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湖南宁乡县大跃进纪实(1/10)

1958年3月,春闹成都。锦江春色,花近高楼。

中共成都会议正热火朝天。毛泽东定下成都会议大批反“冒进”,加速大跃进的基调。

一再鼓吹共产党人要好大喜功的毛泽东,俯视群雄,博古论今,对中共高级干部们大侃起“马克思主义的‘冒进’”,大批“非马克思主义的‘反冒进’”。从辩证法到唯物论,从解放思想,到总路线大跃进,从共产主义,到天上人间,雄视三皇,气盖五帝。潇洒纵横,放言滔滔。

与会者大多热血沸沸,激情昂昂。而御封为“促退派”周恩来却热汗淋淋,紧张万分,检讨连连,终至吓出一场大病。

毛泽东魅力四射。对于大气磅礴的毛泽东,主持会议的刘少奇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告诸全党:“毛主席要把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能实现的空想实现了,我们对毛主席要高山仰止,他是不可超越的!”听众点头频频。

从1958年上半年到该年9月间,身为接班人的刘少奇,竭尽全力,竭精阐虑,马不停蹄,步步紧跟,力图从战略上,从理论上,跟随毛泽东的步伐,“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1961年春。身为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回到了湖南宁乡,考查灾情。四十多天里,白天黑夜,放眼故乡,哀鸿遍野,饿殍载道;亲朋老友,皆是干瘦浮肿,故旧乡亲,几多新成饿鬼。灾情惨不忍睹,人民怨声载道。

8月,中共北戴河七千人大会。

北戴河白浪滔涌。谈到大跃进以来的工作失误和原因,刘少奇心潮难平,他试图用家乡的实情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几年的困难,有人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我回湖南老家看了……”

主席台上,毛泽东从强自轻松到逐渐阴沉的脸色,蓦然铁青。尽管韶山和花明楼仅仅隔山相向,尽管对来自家乡和全国的灾情,毛泽东并不见得比刘少奇知道的要少多少,但毛泽东决不愿意这样听到这一切。

于是,中国共产党主席和共和国主席的分道扬镳就日形于世。

为了改善包括乡亲们在内的人民的生活,刘少奇在调整国民经济中,把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引上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而毛泽东则认定大权旁落,刘少奇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出了赫鲁晓夫,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反修防修”,打倒“篡党夺权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于是,共和国主席就命定惨死于1969年郑州之狱。

沩山千仞,沩水百绕。千仞百绕,道不尽宁乡大跃进的一幕幕人间惨剧。共和国主席故乡的大跃进场景,曾演绎为中国政治舞台上最高权力斗争的基本素材,发人深醒。

一、公社化,共产化

宁乡是湘中地区农业大县。全境以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岗地和平原,土沃田肥,主产粮、畜、林、茶等,稻谷为粮产大宗,牲猪是畜牧业主项。山多林茂,河渠交织,沩水为主要河流湘江,县内土地肥沃,阡陌纵横,物阜民勤。

宁乡人民对共产党素有感情,为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及著名共产党人何叔衡的故乡,宁乡又是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组织得最好的九个县之一,宁乡人自是以此为荣。宁乡居湘中,素有好胜逞强,随风起潮,不屈不饶,好为强雄的湖南民风。1958年8月刮起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风暴,在宁乡是搅得天翻地覆起狂飙,并从此改变了宁乡80多万人民的命运。

1.1 宁乡公社化

1958年8月中旬的一天。湘中酷暑天,天气特别的热。

沩水之滨。中共宁乡县委小会议室内,一片燥动,几多亢奋,几十张热血上涌,满面红光的脸。县委各机关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激昂地讨论宁乡县湖南省委关于全省迅速推行和实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紧急指示,讨论迅速建成共产主义人间天堂的措施和前景,和迅速实现全县人民公社化的部署。

县委第一书记李学良主持会议。与会者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和《人民日报》大办人民公社的有关文件和报道,讨论毛泽东8月9日视察山东时重要指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会议重点集中于讨论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准问题。

“伟大领袖”发出号令,热衷于“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县委领导们便憋足了劲,鼓足了气。县委书记大讲了一阵“人民公社是通向共产主义人间天堂的金桥”之类的大道理后,与会者又兴奋地讨论起“共产主义天堂”的标准问题。

县委宣传部长:共产主义就是共产共居,消灭家庭,不分你我,大公无私,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用,有衣大家穿。生产自动化,机械化,各尽其能,各取所需,无限美好……花明楼乡党委书记:共产主义就是天天鱼肉不断,餐餐大米白面,饭后吃水果,出门坐轿车,生产自动化,吃饭不要钱……

经过与会者一阵阵兴高采烈地发言之后,县委拍板定下方案:共产主义是伟大神圣的事业,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早日让全县人民享上共产主义人间天堂的宏福,是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宁乡是少奇同志的故乡,宁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定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县委作出三条决定:一是组织区、乡两级干部的主要骨干,奔赴已经搞起人民公社试点的浏阳县,去学习取经;二是由分管农村工作的县委常委带领工作队,到老粮仓地区试办大社,并兼任公社党委书记;三是一个月内,坚决实现全县人民公社化。

县委向全县干部群众提出了总动员的“战斗口号”:“人民公社是金桥,共产主义是天堂,金桥越走越宽广,踏上金桥进天堂”。“苦战一月建成人民公社,三年进入共产主义”。“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越大越公越高级”。“坚决实现公社化,不化不行,非化不可,化得越快越革命”……

9月3日,县委试点工作队进驻老粮仓地区,进行人民公社试点工作。大办公社,一大二公,高级社并成大社,实行高度共产的公社所有制。几天功夫,一个由老粮仓、唐市、毛公桥三个乡几十个高级社合并而成的人民公社建起来了。全社9996个农户39960个农业人口。全社实行高度共产主义,废除私有,废除家庭,财产充公,公共食堂统管吃喝,社员一律按编制住集体大统铺。县委领导人亲自为该社定名为“红旗人民公社”,取其“带领宁乡人民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第一面红旗”之意。

半个月试点下来,县委决定放手大干。9月17日至19日,中共宁乡县委召开县、社、队三级干部大会,部署全县公社化。县委书记李学良作了题为《掀起一个思想革命高潮,又快又好的实现公社化,推动生产的更大高潮》报告,决定全县立即掀起实现公社化的高潮。

会议组织学习北戴河会议精神,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红旗人民公社书记介绍建社的“成功经验”。大会发出“立即实现全县公社化”的动员令。三天会议,县委拿出“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劲头,全体干部日夜开会不休息。听报告,谈认识,作规划,搞挑战,议竞赛。

会议一散,大家打起背包连夜赶路。近一点的地方,当夜召开紧急会议,速战速决,干部们在一起商定方案,次日一大早挂出金闪闪的人民公社招牌,再开成立大会。远些的地方,哪怕是七八十里的山路,干部们也是心急火燎,惟恐落后地往回赶,在第二天一早赶上预先用电话布置好的建社大会。

9月30日,红旗人民公社正式在老粮仓成立挂牌,庆祝大会红旗招展,热火朝天。县委书记李学良向全县80多万人民宣告:我们从此跨进了一个新时代!

10月,宁乡县全县实现公社化,全县64个乡,1378个农业社,一下子变成17个人民公社,183个生产大队,1980个生产队。人民公社生产资料公社所有制,生活供给制。

1.2 “不共产,还是什么共产党!”

宁乡县委共产主义大讨论中,高见纷纷,五花八门,奇谈怪论,不一而足。“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公社姓公,公就是共,共就是公。共产党共产党,不共产,还是什么共产党;不共产,还能进什么天堂!”县委书记的这番高见,被层层传达下去,成为各级基层干部的座右铭和口头禅。

于是,和全国一样,在1958年夏的人民公社化中,宁乡刮起了“共产风”,宁乡刮起了一阵“大办”风:大办食堂,大行“三化”,大共私产,大兴共居,大拆民房,住大屋,吃大锅饭,大兵团作战……

公共食堂化

吃、喝、拉、撒、睡,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共产党共产党,共产,下手就从生产资料和吃饭做起。毛泽东强调人民公社优越性,第一位是生产资料公;其次,是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高级社生产资料全部“共产”入公社,又经县委统一思想,认为办公共食堂是的基本措施,外地公社化办公共食堂的先进经验,吃饭不要钱,正是党中央提倡的精神,于是开始全面布置大办“公共食堂”的“伟大事业”。

从10月红旗人民公社松柏湾办起第一个公共食堂,至1959年初,全县办起公共食堂16500个。从城市到农村,宁乡人99.5%都开始了“吃食堂”,“吃饭不要钱”的生涯。人民公社宣称:公社对每个社员实行“十八包”:包吃,包住,包穿,包工资,包看病,包教育,包养老,包看戏,包丧葬,包婚嫁,包剃头,包洗浴,包接生,包抚养,包来客……公社化中干部们声称:生活越过越高,穿衣越穿越俏,工资越拿越多,老婆越娶越好……共产主义社会,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高楼大厦,听的是电灯电话,坐的是汽车飞机,用的是自动化……
公社按生产队,把几十上百家农民编入一个食堂。开始强调“一大二公”,食堂也是越大越好,红旗人民公社的大食堂,吃饭的人一千多,远的来回要跑十几里,排队要排老半天,吃一顿饭时间全耽搁在里边,社员反映强烈。食堂又只好改小。食堂的一切来自于共产。哪家的房子大,干部看了满意,马上指为食堂,户主往外搬。社员各家各户家中的柴、米、油、盐、存款、积粮,锅、盘、碗、盏、水缸、瓦钵、蔬菜、鸡鸭、猪羊,凡与吃字有关的一切生活用品,统统充公,不准私藏。有抗令藏匿不交者,一律斗争。不交就搜,搜出来就批斗户主。红旗、花明楼等几个公社出动武装民兵真枪实弹挨门逐户抄家查粮搜物,闹得社员白天心惊肉跳,晚上恶梦扰魂。

食堂设管理委员会,由抓生活的队长和食堂会计统管,下设炊事班、种菜组、养殖组等若干生产作业组。据说办食堂的好处之一是解放劳动力。

但实际上,一个食堂操忙的劳力,至少占去该食堂劳力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烧火的,拾柴的,煮饭的,种菜的,打杂的,挑水的,管理员,七七八八一大堆,大都是干部家属和亲戚。食堂的人能够多吃多占,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肥差事。

据统计,宁乡县共建公共食堂16500个,每个生产队有食堂3个以上。食堂大则百多、几百人,少则七八十人。社员一律吃食堂,公社、大队干部吃机关食堂和干部食堂,有的生产队干部在大食堂中开小灶。正所谓:同是一锅共产主义大锅饭,饭分九等,菜分十色。

刚吃食堂的头几天,还真是新鲜热闹事,公共食堂果然吃饭不要钱,让社员敞开肚皮吃,不定量。为庆祝食堂成立,各食堂还把从社员家里共产共来的东西拿来犒赏大家,杀猪宰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好不热闹。开饭前大人跑,小孩叫,争先恐后。红旗公社和东风人民公社好几个食堂发生单身汉、孤寡老人吃多了撑坏肚子的事情。

双凫铺公社的一个二流子,高兴得手舞足蹈,逢人就夸:“公共食堂好,共产主义好,吃肉吃饭吃大户,神仙日子也比不上食堂好!”1960年,这位食堂的崇拜者,因为大锅饭里光是野菜汤,肚子里没有粮,饿成浮肿病,受罪不过上吊自杀了。当然,这是后话。

吃了半个月,哪个食堂也顶不住劲了,于是开始实行定量进餐制。40%以上的大队还统一印制了餐票,每人每天定量发饭票3张,凭票可以在全大队范围内的食堂开餐。东风人民公社(即现在夏铎铺区所属的夏铎铺、历经铺等5个乡)则是公社统一印制的餐票,凭票可以在公社各食堂开餐。

但好景不长,少则个把月,多则两三个月,各食堂缺粮少炊情况日见严重。1959年春,全县各食堂普遍出现缺粮或断炊情况,不少食堂一日三餐用吃稀的,野菜代粮,见不到米粒子。少数地方发生饿死人现象。1959年春荒,宁乡各食堂粮荒日重。县委和各级党委喊得最凶的,就是“低标准,瓜菜代”。全县各食堂通行7类标准:按年龄分劳力等级,以16两老秤,每人每餐由1两(不到市斤秤的0.7两)、1.5两、2两、2.5两、3两、3.5两、4两。最强壮的劳力,一天也只能吃到12两(合0.75市斤)。多吃要罚。

很快,全县各食堂普遍出现缺粮或断炊情况,不少食堂一日三餐用吃稀的,野菜代粮,见不到米粒子。少数地方发生饿死人现象。

到夏收时节情况才有所好转,政策调整,各食堂普遍供给掺粮食的杂合饭,社员们自己也偷偷摸摸打野食,混个半饱。1959年下半年开始的“更大跃进”,在宁乡搞得天昏地暗,人民公社奉命将秋收的粮食就地征购交国库。吃食堂吃食堂,食堂没粮口难张。社员缺衣少食,食堂缺粮少柴,于是吃食堂被严格执行“低标准,瓜菜代”了。野草、树皮、糠壳成为社员救命的主食。宁乡大饥荒造成极严重的后果。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