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春晚是中国文化政治化的标本

羊年春晚已经落下帷幕,央视宣布所谓“多屏收视率”达到29.60%,但媒体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吐槽的比看的多。对于其中节目,人们普遍感到失望。特别是两个反腐小品和相声,很多人更是觉得失望之极。

春晚创始于1979年,收视率最高曾经达到60%以上,后来逐年下滑,到2013年仅11.36%。一方面是中国人的娱乐方式多样化了,央视春晚已经没法垄断人们除夕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是节目说教色彩越来越强烈,人们上当受骗的感觉年复一年,越来越多的人惹不起躲得起。至少,很多人觉得相见不如怀疑,让学教者进行自我教育去。

我必须承认,我并没有认真看这台春晚,只是出于职业的需要,看了下两个反腐节目,但非常失望。巧的是,有卫视转播了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的“诺贝尔和平奖音乐会2014”,我别无选择,一下子被深深地吸引了。诺贝尔和平奖自然有它的“政治性”,音乐会动用了拉蒂法女皇、劳拉‧穆拉等大批明星,但真的没有说教的成份,而是一场音乐艺术的盛会。

央视说教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主旋律”。所谓主旋律,用江泽民的总结就是,“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陶冶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不仅是对春晚、舆论的要求,而且是对“大文化”的要求。在毛泽东时代,文化的使命有一种说法叫“为工农兵服务”或曰为人民服务,而说穿了是为政治服务。江时代以来,党已经回避旧的“左”的提法,完全摒弃“工家兵”、“为政治服务”之类的概念或提法,而改采“政治正确”,建立一个“政治正确”的体系。

党确立一套“政治正确”的标准,是因为“政治正确”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说得过去,算是一个“国际惯例”。简言之就是,既然美国讲究“政治正确”,中国依样画葫芦,西方就应该无话可说。“政治正确”落实到中国,就是高扬主旋律,作为主旋律前提和基础条件的是一套严格的政治审查。文化人在实践中将主旋律发展成两类东西:一是正面歌颂,对象是党和军队的光辉历史、改革开放、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等;二是刻画抗日历史、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模范人物等。而且不是艺术地表现,而是赤裸裸地说教。

随着政治审查的加强,当代文化实际上已走入一条死胡同,自由思考的灵魂动辄得咎,只有极端平庸才能畅行无阻。拿影视剧来说,中共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审查制度,第一步是报选题,选题通过才能报剧本,剧本审查通过才能投拍,剪辑好了还要报送审批。很多年以来,中国影视剧先是流行武侠剧,后来流行宫廷剧、古装戏、辫子戏,然后是神话剧、最近几年流行抗日剧,总而言之是跟中国的当下生活无关。出现这种“厚古薄今”的情况,根本原因是这类节目政审容易通过,而如果你拍一个当代题材的东西,很可能触犯时忌,即便剧本政审通过,让你拍了,也可能在电视台或院线排片时被枪毙。结果就是各种类似“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充斥中国,虽经广电总局行政干预,抗日神剧仍然广受投资者和创作班子的青睐。

春晚,只是在政治审查的夹缝中求生的中国文化的一个标本,其中有几多无奈。一方面是创作人员不知如何是好,另一方面是广大观众“惹不起躲得起”,两方面都觉得春晚成了鸡肋。羊年春晚安排两个反腐节目,据说是上面授意,甚至由陕西省纪委提供素材,但反腐题材的文艺节目都要中央“特批”,这不是太过荒谬了吗?两个反腐节目,实际上都在掩饰中国官场的腐败,这真的是太低估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了。

遗憾的是,党对政治对中国文化的戗害熟视无睹,任其继续发展。报纸越办越没有读者,电视越办越没有观众,说教越来越没有学生和市场。他们反对西方价值观,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却投入西方国家的怀抱。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他们以为人民群众会愚蠢到相信的地步。最后我们不妨看一看,谁比谁更愚蠢。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