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轻机枪——布伦轻机枪
布伦轻机枪是大英帝国陆军的制式装备,也是英军二战期间主力轻机枪。
布伦轻机枪和著名的捷克式轻机枪ZB26是一母同胞。
在二战爆发前,英军由于对已经使用长达20年的刘易斯轻机枪不满,考虑选择新的轻机枪。
作为世界第一款轻机枪的刘易斯机枪在20年后的30年代,不可避免的露出老态。这款机枪的很多技术已经过时,虽然还有一定的实战价值,但从长远考虑,它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在对全世界现有的所有轻机枪做了测试后,最终严谨的英国人认为捷克式轻机枪ZB26具备极为优秀的性能,最符合英军的需要。
于是,在1933年,英国人正式将捷克式轻机枪ZB26定为未来英军的制式轻机枪,并且在同年出资从捷克购买了生产执照。
有趣的是,英国号称欧洲第一军事强国,又有着世界第一流的武器制造能力,从手枪到战列舰无一不是自产。
但在轻机枪上面,大英帝国却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从欧洲小国捷克购买,这也体现了这些英国绅士的务实精神。
购买了生产权以后,在随后的2年时间内,英国又对捷克式轻机枪做了一些本土化的改造,最终在1935年正式定型。
由此布伦轻机枪也成为英军在二战中的制式武器。
布伦轻机枪其实同捷克式轻机枪大同小异,主要性能也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有几点:
1、从外观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弹夹
由于采用英制7.7毫米有底缘步枪子弹,所以布伦机枪没有采用捷克式的20发直弹夹,而是采用了一个有弧度的弯弹夹,这样保证供弹的顺利。
同时,英国人认为捷克式轻机枪最大的缺陷在于弹容量较少,只有20发。所以他们采用了30发弯弹夹。这样一来,将轻机枪的装弹量提高了百分之五十,但缺点是,弹夹的重量也大幅度增加了。
从外观上来看,捷克式轻机枪和布伦轻机枪最大的区别在于弹夹的不同,这是最直观的。
实际上,就算是弧形弹夹也不能解决底缘步枪弹的供弹问题,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英式由于底缘问题会出现供弹不畅。这点,布伦轻机枪就大大不如捷克式轻机枪了。
好在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只需要将弹夹退出,然后用力在机枪射手的钢盔上砸几下,再把弹夹重新插入即可。
2、枪管长度
布伦轻机枪在捷克式的基础上缩短了枪管与导气管,又取消了枪管散热片。
做这些改进主要是为了减少重量,提高射速。这些属于小修小补,算不了什么。
3、瞄准机构
布伦机枪瞄准机构有所改变,这也是针对捷克式轻机枪射手视线不良做的改进。捷克式轻机枪因为采用枪身上的直弹夹,导致弹夹阻挡射手的视线。
布伦轻机枪的射击照门旋转了180度,位置则在调整钮后,更靠近射手,加长了瞄准的基线,提高了命中率和射手的视线。
1935年定型以后,本来就应该大批量生产了,但严谨的英国人又对机枪进行追加测试,加上欧战尚没有爆发的迹象,这样布伦机枪的生产工作就暂停了。
到了1938年,欧洲形势急剧恶化。3月,德国吞并日耳曼兄弟奥地利,9月又吞并了捷克的苏台德区。
英国人虽然在首相张伯伦的领导下步步后退,却也深感到战争的威胁。
1938年,布伦轻机枪终于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由著名的恩菲尔德公司负责。
而布伦轻机枪也是这个时候确定了自己的名字,所谓布伦(Bren)的命名源于捷克式轻机枪的生产商勃诺公司(Brno)和英国生产商恩菲尔德兵工厂(Enfield)的前两个字母组成。
恩菲尔德公司是英国著名的枪械生产大王,但轻机枪的生产能力并不强,在1938年每月仅仅能生产400挺布伦轻机枪,这样一年下来仅仅生产了5000挺。
在和平时期,由于有世界第一的海军保护,英国陆军规模并不大,所以轻机枪这样的产量也勉强能符合需要。
没想到, 1939年3月,德军吞并了捷克,随后在9月全面出击,在二周之内击溃了数量高达百万的波兰军队。
英军被迫向德军宣战,英国进入了战争状态。随后的半年多内,欧洲陷入了所谓奇怪的战争,英法联军在马其诺防线和德军对峙,法军甚至在防线里面种起了玫瑰花。
在这段时间内,英国紧急编组了10个师的远征军,英军总数增加一倍以上,这样对于布伦机枪的需求也增加了。
在英军的严厉要求下,布伦轻机枪的生产开始加速,但战局的变化更快。
1939年4月,德军入侵挪威,丹麦。短短2天内,中立国丹麦宣布投降。
而挪威则奋力作战,英国远征军立即登陆挪威。没想到的是,英军在和德军的交火中吃了大亏。
德军的MG34通用机枪非常厉害,它安装上两脚架就是轻机枪,安装上三脚架就是重机枪。
作为轻机枪,MG34采用50发弹鼓,射速高达900发每分钟,精度非常高,火力持续性强。
装备老式刘易斯轻机枪的英军,则被MG34压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两挺机枪在性能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刘易斯轻机枪在低温环境下故障频发,这让一线英军叫苦不迭。
实战中,只有装备布伦轻机枪的英军才能有效抗衡。
双方在挪威激烈交火的同时,西线也出现了大的变化。德军装甲部队突然从最不适合使用坦克的阿登山区杀入,法兰西战役爆发。在德军装甲铁骑的冲击下,英法联军大败。
德军以伤亡15万多人的代价,歼灭英法联军22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军事史上最辉煌的胜利。
20万英国远征军狼狈从诺曼底溃逃回英国国内,丢弃了几乎全部装备。20天后,剩余的英军也从法国撤回国内。
不到2个月,号称欧洲大陆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沦陷,法国政府宣布投降。
由此,西欧完全被德国控制,德军和英军隔海相望。
随后德国发动海狮计划,大规模空袭英国。英国政府判断德军很快会在英国登陆,被迫尽全力扩充军备。
在之前一系列战斗中,布伦轻机枪的性能受到英军的肯定。
布伦轻机枪同捷克式轻机枪一样,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在北欧的冰雪天地,荷兰比利时的沼泽丛林,法国的海岸线,南斯拉夫的崇山峻岭中,布伦轻机枪都可以稳定射击,极少出现故障。这一点,对于一线的机枪手来说,是极端重要的。
布伦轻机枪还具有很高的精度。英军的老机枪手们说,布伦轻机枪在500米内精度非常高,基本可以做到每发必中,尤其采用二三点射。一般扣动扳机,敌人就立即中弹倒地。由于是二三点射,加上7.7毫米步枪子弹威力大,中弹敌人一般当场毙命,很难解救。
抗战老机枪手,普遍都有使用布伦轻机枪的高超射击技术,一线机枪手经常表演用机枪打飞鸟这种绝活。布伦机枪高超的精度,造就了无数强悍的轻机枪小组。
另外,布伦轻机枪还同捷克式轻机枪一样,可以迅速更换枪管,从而保证了持续的火力。布伦轻机枪一般连续射击200发左右就要更换枪管。由于更换枪管速度很快,仅仅几秒钟时间,火力中断时间很短,这在战斗中也是极为重要的。
从1940年开始,英国扩大了布伦轻机枪的生产,美国人也给予支持。到了1943年,布伦机枪生产量已经增加到每月4000挺。
布伦机枪除了装备英军以外,还普遍装备了英联邦军队,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等国。其中加拿大,印度都有生产布伦机枪的生产线。
随着二战全面爆发,亚洲强国日本也正式加入轴心国阵容。1941年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随即大举南下,将东南亚英法美荷殖民地一扫而光。
英美军队在日军打击下根本无力招架,纷纷溃败。
在新加坡,8万5000多英军居然被3万日军包围歼灭,投降的英军就有8万人,日军仅仅伤亡不到3000人。
在菲律宾,美军抵抗比较猛烈,但在12万日军的攻击下,15万美军最终全军覆没。被俘的近8万美军中,在后来的巴丹死亡行军中被日军折磨死1万5000人,随后又有2万6000多人在2个月内死在集中营。
败得如此之惨,英美两个老牌列强再也不敢蔑视日军了。
此时,这两个国家才想起和百万日军艰苦作战长达6年之久的中国。
在缅甸,中国派出最精锐的10万远征军参战,因英军一触即溃,远征军也全线战败,最后达到印度和退回国内的只有不到5万人,日军伤亡4万多人。而英军由于借助中国人殿后,自己大部撤退到印度,仅仅伤亡1万多人。
缅甸战役虽然以中国和英军惨败告终,但英美由此也看到中国的军事力量。除了陆军以外,东南亚的盟军海空军力量也被日军全部歼灭,太平洋上的美军一败再败。
如果此时中国和法国一样投降,日军将120万侵华大军拿出来,恐怕英国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都保不住。接着日军从印度进攻,进而占领英军防御力量空虚的伊朗,那么就和土耳其接壤了。土耳其是倾向于轴心国的,而当时土耳其西边的希腊已经被德国控制,这样一来,德意日就得以会师中东。
德国具有强大的陆军和空军,具有很多高精尖的武器,不过资源和兵员是它的短板。而日本则有着强大的海军,1亿多的人口能提供高达700、800万的兵员。
双方互补,轴心国战斗力将会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