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朱元璋陷阱

(1)

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对于反腐这事,是不感兴趣的。有些被奉为明君甚至千古一帝的帝王,都有鼓励官员腐败的记录。官员不腐败,皇帝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所谓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在派大将王剪出征时,王剪絮絮叨叨要求多多的财帛土地,让秦始皇兴奋得眉花眼笑。还有刘邦,当他听说部属霸占民家良田时,喜欢得手舞足蹈——权力最怕手下人清廉,都清廉了,揪不住你的小尾巴,就捏不住你了。

例外情况也有,比如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位反腐皇帝。朱元璋最恨贪官。他自从登基以来,就与贪官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斗争到最后,老朱彻底趴下,认瘪服输了。

虽然朱元璋同志失败了,但是他与腐败分子不屈不挠作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以其亲身反腐的经验教训,为我们总结出反腐历程的三个阶段,一个规律。

这三个阶段是:喜大普奔阶段,青红不分阶段,以及和血吞牙阶段。

这个规律是,非制度性反腐,难以持续的危险,来自于人性的陷阱。这个陷阱曾让朱元璋郁闷煎熬,所以称之为朱元璋陷阱。

现在我们来看看朱元璋的折腾,到底是不是这么个过程。

(2)

在开展反腐之前,朱元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反腐这种事,不能关起门来灯下黑,一定要相信群众,发动群众。

当时有个平民陈寿六,和另外三个小伙伴,逮住一个贪污的吏员,扭送到南京受审。

针对此事,朱元璋发布诏书,鼓励百姓学习陈寿六,勇敢的与贪官作斗争。如果发现贪官,千万不要客气,立即把贪官抓起来,绑赴京城问罪。沿途官员但有敢拦截者,诛九族!

诏旨虽有,执行却难。除了陈寿六,其它百姓很难再获得成功。

一个原因是地方捕吏的拦截,朱元璋曾下令砍了一个拦截扭官上访的捕吏脑壳,但效果还是不理想。

这一招的操作是极端可疑的。试想,再傻再笨的贪官,也不会在贪污时告之百姓:群众们,大家好,我现在贪污了,你们快来抓我呀,快来呀……官员贪污受贿,是幽暗环境下的隐密勾当,老百姓两眼一抹黑,根本就抓不到实实在在的证据。没有证据,你闯入官衙硬说领导腐败了,会死得很难看的。

百姓操作有难度,但朱元璋依赖的另一支力量,反起腐败来却是有章有法,如鱼得水。

这支力量,就是密探。

朱元璋最早使用的密探,叫检校。检校的成份很复杂,有宦官,有侍卫,有游方僧人,甚至不排除女特工——据记载,朱元璋帐下悍将胡大海的妻子,躲在家里偷偷信了邪教,胡大海还不知道,朱元璋已经知道了,立即派人杀入胡大海家,抓住胡大海老婆,按水池里浸死了。

此外,朱元璋本人也是位具非凡潜质的优秀特工,有记载称,朱元璋有次潜行私访,听到有户人家谈论自己,称呼自己为老头儿,当时朱元璋就恼了,回去召集各路兵马,悲愤的说:那个谁,张士诚反动集团,都已经灰飞烟灭了,可是老百姓们还称呼他为张王。朕这么善良厚道,他们竟然管朕叫老头,真是欺朕太甚。言讫,朱元璋亲自指挥各路大军,杀入那百姓家,把那家人统统抓起来了。

老百姓要抓,贪官也要抓,两手都要抓,都要硬。朱元璋就是依靠检校的力量,对官员进行秘密监控,有的官员刚刚收取贿赂,当天朱元璋就知道了。知道了那就不客气,抓关笞杖徒流杀,惩治极狠。

后来检校制度化了,就是我们熟知的锦衣卫。普通官员的行为,在锦衣卫面前直如透明,一丝不挂。这导致明王朝肇始,就经常出现官场上连锅端的大场面出现。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虽然抓捕的官员数量极众,覆盖面极广,但官员们贪污到手的银子,是个低到让人心酸的数字。

这个阶段,堪称腐败零容忍,是谓喜大普奔阶段。

(3)

喜大普奔,并无阻于官员们贪污的决心与勇气。记录表明,曾有一年发榜派官三百六十四人。

同一年,这些人中有六人获罪被杀。

此后几年,有三百五十八人获罪戴死徒流。

六人加上三百五十八,是多少——恰好是当年派官的总数。也就是说,虽然贪了会被抓、被杀,但这动摇不了官员们贪污的决心,正所谓砍头不要紧,贪污把手伸。杀了我一个,后面一大群。

官员贪污率百分百,这让朱元璋既悲愤,又无奈。

——官贪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那就只能不客气了,只要沾上贪污的边,杀无赦!

这一杀无赦,反腐事业就顺理成章的,进入到了青红不分冤死活该的新阶段。

当时有个儒士方克勤,此人少年时是神童,熟知古书,智慧过人。元末时暴民起事,地方武官募兵弹压。方克勤去劝说:所谓暴民,莫不是走投无路的善良百姓,他们被逼到这条路上,已经够可怜的了。如今你不怜惜他们,还要再进一步逼迫,只怕逼急了会出现反效果。

地方武官不肯听,仍然募兵出征,行至途中,所募兵勇突然哗变,追杀武官,武官愈墙走脱,跌断一条腿。至此方悔不听方克勤之劝。

到了朱元璋的洪武时代,方克勤开始办县学,四方求学者无计其数。但方克勤很快发现,朱元璋这厮,好像脑壳有点不大对劲。就弃职逃入山中,但朱元璋派人来,强迫他出山为官。

当了官后,方克勤恪尽职守,不取百姓分毫,家里穷得咣哩咣当响。朱元璋为此亲切召见方克勤,曰:方克勤是个好同志,向方克勤学习!

就在朱元璋接见之后,方克勤的仇家出来了。这仇家是个小吏,因为表现太差,曾被方克勤责罚。小吏发誓报仇,眼见朱元璋逮到贪官就杀,遂上书诬告方克勤是贪官。

上面就派人来调查方克勤贪贿案,负责查案之人,与诬告方克勤的小吏,有着极亲密的私谊。于是此人就想,唉,虽然方克勤是个清官,但谁让告状的是我朋友来着?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如果我实话实说,那我的朋友可就惨了。唉,为了朋友,只能委屈方克勤了。

于是查案者开始搜集方克勤的贪污证据,可这证据根本不存在,搜集了两个月,一无所获。查案人恼了,就抓捕了方克勤身边的工作人员,往死里打,逼迫对方诬陷方克勤。但受刑者受到方克勤的人格感召,宁死不诬陷方克勤。

查案人员干脆自己写了个诬告结论,硬栽方克勤贪污了官库炭苇两百斤,终于成功的把方克勤打成了贪官。

既然是贪官,朱元璋当然不跟他客气。此后不久,朱元璋借口空印案,将方克勤捕入京师,杀之。

方克勤的儿子方孝儒,扶棺而归——打贪官打贪官,打来打去,打到了一贫如洗的廉官头上,这种事情让人看得目瞪口呆。但朱元璋不管这么多,继续推动反腐事业深入发展,很快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

(4)

朱元璋有十四个女儿,第四个女儿,封号安庆公主。

安庆公主嫁给了一个叫欧阳伦的男子。而这个欧阳伦呢,他也没多大毛病,就是喜欢多弄点钱,就在陕西地带走私茶叶,牟取暴利。地方官知道他是驸马,不敢招惹,可你不惹也没用,欧阳伦的走私人马,越闹越凶。

负责替欧阳伦走私的,是家奴周保。这个周保狗仗人势,拼死惹祸。他强迫地方府衙征用民车,供他走私专用,还找茬暴打兰县河桥巡检税吏。税吏被打惨了,索性拼了老命,把欧阳伦走私案向朝廷报告了。

案子报到朱元璋的御案上,朱元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把女婿欧阳伦赐死,惹祸精周保杀之。

反腐,就这样反进了朱元璋的家里。

事实上,赐死女婿欧阳伦,已经不是朱元璋第一次为反腐作出贡献了,早在七年前,他的第八个儿子朱梓,就在这剧烈的清洗式反腐大风暴中,被迫自杀了。

皇八子自杀,是因为他娶的王妃,是一位军官的女儿,而这位军官在名义上属于早已被处死的丞相胡惟庸的支持者。

而胡惟庸之败,原因是他的儿子失足落马,被一辆路过的马车嘎吱嘎吱给轧死了。胡惟庸悲怒交加,杀死了马车夫泄愤。此事被朱元璋得知,大怒,勒令在惟庸必须赔偿马车夫家人的损失。当时胡惟庸想赔点钱,朱元璋不允许,必须要命赔命。

顺着这条线捋一捋:平民马车夫——丞相儿子——丞相本人——丞相的死党——丞相死党的女儿——王妃——八皇子朱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值钱的一条平民马车夫性命。你不能不承认,朱元璋在打击既得利益集团方面,真的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这就是反腐的第三个阶段:打落牙齿和血吞阶段。如果朱元璋寿命足够长,按他的麻辣风格,说不定他会干出把全家人统统杀光的事情来。但反腐的道路太漫长了,当步履艰难的走到这一阶段时,朱元璋的寿命,也犹如风中烛火,摇摇欲灭了。

(5)

朱元璋的战斗历程告诉我们:

腐败者是人,腐败者之所以腐败,与家人对物欲的贪婪不无关系。有的是贪官本人贪婪,有的则是贪官的家属们太贪婪,官为财死,鸟为食亡,不作死就不会死,贪官们不是不知道贪污的结局会糟糕,但他们控制不住自己。

反腐者也是人,反腐者的家人,与腐败者的家人没区别。腐败者的家属对物欲有着不可控制的贪婪,反腐者也同样!

所以这朱元璋,最后发现他在与家人作斗争——实际上是与人性作斗争、与自己作斗争。

没人能斗得过人性!

西方人对这个道理看得明白,所以他们说,总统是靠不住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法国矮总统萨科齐,前几天他还在世界政治舞台蹦来跳去,红极一时,现在已经被逮捕了。

西方人是不相信政客,这个意思是说,他们不相信人能反得了腐,能够反腐的,是制度。

说到制度,朱元璋对腐败如此深恶痛绝,他为什么不琢磨一个有效反腐的制度呢?

想一想,朱元璋有多少老婆?

历史上,朱元璋留下名号的妻妾,就有29个之多,而他临死时,又残忍的强迫20多名美貌妃子殉葬——这就是朱元璋为什么不肯厘定一个有效制度的原因,他是丈八灯台,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实际上,皇帝才是最大最大的大贪官,其物欲与对女性的占有欲,是最强烈也是最不愿意自我克制的。朱元璋之所以反腐失败,并非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自己的贪欲。这昭示了我们一个基本规律:

非制度,难持续,无效果!

以朱元璋的智商,不是不知道这个规律。事实上他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不惜多次展开自我批评,甚至批评自己不该霸占对手陈友谅的老婆——但他的自我批评是无害的,不掉毛不蹭皮的,而别人如果认真,是要掉脑袋的。所以纵朱元璋再认真,也难脱轰轰烈烈走过场的臼巢。

——最后一句话,贪官们也都知道非制度性反腐的陷阱之所在,天真无邪的,只是百姓而已。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