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军官兵很擅长这种复杂地形作战,如果单纯打阵地战,他们自然不是日军对手。
日军第13师团在12月20日占领安徽滁县,全椒一线以后,奉命开始沿着津浦铁路北上。
由于国军顽强抵抗和安徽复杂地形的影响,第13师团推进速度很慢。
这个13师团是刚刚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师团,也是日军甲种精锐师团之一,编组地是日本的仙台,又被称为仙台师团。
当时师团长为荻洲立兵中将,该师团为1905年建立,参加过日俄战争,也曾进军西伯利亚干涉苏联革命,到抗战开始时候已经有30年的历史,是日军一支劲旅。
但是第13师团自从淞沪登陆以来,已经连续作战了2个月,有一定伤亡,官兵颇为疲劳,战斗力有一定减少。
加上该师团向北推进的一路是安徽的江淮丘陵,到处都是起伏的丘陵和大大小小的河流,并不合适进攻作战。
畑俊六对此也非常明白,此次为了进攻徐州,他给这个师团增加了大量额外配属部队,主要是重武器,以增加13师团实力。
配属部队为:
独立机关枪1个大队
战车1个大队(装备坦克)
轻装甲车1个中队(装备装甲车)
15公分口径榴炮1个联队(重型榴弹炮)
10.5公分口径加农炮1个大队(重型榴弹炮)
航空兵1个大队
独立工兵两个联队
两个渡河中队
两个架桥中队
高炮1队
汽车两个中队
铁道大队
后备步兵1个半大队
可见,这个师团的火力极为强大,在日军甲种师团中也是相当厉害的。
这一线守军是一支国军的劲旅,就是桂军刘士毅第31军。
桂军号称中国军阀部队中最厉害的部队,超过湘军和青海马家穆斯林骑兵,这不是浪得虚名的。
桂军非常擅长山地战,丛林战,官兵作战极为勇敢,战术形式多样,单兵作战能力强,既可以打整旅整师的大军团作战,也可以分散成营团打小规模的游击战。
桂军在抗战中第一次表演是在淞沪会战,结果却不理想,伤亡相当大,还殉国了几个旅长。
这并非桂军无能,而是淞沪会战是桂军并不很擅长的阵地战,桂军的特点无法发挥。
桂军名将刘士毅的31军并没有参加淞沪会战,而是直接从南宁开到了徐州。
此次作为徐州会战南线防御的主力,31军下属第135师,第173师,第174师,全军满员,士气也相当高昂。
可惜31军是桂军三个军中战斗力最弱的一个军。桂军本来只有两个军,并不包括31军。这个31军是抗战前刚刚扩编组建起来的部队,以少量骨干部队配合大量新兵组成部队。所以31军新兵太多,有六七成兵力都是抗战以后刚刚从广西召集的新兵。
虽然当时桂军选取士兵非常严格,从全省自愿报名的90万壮丁中只选取了几万人,兵员素质很不错,但毕竟新兵没有任何战斗经验,战斗力尚不足和桂军第7军相比。
刘士毅自己回忆:我这一军是临时征集各地青年新编的。训练未及一月,不但众人怀疑他们的作战能力,就是我也深感忧虑。好在干部都是南宁第一分校的学员生,我要他们利用北上运输这一个月的时间,在火车中讲解枪枝各部名称与作用。是时因运输拥挤时有停顿,以等待其他部队通过等事,每一停车,即令部队长率部下车,在铁道两旁附近,遇机作实地的训练,而且注重作战必要的技术练习,如自动火器的使用与射击等动作,以便一遇敌即可作战,免去一切形式上的操作,以求节省时间。所以由粤汉路、平汉路、陇海路等运送到徐州,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部队也就受了一个多月的实地训练,所以一下火车,就可以作战。
大家看看,就这样完成训练的。
外号武状元的刘士毅是个职业军人,他分析大局,根据李宗仁的建议改变作战方式。桂军31军没有采用单纯的阵地战,他利用安徽这一线起伏不断的丘陵地形,加上星罗棋布的小型河流湖泊,成功的缠住了日军。
桂军以一部在正面誓死抵抗,但兵力并不大,以避免被日军重武器大量杀伤。
同时桂军使用大量部队以营团为单位,从侧翼甚至后方四处进攻偷袭骚扰日军。
桂军侧翼进攻部队并不硬拼,而是有效利用地形,巧妙的打击日军。
广西桂军非常擅长在复杂地形中作战,他们枪法精确,敢于近战肉搏,而且行军速度极快,战斗中非常勇敢机智。
白天桂军正面拦截,并不使用大股兵力,只是坚守几个要点,保证坚持到晚上。
一到夜晚,桂军则大规模夜袭,夺回白天丢失的部分阵地。日军不善夜战,往往就被桂军击退。
这种作战方式搞得日军日夜不得安宁,刚打了10天就相当疲惫,很多日军士兵每天就睡2,3个小时。
日军第13师团面对这种死缠烂打的战术非常头疼,他们前进相当困难,而且由于地形复杂,重武器行军也很困难。大部分河流上的桥梁都被桂军破坏,日军只能靠几个架桥和渡河中队运输。
最终杀了整整1个月,日军才完全占领了滁县北面50公里的明光一线,相当于每天仅仅前进1公里。攻陷了明光以后,日军离徐州还有200多公里的遥远距离。
当时日军已经在台儿庄方面猛烈厮杀,畑俊六也只好下令13师团全面进攻,加快行军速度。
在接到全面进攻的命令后,第13师团开始全力北上进攻,但再次被桂军刘士毅第31军死死缠住。
桂军31军虽然战斗力很强,装备根本无法跟日军相比,光火炮上日军数量是桂军的几十倍。
在一次撤退途中,桂军第138师第414旅丢掉了两门火炮,这让师长莫德宏大发脾气,狠狠将414旅旅长钟毅大骂了一顿。因为31军一共也只有几门山炮。
况且31军不过一个军,兵力尚且没有日军一个师团3万人多,不可能光靠1个31军打赢。
在桂军在皖北死死缠住日军13师团的时候,李宗仁已经调动大部队开往皖北,要求桂军继续拖住日军。
于是桂军同日军再次激战半个月,也就是到了2月初,日军才占领了定远蚌埠一线。
期间由于31军的打法让日军作战极为艰苦,日军上下都极为愤怒,他们本想大肆屠杀老百姓泄愤,但安徽当地老百姓听说在南京屠杀的13师团来了,大多弃家逃亡,日军只杀了一些来不及逃走的老人妇女。
另外日军对31军极为仇恨。作战中31军1个连40,50人退入楼店村后死守,被追击而来的日军赶上,两军肉搏后该连全部殉国。
事后日军为了泄愤,居然将桂军阵亡官兵遗体全部扔进村内王成九酱园的酱缸内,令人发指。
鉴于东北军51军已经赶到淮河一线,桂军31军奉命转移,让出正面阵地由东北军接防,自己则退往日军侧翼山区待命。
刘士毅第31军的巧妙防御完全扭转了战局,此时国军三支主力大部队已经先后开到了安徽北部。
最先赶到的是原来驻守青岛的东北军于学忠51军。
51军是东北军的一支主力部队,抗战前常驻甘肃,军长于学忠也是东北军二号人物,仅次于张学良,当时担任甘肃省主席一职。
西安事变中,于学忠率部将甘肃兰州的中央军几个团缴械,期间还杀了一批人,枪毙了两个团长。
但西安事变结束以后,蒋介石没有追究51军的责任,保持了于学忠51军军长的职务,让他率部抗战。
51军奉命去青岛驻防,在韩复榘溃逃,青岛已经没有防御意义之后,于学忠奉命率部紧急赶赴徐州南面的淮河增援桂军31军。
于学忠的51军装备比桂军要好得多,该军下辖周光烈第113师、牟中珩第114师,共有4个旅8个团,全部都是清一色的捷克式和沈阳兵工厂自制的轻武器,有大量精良的步枪,轻机枪,还有数量不少的重机枪和迫击炮,这主要是来自于当年张作霖的老底子。
可惜东北军战斗力并不强,装备虽然好,官兵战斗意志却薄弱,军官素质也低,很多是土匪流氓出身,打起仗来比川军好不了多少,属于国军中三流部队。
自从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后,东北军百战百败,从无一场胜利,先后败给中央军(北伐),苏军(中东铁路事件),日军(九一八事件,热河会战),中共(陕北几个战役)。
但东北军抗日的情绪还是很强烈的,同全国其他部队相比,他们是丢失了老家的人,更有和日军拼命的理由。
他们赶赴淮河一线以后,接过31军的阵地,全力阻止日军渡过淮河。
2月1日,日军开始强渡淮河,同51军激战。
两军鏖战长达10日之久,期间东北军抵抗非常猛烈,还炸毁了淮河大桥。
日军只好利用缴获的100多艘民船渡河,好不容易渡过2个大队,却被东北军342旅英勇反攻,最终仅有一小部登陆成功。
第二天东北军集中将登陆日军全歼,一部日军走投无路,跳入河中试图游回对岸,结果基本都被淹死。
之后日军一再强渡,并且分兵从侧翼包抄,一度顺利渡过淮河。
日军此战也掌握火力的绝对优势,光是飞机就有20多架持续轰炸,重炮坦克更是不计其数。
其中日军在蚌埠城内位置最高的面粉工厂设置火炮观测点,日军重炮炮弹一片片的覆盖51军阵地。
51军没有重武器,无力抵抗,只得向蒋介石要求支援。
蒋介石当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他命令仅存的少量空军部队给予支持。
国军空军出动8架飞机冒死飞到蚌埠,将面粉工厂炸毁,毁掉了这个观测点,日军重炮失去了眼睛,之后几天被迫降低了炮击强度。
日军在51军顽强抵抗下前进非常艰难,前后三次成功登陆上淮河对岸,却全部被东北军集中反攻歼灭,最终只有一部勉强渡河成功。
东北军此战一扫之前懦弱无能,对日作战全败的历史,51军不过2万人誓死抵抗,居然阻挡了日军整整1个师团3万多人11天之久。
其中在2月10日,东北军114师奉命反攻,师长牟中衍亲自率领部队猛攻,将渡河日军打得缩成一团,无法前进。但仅仅一天时间,114师伤亡2000多人。
10多天作战中,东北军损失也不轻,损失了5000多人兵力。
此时东北军开始支持不住,日军13师团大部渡过淮河。
就在日军拼命渡河的时候,国军另外两支强有力的增援部队先后赶到皖北。
先赶到的是西北军最有战斗力的张自忠59军。
而战斗力更强是桂军周祖晃的第7军,该军的外号叫做钢7军。
张自忠59军在2月13日接过了伤亡惨重的东北军51军的阵地,并且立即开始全线反击。
此时的13师团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由于进展缓慢,也算孤军深入,畑俊六大将考虑将13师团的进攻停止,不再支援徐州会战。
当时畑俊六下达了收缩阵线,暂时停止进攻的命令。
而日军第13师团这边从南京大屠杀以后已经激战了2个多月,从上到下非常疲惫,此时迎面遇到战斗力很强的西北军开始顶不住了。
张自忠和他的59军本来就是抱着一肚子怒火来的,此时和日军已遭遇,二话不说,上来就是强攻。
日军根本没有想到国军会主动进攻,措手不及,一线部队支持不住,纷纷向后方退却。
以小蚌埠为例,59军李金照旅长布置第224团进攻小蚌埠村。
小蚌埠是个与蚌埠隔河相望的镇子,它紧靠津浦铁路淮河大桥,是位于大桥北端的桥头堡。敌人一旦从这里渡河,便可以沿津浦铁路突进,正面北犯,直趋徐州。
第224团团长黄贵长以主力第一营打先锋,直冲日军指挥部;第二营助攻。因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日军在选择突破口和把战争升级时都把重点放在这里。
224团1营迅速冲入小蚌埠村,先头连连长吴锡功身先士卒,刚冲到村内就被日军机枪击中,当场殉国。该连冲锋的同时,另外一连带着机枪爬上民房,向日军火力点猛烈射击。
59军对驻有日军的院落,采用步兵包围,机枪警戒出口,突击队白刃突入的方式予以消灭。最后,残余日军据守在一个大院内顽抗,几挺机枪向外面扫射,59军没有火炮,无法将其摧毁,依靠步兵冲锋,也冲不进去。
224团第一营冲击不利,营长赵金鹏灵机一动,命令所有人向院内集中投掷手榴弹。
大量手榴弹扔进院子,虽然并没有炸伤几个日军,但日军上下惊恐不已,他们随后放弃大院逃走,结果除少数逃脱外,均被打死。
到16日凌晨4时,小蚌埠已被第224团肃清。
第223团也在师山炮营支援下将淮河大堤上下的日军全部歼灭。
第五十九军统计战果,共缴获日军枪支300余支、战马10余匹,歼灭日军300多人。
第三十八师也伤亡连长吴锡功、赵青云、徐宝琛,排长田起瑞、郭星辰以下400余人。
日军正面被突袭,阵脚大乱。
李宗仁见到火候已到,下令刚赶到战场的桂军钢7军和埋伏在侧翼的桂军31军立即从侧后方进攻日军。
两支桂军如神兵天降一样杀向日军后方,日军只有三分之一兵力在淮河以南,顿时大乱,他们不顾已经渡河的日军,而是自顾自的狼狈后撤。
渡过淮河的13师团部队突然发现河南岸的友军已经撤退,全军上下都非常惶恐。
第13师团师团长荻洲立兵分析全局,知道四面都是国军,而最近的日军师团还在200公里之外。此时13师团如果不从淮河北岸撤退,说不定就会全军覆没。
虽然这样撤退等于战败,但权衡利弊,也没有其他选择。
13师团从15日开始全面放弃淮河北岸撤退,期间不断遭受国军打击。好在日军火力占优,勉强能够抵抗住。
到了17日,日军全部退回淮河南岸固守。
此战第13师团伤亡7000多人,国军方面东北军51军伤亡5000多人,其他各部伤亡总数也在5000人以上。
本来桂军2个军配合东北军1个军,加上西北军1个军也有能力全歼或者重创敌13师团。
但毕竟淮河一线远离徐州会战主战场,处于次要地位,是否全歼13师团不影响徐州会战的战局。
而17日山东境内日军从济宁全面进攻,李宗仁命令张自忠的59军火速赶赴山东作战,淮河北岸留下东北军于学忠51军和桂军31军防御。
由此中日两军沿着淮河对峙,展开小规模拉锯战,直到台儿庄战役结束。
桂军钢7军则南下攻击日军,阻挡从南京出发,沿着津浦线向徐州进攻的日军后续几个师团大部队,并且在3月一度占领了南京的浦口地区,大大震撼了总部设在南京的日本华中方面军。
之后畑俊六没有再派遣后续部队北上进攻,由此日军从南线进攻徐州的计划,完全被国军破坏。
徐州南线作战一般不被人提起,实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