出真凶,还回教大一个清白。

对于社会上各种舆论与批评,甚至有学校校长表示永不录用教大的毕业生,黎晓晴呼吁社会不要对教大师生未审先判。她表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教育的意义到底在那里。她反问,是否惩罚追究,便可以解决件事件?这样不是等如放弃了一个人吗?“如果我们为言论自由设下一个道德的界线,那到底谁去判断这道德的对错呢?”黎晓晴强调,道德上的真理应该透过不同的辩论去反思,从而找出答案。黎晓晴重申,社会上应该反思为甚么有人会说这样的话,他是否从一个理性的渠道去表达不满,而又得不到响应呢,“当理性不行时便转为一个情感的渲泄,这是大家都需要反思的责任。”

从教育的角度去思考涉事者背后的动机

曾是教大讲师、现任立法会教育界议员叶建源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表示,现在根源的问题,到底张贴大字报的同学是否教大的同学呢,若是教大的同学,他的代表性有多大呢,如果是只一两个同学张贴,说明只是一两个同学的意见而已,因此不能够“一竹篙打一船人”。叶建源认为,若只是一两个同学的个别事件,而全部同学都受牵连,这对教大的同学不公平。叶指出,社会普遍对教师有较高的道德期望,然而,对传闻有校长不给予实习机会,永不录用教大毕业生,叶建源形容这完全过度反应,他认为惩治要恰如其分;另一方面应从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同学张贴此标语的背后的动机是甚么?叶建源呼吁社会应该平静心情,不要把事件过度激化,强调这样只会令同学产生反感,增加对立与撕裂。

联署促院校跟进违规行为责任

另一方面,39位建制派议员向教育局发联署,要求政府严肃处理事件。

民建联主席李慧琼表示,中大校园内出现港独横额的事件持续多时,多间大学的民主墙也跟随张贴类似的标语,加上近日发生有人张贴恶意侮辱不幸离世者及其家人的字句,事件迅速恶化。声明指出,言论自由必须建基于合法和合乎道德标准的基础上,否则自由被滥用只会为社会带来更大纷争。声明又指,港独宣传品的出现,是有人假借言论自由之名散播违法讯息,他们的行为是根本破坏了言论自由的基础。他们要求各院校果断地取缔所有违法港独宣传品,制订清晰措施防止同类事件发生,并跟进所有违反规定行为的责任。

此外,建制派网媒《HKG报》发文,宣布悬赏三万港元,呼吁读者提供信息,以找出《东方日报》日前刊出两名人士的真正身份。

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表示,事实上,当天有关“恭喜”蔡若莲标语一出,网上实时众多响应,出言劝止及批评、甚至谴责。当中不少是对政府很有意见的一群人,说明大家都有一道道德的界线及标准。

政府藉事件捞取其他政治效果?

然而,钟剑华认为,是次事件中,政府高官、建制中人连番“重锤”出击响应,特首林郑月娥批评“冷血言论”,还亲自致电教大校长表示“极度关注”;收到电话后的教大校长唯有含着泪指责学生;而教育局长又来一句“担心”那些“水平比普通人低”的人“将来会成为教师”;而一些建制派的议员更联署说要求严肃处理事件,把涉事者开除出校。钟剑华表示,当元凶是谁还未查出之际,“政府及建制力量意图利用这事件事来捞取其他政治效果的意图不已经是司马昭之心了吗?”

钟剑华表示,事件反映,政府及当权派急不及待要猎巫,要借机找籍口收紧大专院校学生及民主墙的表达空间。然而,钟指出,政府对蔡若莲及刘晓波、刘霞的冒犯标语反应有双重标准“实在是太露骨了”,前一两天才义正词严,要捍卫“社会良知及道德底线”,一听到“刘晓波”、“刘霞”便实时噤若寒蝉,调子也实时大幅度降温,令结果适得其反。

钟强调,这一次政府及部份建制中人意图抽水(借助事件表达言论),反倒使政府及建制阵营的形象更为低落,政府作为公权力拥有者的道德说服力进一步下跌,年轻人对政府的不满将会加剧,结果只是令社会撕裂更甚,对立的气氛更为强烈。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