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林行止批经济学者,为私利撑袋住先

信报创办人林行止,今日该报专栏提到,外国研究显示经济学家,有致力牟取私利的倾向,对何为“公平”和“道德”,有与世俗看法不同的一套见解。林行止认为,研究对香港经济学者或许也适用,他不点名批评,那些特别重效益的经济学家倾向袋住先,就是因为他们怕失去晋升机会,怕无法入建制的委员会、怕没人邀请北上讲学等,“为了不作‘无谓牺牲’,他们中不少人因而选择了对自己(进而以为整体香港)最有利的‘袋住先’!”

中大经济学系教授宋恩荣、科大经济学系教授雷鼎鸣、岭南大学经济学系主任何泺生均曾经表态,支持“袋住先”。

文章以“机会成本有得计!经济学家‘袋住先’?”为题,林文提到经济学家素认为经济学是“万学之王”,不少经济学者傲岸自高,鲜与其他社会学科学者作学术交流,更鲜有社交性的沟通。例如美国西方大学(Occidental College)社会学讲座教授韦德曾提到,主修经济学的学生,对有需要者少伸援手,同时有欺骗、说谎和偷窃的倾向

社会学家认为主因可能是他们考虑问题时“不带任何感情”,同时极度注重“机会成本”及“意外(非预期)的结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所致。

林行上也提到,德国Muenster大学经济教育、跨学科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鲁斯克另一项研究。该研究证实华盛顿官场流传多年的“谣言”,经济学家在利用职权牟取个人利益上所用的手段远比非经济学家多元和高明,有经济学学位的政客(议员),卷入贪腐丑闻的成数远更高。

鲁斯克引述一些其他研究,均指出经济学家致力牟取私利,即使因此令他人有所损失,亦在所不计,而且他们对什么是“公平”和“道德”,有与世俗看法不同的一套见解,经济学家明显地争取一切机会“搭顺风车”即不会错过任何于己有利的事。

他认为,同样的说法,对于香港的“象牙塔经济学蛋头”也合适:

参照香港近日的政情,读者至此应有会心…理性特别那些重效益和功利薄是非公道的经济学家,了解逆京意的“机会成本”太大(可能失去晋升机会、可能不获续约、可能不易进入建制的委员会、可能没人邀请北上讲学、可能退休后不会有“荣誉”职务〔不能继续发光发热〕……),在北京一再申明“八三一框架不可改不会撤”的情形下,为了不作“无谓牺牲”,他们中不少人因而选择了对自己(进而以为整体香港)最有利的“袋住先”!。(林行止)

林行止:机会成本有得计!(信报专栏)

一、

二次大战结束后(严格来说,是凯恩斯的《通论》于一九三六年出版后),世界经济百废待举,专治经济奇难杂症的经济学自然而然地成为显学。凯恩斯把主宰经济大权从上帝之手夺回交给政客(政府),经济学家睥睨众学、自我独尊之势渐成;到了七八十年代,口舌便给滔滔雄辩目无余子(除了自己的弟子)的佛利民,更有手握指挥经济去从神仙棒的架势;而与佛利民“系出同门”的贝加把经济分析引伸至日常事象甚至家庭生活,大大彰显经济学“万事通”的角色。至此,经济学无处不在无事不能解决,经济学家不建议政府罢黜百家、独尊经济学,已算是谦虚厚道了!

美国经济协会出版的《经济前景学报》(JEP)二○一五年冬季号(第二十九卷第一期)发表三位经济学家联署的特稿《至高无上的经济学》(The Superiority of Economists),是一份经济学行内“民调”的分析,它指出虽然经历令大部分经济学家脸上无光、无地自容的十年(对二○○八年金融危机的来袭懵懵然、对如何善后的办法茫茫然),但和十年前刊于同一学报的同类调查结论一致,经济学家依然自我感觉(极之)良好,不仅认为“经济学是所有社会科学中最科学”的想法不变,而且相信经济学远较其他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优秀”(Superior)——所谓“优秀”,大概是指其解决天下万事的学识和本领远胜其他学科的学者!

经济学家的自我期许,已达目无其他社会科学的地步。特稿作者们花了不少工夫,检视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各二十五种学报,发现在二○○○年至二○○九年间,于学界公认最权威的《美国经济展望》(AER)发表的论文,作者引述的见解,四成以上来自其他二十四本经济学学报;政治学和社会学学者在各自的专业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引述同行论说的比例,依次占微不足道的百分之零点八及百分之零点三,他们在文章中引述的,主要是发表于这二十五种专业学报以外、并非本科学者撰写的论文和书籍。那清楚地说明和其他学科的学者不同,经济学家只肯参考、听取同行的意见。这种取态,与老共自认永远正确且具自我完善(即不必听取党外意见〔更毋须接受党外监督〕)本能无异!

在响应“跨学科的知识是否较单学科有益(用)”时,百分之五十七受访经济学家(均为大学教授)持否定看法,即认为经济学原理“万能”,遇疑难毋须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认为跨学科知识比单学科优胜的政治学及社会学学者,依次占百分之七十五及百分之七十二,意味他们感到所学有所不足,应该不断参详其他学科学者的看法,才能更上层楼。

经济学家只对财务学和商学的学问有点尊重,那从他们的论著中“比较多”引述这两个经济学旁支学科的专业言论可见;不过,他们对财务学学者在华尔街发大财则有微词……。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万学之王”,令他们傲岸自高,少(不)与其他社会学科学者作学术交流,更鲜有社交性的沟通,如此孤芳自赏,以致在象牙塔内有“离群索居”(anti-social)的“美誉”。美国西方大学(Occidental College)社会学讲座教授韦德在《主修经济学(的学生)厌恶社交?》一文(Lisa Wade:Are Economics Majors Anti-Social?见三月二十五日的Thesocietypages.org),强调“主修经济学的学生”不喜欢与人分享(知识)、对有需要者少伸援手(less generous to the needy),同时有欺骗、说谎和偷窃的倾向(more likely to cheat,lie and steal)!她引述两名经济学家对华盛顿大学经济学系学生的调查,显示“不合群的人”选修经济学,读了经济学之后,这些人“更加不合群”!主修经济学学生和经济学家所以会如此“拒人千里”?社会学家认为主因可能是他们考虑问题时“不带任何感情”,同时极度注重“机会成本”及“意外(非预期)的结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所致。

二、

如果第一节所写令经济学家不高兴,那么,本节所及,便可以说“经济学家祸不单行”,因为德国Muenster大学“经济教育、跨学科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鲁斯克(Rene Ruske),在瑞士巴塞尔大学出版、今年五月号学报《循环》(Kyklos)发表题为《经济学令政客贪腐?美国众议院的实证研究》(Does Economics Make Politicians Corrupt?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的论文。顾题思义,作者仔细查阅了六百九十五名众议员在二○○五年至二○○九年的表现,所据统计来自专事搜集政客已被传媒揭露贪腐事件的“华盛顿公民责任与道德组织”(Citizens for Responsibility and Ethics in Washington,CREW),该组织对“贪腐”(corruption)的定义为受贿、挪(盗)用公款、银行诈骗、软索(solicitation)礼物及一般性“搵着数”(找便宜、“寻租”;general rent-seeking behavior)。换句话说,所有假公济私的行为,都是经证实已见报而被该民间组织记录在案的事实。

鲁斯克爬梳这六年的统计,结果证实华盛顿官场流传多年的“谣言”,经济学家在利用职权牟取个人利益上所用的手段远比非经济学家多元和高明。这种“空穴来风”终于为传媒“确认”。上引的资料正好展示有经济学学位的政客(议员),卷入贪腐丑闻的成数远在非经济学家之上(为行文方便把念过经济学的人称为本来只有获得博士学位才配称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念经济学出身的政客道德水平较低?答案是他们比较上“自利中心”(more self-oriented)及较少关注社会事务(less pro-social)。鲁斯克引述一些其他研究,均指出经济学家致力牟取私利,即使因此令他人有所损失,亦在所不计(at the expense of the welfare of others),而且他们对什么是“公平”和“道德”,有与世俗看法不同的一套见解;不但如此,经济学家明显地争取一切机会“搭顺风车”(free-riding),即不会错过任何于己有利的事,那意味经济学家对“公共财”(Public-good)的贡献少于其他学科的学人……。

其实,以笔者之见,经济学家所以不会放过任何对他们有利的事,皆因他们比一般人更加理性(斤斤计算怎样做对自己最有利),鲁斯克引述一项于一九九三年进行的研究,显示在一次仿真“疑犯的困局”(Prisoner's dilemma,此处Prisoner是指拘留犯〔一般字典有此义〕,如果已定罪判刑成为囚犯,那还有戏唱?)实验中,经济学家比较上不合作(不会就范)。经济学家“头脑清醒”(是否“爱心发热”是另一回事),处处考虑本身利益,是服膺阿当.史密斯在《原富论》中揭示的“自己有利世人有益”的“哲学”,因此便较易受“外界”的诱惑而改变主见……。当然,大多数经济学家这样做时,认为世界亦会因此受惠!

鲁斯克的“研究对象”是政客,料想象牙塔经济学蛋头亦如是。参照香港近日的政情,读者至此应有会心……。理性特别那些重效益和功利薄是非公道的经济学家,了解逆京意的“机会成本”太大(可能失去晋升机会、可能不获续约、可能不易进入建制的委员会、可能没人邀请北上讲学、可能退休后不会有“荣誉”职务〔不能继续发光发热〕……),在北京一再申明“八三一框架不可改不会撤”的情形下,为了不作“无谓牺牲”,他们中不少人因而选择了对自己(进而以为整体香港)最有利的“袋住先”!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