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习近平终于见到了访民

中国人期待已久的习近平访美,有诸多看点,实质性内容却不甚了了。从电视上看,习近平虽然还显得精神不足,但比半个多月前在天安门城楼上强多了,我相信他站在奥巴马身边感觉比站在江泽民身边舒服,因为奥巴马的一切言行都是可以预料的,而江泽民和习近平的关系,风云莫测,不可能轻松自在。习近平这次访美,和奥巴马谈出什么成就暂且不说,他个人应该是有收获的,那就是,他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中国访民。

9月25日晚上的白宫国宴是这次习近平访美期间最为隆重的仪式,是美国总统能够给习主席的最大面子。当习近平的车队驶近白宫的时候,几位中国访民突然冲向车队,访民李焕君卧倒在地,截停车队;访民马永田拦截的汽车不得不急转而冲上马路牙子。据在场者说,习近平隔着车窗,和访民们对视了几秒钟。

不平常的是,事后习近平的两位助理前来和李焕君等短暂交谈询问冤情,李焕君乘机将她们的冤情诉状递交给他们。网上出现了访民和习近平助理的合影,从照片上看,助理彬彬有礼,颇通情达理的样子,而李焕君神情愉快,笑容满面。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全中国的访民,有几个能承蒙国家主席助理的接见聆听。

访民马永田因拦截车队而被警察逮捕。在美国,因为政治抗议而违反街头安全规则被捕,一般都会在最短时间内获释。马永田在一个半小时后获释。有意思的是,在她被释前,她家乡的地方政府已经找到她的家人,一改以往的粗暴蛮横态度,表示要谈谈,设法解决问题,这办事效率可谓高矣。

显然,习主席在白宫和奥巴马举杯祝酒的百忙之际,对访民事件作出了指示。毕竟,这也是第一次,习主席和访民,他的人民,面对面了一次。这次面对面发生在美国白宫门外,和庆丰包子店里面对一群媚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访民是中国的特产,其他国家是没有的,因为在中国的政府结构中,有一种叫做信访制度的东西,国务院专门设立国家信访局,各级地方政府和人大、政协也有信访办公室。它的起源据说可以追溯到旧时代百姓冒死到衙门击鼓鸣冤或者拦轿告状。信访的目的是给老百姓提供一个从地方官员控制中突围,向上一级政府诉说冤情的机会。秋菊的丈夫给干部踢了一脚,她要到上面讨个说法,就是走的访民之路。

最近二三十年,全国各地访民数量剧增,而且纷纷涌向北京。中央要求地方把矛盾解决在当地,就像老虎要黄鼠狼不吃鸡。地方政府为了达到中央的要求,发明的办法叫“截访”,于是出现了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事情,地方衙门派出的便衣捕快横行京城,把本地访民强行绑架,强行拘禁在秘密地点,强行押解回乡,访民的冤屈就这样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

对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来说,信访制度和访民的存在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国家有司法制度,有各级法庭和既定司法程序,为什么一个现代国家不动用司法制度来解决民事冲突和行政不作为等问题呢?

答案只能是,中国的司法体系解决不了访民们的问题。中共执政六十多年,从来没有想到要把司法建设成能够保障民众权益和社会公正的制度,而是把司法视为党的一种政治工具。党始终要领导司法,领导法庭,领导法官,甚至领导律师。所以,党最不愿意听的一句话就是全世界法治国家的最基本原则:司法独立。习近平也是如此,而且明确肯定,司法独立不仅不搞,而且连说都不让说。

司法不独立,法庭就成为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党的一把手的驯服工具,司法权力必然会腐败。当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结成一体,强拆、掠夺、贪污腐败甚至欺男霸女的时候,受伤害的百姓找到当地法庭却有其门而不得入,那就只能上访。如果没有上访这条路,恐怕早晚只能造反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历史上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所以,信访制度是作为一个泄气阀而存在的。信访制度的原意是让老百姓有机会下情上达,解决问题则依靠上级政府从上往下的干预。中国传统文化相信清官,在心理上认定,没有什么比高层的清官更快更爽地解决民间冤屈。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利用这种文化心理,只要老百姓还盼着清官,整个制度就还不会崩溃。盼望清官的心理是统治的文化基础。

信访制度的致命点和司法体系是一样的,都在党的领导之下,都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援助访民的维权律师和公益志愿者受到了政府的最无理打压。在习近平访美之前的一段日子里,有访民在中国大使馆门口申冤,忍冻挨饿,数次昏倒在人行道上,连美国警察都看不过去,主动进大使馆交涉,却碰了个钉子。显然大使馆是不会理会这样的访民请愿的。

中国各级政府对访民的打压,已经使得信访制度成为一个人权问题。泄气阀和下情上达的功能正在消退,渐趋消失。习近平执政后,已经越来越显露出他脱离社会、脱离民间、脱离民众疾苦而成为孤家寡人的迹象。阅兵式上的孤独感,习近平自己不会感觉不到吧?在这样的时候,在美国白宫门外和访民们对视几秒钟,无疑对习近平起到了棒喝的作用。到庆丰包子铺去吃炒肝,读环球时报听红歌,是了解不到民情的。民情在访民中间,就看你去不去了。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