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鬼子的精工之作:日制41式75mm山炮(2/4)

中国的仿造和引进

日本作为东亚的强国,一度也是军火出口大国。早在清末日本还没有自产军火能力的时候,就开始做中间贩子,将西方的军火走私到中国。到了民国初年,中国军阀混战,更是日本的好机会。西方为了制止中国的内战,对中国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武器禁运。但日本并不在乎这个禁运,仍然通过各种手段对中国军售,一度成为中国军火的第一进口国。

而日本除了赚钱考虑以外,更像《战争之王》里面的老军火商西蒙一样,试图通过军售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他们有意的对部分军阀进行大量军售,妄图扶持这些军阀成为其中国利益的代言人。

所以,41式火炮很快就传到了中国。

而41式火炮在中国主要由三个军阀生产,第一就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张作霖早在1922年就用重金和出卖部分东北的权益,从日本购买了全套的火炮生产设备,开始生产先进的41式75山炮。

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北奉天兵工厂(也叫沈阳兵工厂)。

不过,张作霖生产的火炮种类众多,包括山炮野炮榴弹炮,甚至还有日本38式150毫米榴弹炮这种大家伙,所以山炮并不算主角,处于次要地位。

1925年奉天兵工厂通过购买全套日本设备加上从日本进口核心部件(诸如炮管),完成了41式山炮的自产,取名为辽14年式75毫米山炮。但生产了6年时间,也只生产了75门而已。

与此同时其他火炮生产数量则较大,诸如辽13年式75毫米野炮生产105门(仿造日本38式野炮),仿奥式21倍口径100毫米轻型榴弹炮生产了300门(其实大体是零件组装),另外还有其他各种型号的火炮,总数也有200门左右。

所以,这区区75门41式山炮也算不了什么。中原大战中损失一部分,1928年,奉军退出关外,当时奉军还有两个团的41式山炮。

后随着918东北军溃败,山炮部队也就丢了大半,到了抗战初期已经损失殆尽,这两个团淘汰剩余的少量火炮,全部换装了从苏联引进的76.2毫米野炮。

第二个军阀就是直系的吴佩孚。

吴佩孚在当年是比张作霖还要厉害的军阀头子,他们的直系也是国际社会承认的中国合法政府。

直系也比较注重武器装备的生产和外购。当时他控制了中国两大兵工厂,也就是汉阳兵工厂和金陵兵工厂。

早在1921年,汉阳兵工厂仿造41式75毫米山炮,造出了汉10年式75毫米山炮。它的性能和41式一模一样。

不过,汉10年式75毫米山炮的产量较少,到抗战前仅生产68门。

直系因为作战频繁,仅仅第二次直奉战争就损耗了大量武器装备,这区区60多门山炮到直系灭亡时候也所剩无几了。

而中国仿造41式山炮的最大军阀,就是大名鼎鼎的山西王阎锡山。

阎锡山是日本士官军校的高材生,对日本的军火装备和战术都非常了解。

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成为山西督军,到1949年太原会战败给徐向前,离开山西,他前后控制该省长达38年之久。

阎锡山是个军阀,也是民国历史上仅次于张作霖第二个厉害的军阀,是一个少有的实干家。

辛亥革命以后,阎锡山成为山西督军,实力却是非常弱的,仅有1个旅2个团。

阎锡山有心扩大兵力,却畏惧实际控制北方的军阀领袖袁世凯的威慑,只好装傻充愣,暂时保持晋绥军现有规模。

直到1916年袁世凯被气死,段祺瑞无力有效控制山西,阎锡山这才开始大量扩充部队。晋绥军很快增加到4个旅又7个团,另外还有一个炮兵团和一个骑兵团,总兵力突破2万人。

部队增加了好几倍,遗憾的是战斗力却没有相应的增加。

在民国各派系军阀中,晋绥军是公认的战斗力平平的部队。历史上除了脱离晋绥系的傅作义35军以外,晋绥军没有什么大的胜仗,所谓的胜仗基本也就是打比自己更弱的对手。

阎锡山对晋绥军很了解,他知道晋绥军战斗力较弱,并非就是训练,组织什么的原因,更多是山西人的特点。

山西这个地方,有本事的老百姓大多以经商为荣,阎锡山自己也曾是一个小商人,后来因为赔光了本钱没办法才去考了军校。

一个地方一旦商人多,民风必然比较温和,重享受,不愿意随便拼命。山西人为民还不错,精明能干,为兵则不行,打起仗来不狠不凶,官兵多惜命,往往打不了硬仗。

其实这也并不是山西一个省如此,全世界都是这样。以日军为例,日军最厉害的第六师团,编组地在九州的熊本,这个山区非常贫困,民风好斗,在古代男人多以当兵为生。所以日军第六师团的战斗力在日军中数一数二。

而第二师团编组地是日本北面自然条件较为艰苦的仙台,也就是鲁迅留学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民风也相对比较凶悍,所以第二师团战斗力也较强。在918初期以区区半个师团就敢深入东北军10多万大军内部四面出击。

而同样装备和训练的其他师团,就不如第六师团和第二师团。以最早编组的第1师团为例,这支名义上的老牌劲旅比起第六师团就有很大差距。因为第1师团编组地是东京,这个商业城市的民风温和,在江户时代200多年都是这样。所以控制东京的日本古代大名往往都不屑于在本地征兵,而在东京附近比较贫穷的长野县招兵。

晋绥军也是这样,在抗战初期打得很烂。诸如大同战役,和日军一碰就垮了。日军因为此战对晋绥军极为蔑视,甚至说:在山西难打的是中央军,至于晋绥军,只要用木棍挑着钢盔晃几下,就会把他们吓跑了。

后来平型关战役(非中共平型关战斗)晋绥军打的还可以,但在最后关键时候没顶住,功亏一篑,没有能够歼灭或者重创日军第五师团。

而在1916年的阎锡山心里很清楚,他不可能短期内改变山西的民风,所以很难改变晋绥军士兵战斗力较弱的特点。

那么,现阶段唯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部队战斗力的方法,显然只有一个,就是装备更先进的武器,要超越其他军阀。

不过,在当时,山西却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山西在当年的华北属于普通省份,并不算很穷,但也绝对不富裕。全省适合耕地的面积不大,全部集中在从大同到太原的一系列盆地里面,商业虽然相对发达,但都是老式的商业,比如票号,钱庄,丝绸,茶叶,食盐等等,进入民国以后被西方经济的入侵几乎搞垮。

至于工业几乎没有,军工业就更别说了。

当时山西只有一个军工厂,就是满清传下来的山西机器局。这个山西机器局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山西巡抚胡聘之主办的。

最初仅仅用白银480两,买了308亩地和庙宇房屋,也就是为了胡聘之自己博取一个搞实业的名头,便于升官而已。

所以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杀入北京,慈禧狼狈逃到陕西的时候,这个所谓的兵工厂只能修理一些枪械,另外只能制造洋鼓、洋号、大刀、长矛等。

虽然军工生产不行,主管的官员却非常擅长拍马屁。

史料记载:在太原期间,慈禧护驾卫队的枪支需要修理,山西机器局奉旨挑选技术精湛的工匠,对枪支进行了精心修理,为此,工匠徒弟都得到了奖赏。慈禧太后当场将一件“团龙马褂”赐予建造厂房的监工陶庆春。

黄马褂不能改变山西兵工厂一穷二白的现状,到了阎锡山接手的时候,该兵工厂已经办了16年,虽然表面上有翻砂、铁工、木样、机器等四厂,工匠200多人,却还造不出一杆新式步枪,只能造早就被淘汰的满清抬枪。

阎锡山这个人极为务实,而且精打细算,一旦决定干什么,绝对不开空头支票,也不乱花一分钱,而是下苦功夫去干。

1914年,阎锡山将山西机器局改组为山西陆军修械所,隶属山西督军署军械局,随即开始了兵工厂的大规模建设。

只是此时袁世凯当权,阎锡山不敢动作太大导致被袁盯上,所以一切都是暗中做,仍然以修理枪械为主。

到了1917年袁世凯去世,阎锡山开始大张旗鼓的公开做了。他和汉阳兵工厂达成协议,由他们代为培养技术人员,并亲自选派山西大学优等生张书田等10人赴汉阳兵工厂学习制造枪炮技术。同时,阎在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筹款10万元扩建陆军修械所。

随后逐年投入,到了1921年,工厂从200多人扩大到900余人,从十几部破烂机器发展到182部先进机器。当时手榴弹月产1万枚、步枪子弹月产2万4千余发,甚至还有一条生产线用于生产军用罐头,这在当时还是军阀里面的第一个。

1923年到1925年晋绥军第二次大扩军,规模增加到4万多人。

扩军需要大量武器装备,兵工厂自然也随着扩大。

1923年,工厂职工增加到1840人,机器320部,除了生产弹药和步枪以外,甚至仿造成功了重机枪。同年,从1920年就开始筹划的炮厂正式成立,第一款火炮是晋造12式75山炮。这种火炮是仿造德国克虏伯公司的产品。

其实晋造12式75山炮与其说是自造,还不如说是组装,因为所有零件全部都是德国进口的,一年内组装了30门。后来陆续组装了一批,到抗战前,一共组装了约200门。

其实,阎锡山早在10年前就表现出对火炮的极度需求,只是当时没有这个能力。他在1918年前后利用借款向日本购买41式山炮12门、三八式野炮12门,花了不少的钱。这批日式火炮对于缺乏炮兵的晋绥军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后来阎锡山断断续续向日本购买了一批41式山炮,装备了一个炮兵团。

购买外国货花钱太多,财政吃不消。

阎锡山从来就说:我们山西底子薄,张作霖是10块钱当1块钱用,吴佩孚是2块钱当1块钱用,我们是1块钱当做10块钱来用。

所以火炮自然还是以仿造为好,至少比较省钱。

所以,晋造12式75山炮也是阎锡山翘首企盼多年的产物。

晋造12式75山炮的性能平平,在20年代已经属于落后的火炮,根本不能让阎锡山满意。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