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香港数万人游行抗议修订《逃犯条例》

香港特区政府提出《逃犯条例》修订,在社会引起极大争议。据抗议组织方表示,有13万人参与游行。政府则回应游行人数多寡并非重点,重申修例确有实际必要,以堵塞现有法律“漏洞”。

反对修订《逃犯条例》游行在周日(4月28日)下午三时集合,不到半个小时人潮已迫满港岛铜锣湾东角道,主办单位应警方要求需提早于约3时40分出发,但队伍游行出发近两小时,队尾仍然在东角道后的一段骆克道,未能出发。

参与游行的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表示,人数之多超乎意料,相信受到日前(4月24日)的“占中九子案”判刑的激发,使更多市民上街游行。

游行市民手持标语,沿路高呼“撤回修订引渡条例”、“林郑月娥下台,李家超下台”、“反送中,抗恶法”等口号。

根据组织方民阵的数据,游行共有13万参予,远多于上月3月31日之1万2千人。警方则称高峰期最多仅2.3万人。

另一方面,署理行政长官张建宗今日响应指,游行人数多寡并非重点,强调有必要堵塞现有法律漏洞。张反斥部份市民感忧虑,是因未明白实际情况,强调修例后有行政和司法机关“双重把关”,也声称不会处理政治或死刑等案件。

久违了的游行气氛

游行队伍中,不少游行人士手持黄色雨伞,以表达对刚被判刑的占中九子的支持。从事会计工作的张先生对德国之声表示,今天游行人数踊跃,令他感到兴奋,形容是久违了的感觉;“继《雨伞运动》后,很久没有这样齐心了!”刚于4月24日“占中九子案”获缓刑的朱耀明牧师、民主党前主席李永达以及社会服务令的中大学生会前会长张秀贤都参与游行。

张秀贤对德国之声表示,尽管避过牢狱之灾,但心里对其他被判入狱的战友感到亏欠,今天他珍借仍然自由的空气,可以上街游行,除了为自己,也为了香港的未来,更是要为入狱的戴耀廷、陈健民、邵家臻和黄浩铭而行。张秀贤认为,“占领运动”的确造成部份社会撕裂,在社会上不同政见及群组引起不同的矛盾;然而,社会需要向前行,社会的撕裂是需要大家一起去修补。张秀贤强调,期望市民走上街一起守护香港,相信众多的游行人数是对政府的一种压力。

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今天也参与游行,他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表示,最初政府利用台湾杀人事件以图修例,希望速战速决,不想引起社会太多讨论;然而,国际间不同组织、商会以及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洲也纷纷表态,甚至表达了对国民安全的忧虑。而本地组织对修例潜在风险也有高度的忧虑,例如大律师公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表声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市民对整体事件有更多理解及掌握,警觉性也提高了,因此忧虑也大大增加。

钟剑华指出,身边不少学术界的朋友也参与今次游行,周遭许多朋友给学生们,就是没有走出来游行也好,整体事情都持负面的态度,认为是特区政府要担负政治任务,是北京当局有意达到一些政治目的。

钟剑华表示,经常发表政策评论的他,说没有担心实在是骗人的;然而,个人认为,不应该为担忧而自我调节而沉默,以及调整自己的行为。

《逃犯条例》一旦通过移民潮将进一步推高

对于社会有舆论认为,《逃犯条例》一旦实行,将会掀起另一波移民的热潮。钟剑华认为,新一波移民潮已经在数年前开始出现,随着“雨伞革命”后,年青的一代感到一股无力感,有些甚至两手空空也要移民外国;今次若《逃犯条例》通过,相信会令移民潮进一步推高。

钟剑华认为,政府越以甚么政治漏洞来解释,社会越不能接受,进一步打击政府的威信,包括特首林郑月娥、保安局局长;市民开始相信,似乎修订条例是一项由上而下的一个政治任务。然而,钟剑华相信,若市民能够清晰地、坚定地表达自己声音,加上国际社会不停止地提出质疑,将会逼使特区及北京政府不得不正视强推条例的代价,他相信有事件有机会逆转。

关键看商界是否有勇气跟政府说不

社工王惠芬拿着“雨伞运动”期间的黄雨伞来参加游行。她对德国之声表示,今天若不出来游行,恐怕将来已没有机会。她表示,《逃犯条例》修订一旦通过,香港必定首当其冲,所有的自由、人权都会受到限制。而《逃犯条例》并不只影响香港人,其他国家的人在香港中转,只要他们是中共的目标人物、他们也一样逃不了。王惠芬强调,没有人知道自己是被通缉的,若香港人还不走出来,就等于把自由拱手相送。她指出,今次修例是否有机会逆转,就要看商界的反应,当今很多在立法会的建制派议员在国内从商,关键要看他们是否有勇气走出来跟政府说不。

王惠芬表示,充份感受到今天是一次凝聚人心的游行,她希望香港市民能走出低迷、失望的情绪,更期盼年青人能够重拾信心与力量,重新起步。

前全国政协委员刘梦熊亦有参与游行,他形容《逃犯条例》的修订会将香港的“一国两制”变成“一国一制”,因为香港是司法独立,内地则反对司法独立;香港是无罪推定,内地则是有罪推定。刘梦熊强调,法律是共产党的政治工具,容易做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